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钧窑瓷器大展 (二)——民钧器皿类钧瓷.绚烂窑变

2016-07-10 故宫博物院 典藏拍讯

“古玩元素网”旗下高端艺术品拍卖信息平台,古玩艺术品市场深度分析!可以关注微信号:guwan1998


绚烂窑变

  钧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铜红窑变现象。窑变本是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因釉料中含有多种着色剂而形成的偶然现象,但因色彩斑斓、纹理自然,遂逐渐成为一种特殊装饰。

钧釉窑变效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窑变,即在天蓝釉局部涂抹含铜色料,烧成后形成紫红色斑块,色斑呈色虽自然天成,且形状、浓淡不一,但与底釉有较明显的分界线,“民钧”产品多属此类。另一类是在天蓝釉中加入氧化铜,烧成后,天蓝、紫红两色交融、渗化,使整个釉面呈现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各种色彩间无明显界线。“官钧”产品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等即属此类。

“釉具五色”

清人蓝浦撰《景德镇陶录》记载:“均(钧)窑……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朱砂为最,青若苍翠,紫若墨者次之……若青黑错杂如垂涎,皆三色之烧不足者,非别有此样,俗取梅子青、茄皮紫、海棠红……天蓝等名。”由于釉料化学组成及烧成气氛的差异,钧窑瓷器釉面呈现蓝、红、紫、绿、白等色交融的窑变效果,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折沿盘,北宋,高2.8cm,口径18.1cm,足径10.5cm。

盘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足内满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不规则的紫红斑块,犹如蔚蓝天空上的几朵红霞,绚丽多彩。

此盘胎体厚重、坚硬,釉层肥厚莹润,釉面有“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宋代钧瓷的主要特征之一。


钧窑里天蓝外玫瑰紫釉折腰盘,北宋,高3.6cm,口径17.6cm,足径6.4cm。

盘撇口,浅弧腹,折腰,圈足。里施天蓝色釉,口沿及器外施玫瑰紫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

此盘釉层肥厚,釉色光亮绚丽,造型别致,做工考究,属于民间钧窑烧造的器皿。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北宋—金,高4.1cm,口径8.3cm,足径2.9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口沿呈浅黄色,圈足涂褐色釉。

  北方中原地区的民间钧窑系产品中,时常会在蓝色底釉上涂抹红(紫)色斑块。红斑系氧化亚铜胶体粒子的呈色,这些釉斑的形状不定,没有规律,具有随性率意的特征,融合在底釉中,如同窑变自然形成的效果一般。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北宋—金,高8.2cm,口径20cm,底径6.5cm。开封市博物馆藏。

碗口微敛,深弧腹,圈足。碗内施天青色釉,内壁有一大块玫瑰紫色斑,斑上有数点鹦哥绿。外壁满施玫瑰紫色釉。此碗造型规整,胎质坚致,釉质莹润,窑变色彩艳丽如同朝霞彩云,堪称北宋至金代钧窑瓷器中的珍品。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北宋—金,高8.5cm,口径14cm,足径4.4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

钧窑始烧于北宋,金、元时期延续烧造。其技术特征是在釉里掺有铜的氧化物,用还原焰烧出绚丽多彩的窑变釉。钧釉主要特点是通体蓝色与彩霞般的紫红釉相互错综掩映,釉层肥厚润泽。钧窑系瓷器的烧造地点很广,河南的禹县、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的磁县等都有烧造。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三足炉,北宋—金,高6.8cm,口径7.4cm,足距3cm。

炉敞口,折沿,短颈,鼓腹,平底下承以三个乳足。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壁饰大片的紫红色斑块,颇似天边的灿烂云霞,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北宋—金,高15.8cm,口径2.8cm,足径5cm。

瓶呈葫芦形。小口,束颈,圆腹,圈足,颈置双环耳。通体施天蓝色釉,颈肩处饰数条淡紫红色斑块。

此瓶胎体厚重,胎质坚致,釉质莹润。釉面所饰流淌状的斑块似天际的晚霞,颇为绚丽。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北宋,高4.5cm,口径13.1cm,足径4cm。  

碗敛口,外口沿下有一周突棱,弧壁,痩底,圈足。足部露胎无釉,通体月白釉紫红斑装饰。造型古朴端庄。

  宋代钧釉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釉。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盘,元,高4.7cm,口径21cm,足径9.9cm。

盘呈菊瓣形,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盘内点缀有四块玫瑰紫色斑块。

元代钧窑瓷器釉色主要为天蓝色和月白色,带玫瑰紫色红斑的较少。此盘造型优美,釉色鲜艳,天蓝色与玫瑰紫色交相辉映,绚丽典雅,不愧是元代钧瓷中的工细之作。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元,高3.5cm,口径4.5cm,足径2.5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釉,紫红斑装饰,红斑呈色较宋代钧瓷上的红斑略显浅淡。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元,高8.5cm,口径18cm,足径6.4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底部无釉露胎。

此碗周身釉色呈现出如火焰蓝光般色泽,鲜艳夺目。此种色彩为钧窑首创,最初是因为窑工对于着色剂呈色原理的无知,使得釉色在窑内发生自然变化,称为“窑变”。后来这种烧造技术被人为加以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釉装饰。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此种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釉色。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碗,元,高9.5cm,口径23.7cm,足径7cm。

碗呈菊瓣形。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碗内有红斑装饰。

用花瓣作为碗的造型,起源于唐、五代时期,宋、金时期兴盛,延续到以后各朝。这一成型技法的使用,对实用器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


钧窑天蓝釉菊瓣碗,元,高14.5cm,口径32.8cm,足径8cm。

碗敛口,莲瓣形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足部无釉,胎呈铁褐色。此碗因烧成时的缺陷,与装烧的漏斗形匣钵粘连在一起而被遗弃在窑址,它直观反映出元代钧窑的装烧工艺,颇为难得。

匣钵是瓷器焙烧时放置坯件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的窑具。将装好坯件的匣钵层层相叠,按照不同的烧成要求摞放在窑炉内相应位置后,即可点火焙烧。用匣钵装烧可避免器物与窑内烟火、灰尘及窑顶落渣等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瓷器在烧成过程中被污染。另外,使用匣钵可使瓷器受热均匀,成品率得到提高,因此被视作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洗,元,高9.8cm,口径28.3cm,足径15cm。

洗敞口出沿,弧壁,圈足。内、外施月白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内底点缀紫红色斑块。圈足内素胎无釉。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钵,元,高16.5cm,口径16.8cm,足径8.8cm。

钵敞口微敛,深弧腹,近底处内折,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内底无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温润,釉面有开片。里、外壁分饰几处不规则的淡紫红色斑块。

  此器胎体厚重,足底无釉,胎呈土黄色,胎质较粗,底心有脐。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金—元,高10.2cm,口径13cm,足径6cm。

  罐敞口,短颈,鼓腹,宽圈足。肩部对称置圆系。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开片。口沿、足边及系的侧面釉薄处呈酱色。外壁饰月牙形的紫红色斑块,似一弯新月挂在天边,别致新颖。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盖罐,元,通高30.5cm,口径17.5cm,足径14.7cm。

罐上下子母口套合。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盖为后配,拱顶出沿大于器口,盖顶置菠萝形抓钮及三个环状系。通体施天蓝色釉,釉色蓝中泛青,盖面饰不规则的红斑纹。足底无釉,胎呈铁褐色,足底粘有釉斑。

此器造型浑厚,釉色纯净明丽,堪称元代钧窑瓷器中难得的造型完整之器。

获取古玩拍卖信请关注典藏拍讯微信公众号

guwan1998

参加拍卖请加微信号

guwanyuansu

广告投放请联系


15618842990 陈先生  13818437994 申先生



典藏拍讯  .  guwan1998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