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邦瀚斯2017年10月拍卖—诚虔韵映:喜马拉雅艺术

2017-09-24 典藏拍讯 典藏拍讯

古玩元素网”旗下高端艺术品拍卖信息平台,古玩艺术品市场深度分析!可以关注微信号:guwan1998

诚虔韵映:喜马拉雅艺术
预展时间:2017年9月28日-10月3日
预展地点:香港邦瀚斯艺术廊 香港金钟道88号太古广场1期2001室
拍卖时间:2017年10月03日 18:00 HKT
拍卖地点:香港邦瀚斯艺术廊 香港金钟道88号太古广场1期2001室
预展详情:
HKT
9月28日 10:00 - 19:00
9月29日 10:00 - 19:00
9月30日 10:00 - 19:00
10月1日 10:00 - 19:00
10月2日 10:00 - 19:00 
10月3日 10:00 - 17:00


Lot 1 印度东北部,帕拉时期,十一/十二世纪 错银错红铜莲华手观音铜像

估价:250,000-35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7.4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39号 此尊精巧的造像以新颖的方式呈现观音菩萨手持莲花之形象(故称「莲华手」),观音左手持莲,右手采莲,此种姿态在现存造像中极为少见。宝冠之后的无量寿佛证实其身份为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而其独特的肢体形象则体现了帕拉造像之生趣。 比照两尊有同样体态和饰带的小造像,出版于von Schroeder,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香港,1981年,页289-90,72E与73A号。另外,洛杉矶县立美术馆藏有一尊十一面观音像,其面部、项链和服饰的处理均与此尊有相似之处,参见Pal,印度雕塑,卷二,洛杉矶,1988年,页183,85号。 来源: Ed O'Neill先生私人珍藏,香港, 自1990年前

Lot 2 元朝,十四世纪晚期 黄铜军持

估价:350,000-45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15.2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29号 军持是一种用于宗教仪式中的盛水礼器,此器型可追溯至天竺最古老的印度教与佛教传统。 在中国,该器型早自唐代就与观世音菩萨之法相有为连结,后来亦被固化为观音之形象特征。 此军持以一种独特的蜂蜜色黄铜合金铸造, 因经世代传承以及仪式使用,器皿表面自然磨损光滑, 瓶盖有经过藏式修复,由此可知此物曾保存于西藏地区。颈部饰有花卉及卷形纹,与数尊元代造像之袈裟纹饰以及元文宗时期(1328-32年在位)的纺织品纹饰相同(参见Bigler,Before Yongle,苏黎世,2015年,页84与93,19与21号;以及Watt,The World of Khubilai Khan,纽黑文,2011年,页112-3,图146)。此外,在壶身把手底部的摩伽罗首也是这个时期的特征(同上)。 一件与其密切相关但未断代的对照作品藏于巴塞尔民俗博物馆,参见Essen与Thingo,Die G?tter des Himalaya,卷二,慕尼黑,1989年,页234,II-498号。大英博物馆藏一明宣德军持亦与本拍品器形相似,然而该宣德军持以景泰蓝掐丝珐琅装饰 (馆藏编号1977,0718.1,参见Zwalf,Buddhism: Art and Faith,伦敦,1985年,301号)。 另一款相关作品制作期间较早,现藏于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馆藏编号BATEA: 697)。 来源: Ed O'Neill先生私人珍藏,香港, 自1990年前

Lot 3 西藏,约十三世纪 喇嘛向铜像

估价:250,000-35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8.5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43号 此尊造像呈佛塔形轮廓,上师身着拼缝纹袈裟,体态宽阔,发际线独特,可确认其身份为向·尊珠扎巴(1122-93),人称喇嘛向。其师从冈波巴之侄贡巴·次成宁布(1116-69)。贡巴·次成宁布为达拉岗布寺主持,在当时可算噶举派最高领袖。 自创始蔡巴噶举以来,喇嘛向以军事手段控制了拉萨周边众多地区,在十二世纪中叶至下半叶间一时在西藏拥有强大势力。蔡巴噶举曾联合直贡噶举会见成吉思汗(1162-1227),此为历史上藏传佛教僧人首次与蒙古可汗接触。然而,随着直贡噶举、噶玛噶举与萨迦派的兴盛,蔡巴噶举逐渐失势,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此尊喇嘛向铜像个性十足,相关作品可参见邦瀚斯香港2016年11月29日拍卖中拍品103号,以及邦瀚斯纽约2017年3月14日拍卖中拍品3227号。亦可比照夏景春先生主编之菩提妙相一书中47号作品(沈阳,2001年,页50)。另有一尊具有同样突出下巴特征的造像售于苏富比伦敦,1980年6月23日,拍品27号。 来源: Ed O'Neill私人珍藏,香港,自1990年前

Lot 4 西藏,约十三世纪 银质噶举喇嘛坐像

估价:200,000-3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4.4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44号 此尊造像小巧但富于魅力,应为私人佛堂或嘎乌盒所造。其所刻画的可能为达隆寺第三任主持桑杰雅俊(1203-72年)。桑杰雅俊在任期间大规模地扩张了寺院设施及宗教收藏,包括委托制造了大量金银造像,并为寺院建成大佛堂(mchod khang chen mo)。更多生平资料可参见treasuryoflives.org。 造像的人物刻画突出个性,其面部特征逼真并略带微笑,袈裟之拚缝纹细致清晰。另一尊相关的造像于2017年3月13日在邦瀚斯纽约售出(拍品3021号)。 来源: Ed O'Neill私人珍藏,香港,自1990年前

Lot 5 中亚,约六世纪 铜佛立像

估价:300,000-4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8.2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40号 此尊古老造像身着厚实的犍陀罗式袈裟,其图像学特征神秘而复杂。佛陀的顶髻、双肩与右手之上均有莲苞或火焰生出。若为火焰,则或许与佛陀在舍卫城施展奇迹之形象有关;若为花苞,则或许刻画了万古永世之前的燃灯佛。 丝绸之路沿途地区曾多处出土文物宝藏,比较本拍品之艺术风格,及其轻薄的铸造方式,不失一致之处。 来源: Ed O'Neill私人珍藏,香港,自1990年前

Lot 6 西藏,约十三世纪 错银错红铜释迦牟尼铜像

估价:2,000,000-3,0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22.9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38号 此尊铜像历经数世纪的仪式洗礼,表面如镜面般光华耀目。造像的鼻梁、双唇、以及下颚均有更深程度的磨损,留下信徒拇指触摸的烙印。 释迦牟尼佛身着朴素而修身的袈裟,显露出其下优雅的身型。鱼尾状衫脚轻挂于左肩,脚踝处袈裟之柔软下摆散落于莲花宝座之上,与布达拉宫中的一尊约十二世纪释迦牟尼佛风格相似(参见von Schroeder,西藏佛教造像,卷二,香港, 2001年,页1148,301B号)。 以错银错红铜工艺装饰造像的做法并非受到西藏佛教早期从印度传入造像的影响。此尊佛陀造像在眼睛、双唇、及莲瓣处错银或错红铜,使造像更加栩栩如生。同时,莲座花瓣的上下方均无串珠边缘,此点与印度造像风格差异显著。 沿莲座下方边缘可见一条少见的卷草纹边饰,可能受到印度或中国的影响。一方面与印度帕拉造像上的装饰纹相似,另一方面亦与元朝织物上的卷藤纹有所共鸣(出处同上,页1089,XVII-3号;以及 Watt, The World of Khubilai Khan,纽约,2010年,页113,,146号)。 来源: Ed O'Neill先生私人珍藏,香港,自1990年前

Lot 7 西藏,约十五世纪 错银错红铜喇嘛铜像

估价:600,000-8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10.5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326号 此尊迷人的造像很可能与菩萨道收藏中的确吉嘉措像出自同一作坊,参见Weldon与Singer,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香港,1991年,页187,版图47。从嵌银的头发、双耳特征、到固定风格的莲瓣,两尊造像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极为相似,可能出自同一大师之手。虽然体量较小,但是个性与韵味却毫不逊色。 风格上,此尊喇嘛像亦与其他几尊出处不凡的作品相关,包括Halpert旧藏的索南桑杰像,Goldman旧藏的创巴嘉岑像,以及Alain Bordier基金会的竹巴嘉岑像(参见Rochell,Faces of Tibet,纽约,2003年,33号;苏富比,纽约,2002年3月21日,拍品130号;以及Beguin,Art sacre du Tibet,巴黎,2013年页185-6,95号)。 来源: Ed O'Neill私人珍藏,香港,自1990年前

Lot 8 西藏或中原,约十一世纪 铁质金刚杵

估价:350,000-45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长24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52号 此只九股金刚杵铸造精美,造型独特,杵脐两侧各饰有四个动物头像。两只风格可比的金刚杵曾售于纽约苏富比,2013年3月20日拍品220号,以及2014年3月19日拍品58号。 来源: 于1991年购于巴黎 私人珍藏

Lot 9 尼泊尔,十至十三世纪 木雕天杖

估价:250,000-35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长132.1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53号 此只罕见而古老的佛教「天杖」,「骨架棒」,或「普巴杵」极富神秘色彩。天杖表面残留有朱砂色凝结物,源于常见的尼泊尔宗教仪轨。木雕纹经多年把玩已失去棱角,所刻人物形象仅可见轮廓。天杖上刻有忿怒相及寂静相菩萨并带有情欲色彩,亦体现多重复杂之图像意义。其中可见观世音菩萨以及金刚手菩萨。此处金刚手菩萨的形象与2014年3月17日在邦翰斯售出的十世纪金刚手菩萨铜像之形象相似(拍品3号)。 在天杖四面七层之尊神壁龛之上插有三颗干枯骷颅头,其上可见一面男一面女的双面半身像,杆顶直立一五股金刚杵。天杖下端,三面普巴金刚手持普巴杵,三棱利器从吐蛇摩伽罗的口中伸出。 此只天杖可能作为独立法器在宗教仪式中使用,亦可能为大型造像之一部分。目前仅知一件类似天杖于1988年10月11日在佳士得伦敦售出(拍品136号)。 来源: 欧洲私人珍藏,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 美国私人珍藏

Lot 10 云南,大理国,十二世纪晚期/十三世纪早期 大黑天铜像

估价:2,000,000-3,0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41.5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7843号 来源: 法国私人珍藏 欧洲私人珍藏,于2001年购自上述收藏

Lot 11 西藏,约十三世纪 多闻天王石牌

估价:600,000-8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5.3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51号 多闻天王是北方法界之护法神,亦是民间供奉的财宝天王。天王腹大体胖,上身袒露,足下无靴,饰璎珞臂钏。右手持宝伞,左手持吐宝鼠,口吐之宝珠堆积成山。其狮子座骑刻画得生动有力,四爪锋利,狮尾上翘,神情警戒,观者彷佛能听见其凶猛咆哮。 无穿戴盔甲和武靴的多闻天王极为罕见,此件作品以对身型的诠释作为重心,而非其衣饰,与十二至十四世纪早期西藏艺术的创作精神一致。这种骑狮却坦露上身的独特造型结合了早期印度财神的形象元素和西藏多闻天王的特有元素,为转型期的代表作品。此拍品与鲁宾艺术博物馆的两件十三/十四世纪多闻天王铜像异曲同工(参见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70699和90051号)。 此石牌以黄石雕刻,类似于帕拉与蒲甘时期(八至十三世纪) 的小型石碑,此类供个人供奉所用的小型作品是备受欢迎的朝圣纪念品,可以多种不同材料制作 。例如,菩萨道收藏中的一件十二世纪可比作品便以青金石制成(参见Weldon与Singer,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伦敦, 1999年,页69和 143,图40,61号)。 著录: Meinrad Maria Grewenig与Eberhard Rist (编),Buddha -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 2016年,页380-1,163号。 展览: Buddha -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 V?lklinger Hütte,弗尔克林根, 德国, 2016年6月25日 –2017年3月5日。 来源: 欧洲私人收藏

Lot 12 印度东北部,帕拉时期,十/十一世纪 黑石佛陀说法碑

估价:300,000-4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30cm

佛陀双手结说法印,双目俯视身前,好似向众人讲述义理,以佛法之智慧开悟世人。其足下有双鹿做聆听状,暗指释迦摩尼成佛后在鹿野苑第一次宣说佛法。主像右下方刻划了摩耶夫人在兰毘尼园生下释迦牟尼之场景,两座保有其骨灰的舍利塔座落于佛陀双肩之上,从诞生至涅盘,看似简单的构图巧妙地囊括了佛陀在世间暂留的意义。一行铭文环绕主尊法身: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石碑黝黑锃亮,所用石材为帕拉所特有,以简洁的艺术形式顶礼圣人及其所宣扬之佛法。此处佛陀坐姿独特,此种坐姿在早至六世纪的鹿野苑附近砂岩雕像上便有使用,后亦重复出现于帕拉作品中,参见佛教图像数据库Huntington Archive文献编号1588,2795,3146及3613。 来源: 于1981年7月1日购于Georg Hartl,慕尼黑

Lot 13 奥里萨或孟加拉国地区,帕拉时期,十一世纪 灵蛇女神铜像

估价:320,000-48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14.6cm

Pal博士曾在其著录中讨论此尊铜像,称其为帕拉时期的异乎寻常之作,其创作者独具匠心、天资出众,尚未知任何类似作品存世。此尊灵蛇女神端坐于球形宝座之上,实属罕见。灵蛇是南亚宗教中的常见形象,出现于印度教、耆那教以及佛教经典之中,常被与河流、雨季及水联系在一起,因而此灵蛇女神可能为三教中任一教之信徒所崇拜。在密宗教义中,降伏灵蛇亦有特别的寓意,其象征尊神除害消灾之强大法力。 著录: Pratapaditya Pal,The Elegant Image: Bronzes from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n the Siddharth K. Bhansali Collection,新奥尔良,2011年,页76-7,38号 来源: Siddharth K. Bhansali 珍藏 于1990年前后购于纽约

Lot 14 比哈尔或孟加拉国地区,帕拉时期,十一/十二世纪 黑石观音碑

估价:3,000,000-4,0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95.4cm

观世音菩萨呈寂静慈悲之面像,左右两旁绽放着硕大的莲花。他目光微向右下方,满身璎珞饰带雕琢精细,右手向下施予愿印。下衣如透明薄纱几乎难以辨别,乃帕拉石雕的典型特征,此处仅在脚踝处呈现精美的波纹状边缘,传递出质地与重量感。 Grewenig在最近的展览目录中讨论了该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公元十世纪以前,帕拉大型塑像多以站立姿势呈现观世音菩萨...然而,在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刻画双臂观音轻松自然呈游戏坐姿的做法则更为盛行。 这种形式在当代的冥想及仪式文献中被称为空行观音(「划过空中[拯救众生]的世主」)。 在文献中指出的四名侍从中,两名在此尊佛碑上出现:菩萨右侧相貌年轻的善财童子以手臂夹书,左边则是体态丰满的马头明王,他是大悲观音菩萨保护咒的化现。马头明王的愤怒特征无不被细致地刻画出来,例如圆瞪的双眼,紧皱的眉头,宽阔的鼻子和火焰状怒发。 装饰如此丰富华丽的创作于帕拉成熟时期的佛教石碑通常来自比哈尔的蒙格埃尔或帕格尔布尔地区,或者来自孟加拉国地区。」 五方佛于藤蔓中呈现在观世音菩萨上方。 他们身躯健壮,且充满「生命之气」。每尊五方佛都施以其特有的手印,分别象征释迦牟尼一生中的不同重要时刻,这些重要事件多发生在帕拉王朝领土以内的朝圣地点 。五方佛也象征释迦牟尼所征服的五毒,指贪、嗔、痴、慢、疑五种情绪,乃痛苦与无知的根源。 著录: Stephen von der Schulenburg,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 Buddha: 108 Encounters, 法兰克福,2015年,页49,10号。 Meinrad Maria Grewenig and Eberhard Rist (编),Buddha -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 2016年,页110-1,30号。 展览: Buddha -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V?lklinger Hütte ,弗尔克林根, 德国, 2016年6月25日–2017年3月5日。 来源: 英国私人珍藏,上世纪七十年代 佳士得,阿姆斯特丹,2005年10月18日,拍品38号 美国西海岸私人珍藏 佳士得,纽约,2012年3月21日,拍品739号

Lot 15 贾坎德邦或比哈尔,帕拉时期,九世纪 勒舍婆那陀铜像

估价:1,000,000-1,5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19.4cm

此尊铜像传承自两个美国最重要的耆那艺术私人收藏:耆那珍藏(The Jina Collection),活跃数十年直至2001年;以及Siddharth K. Bhansali私人珍藏, 始于70年代,活跃至今。 Pal博士曾如此优雅地描述此尊造像: 「此件作品设计精心,细节丰富,在东印度流传下来的造像之中实属上乘。其以勒舍婆那陀为主像,构图无比生动??主尊两旁随从手持拂尘,姿态优雅富于动感,与静坐冥想中的勒舍婆那陀形成鲜明对比??中心人物下方盘坐两位侍僧,象征着繁盛与福祉,男性于耆那身右,女性与孩童于其身左。 耆那教两派别都认为勒舍婆那陀两旁之药叉与药叉女为Gomukha和Chakreshvari,但此尊铜像组合中的人物显然是Sarvanubhuti和Ambika。 正如Shah所述,9世纪以前,无论在印度东部或西部,耆那皆与Sarvanubhuti和Ambika时有相关。」 「此尊铜像不仅以手持拂尘随从衬托出耆那之王者形象,其身下之雄狮宝座及宝座前的两尊奇兽皆有相似寓意。宝座后方携有焰缘的背光环,光环中央由楹支撑两分枝,彷佛象征一棵祈愿树,而实则作为背光的结构性支撑,相同的藤蔓设计也重复于下方耆那两侧。此种背光风格与结构设计均可见于那烂陀造像,由此可推测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可能来自那烂陀。铜像背面的铭文指出捐助者名为Sadhuka, 铭文书体体现九世纪的时代特征。」 著录: Frederick Schultz 与 Peter Marks ,The Jina Collection,纽约, 2001年, 5号。 Phyllis Granoff (编),Victorious Ones: Jain Images of Perfection ,纽约, 2009年,页192, S17号。 Pratapaditya Pal,The Elegant Image: Bronzes from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n the Siddharth K. Bhansali Collection,新奥尔良, 2011年,页68, 30号。 来源: 耆那珍藏(The Jina Collection) 出借于弗瑞尔美术馆,阿瑟·M·赛克勒美术馆,史密森学会,华盛顿,1991年7月8日— 2000年9月12日。 Frederick Schultz & Peter Marks Gallery, 2001年 Siddharth K. Bhansali私人珍藏, 于上述收藏购入

Lot 16 库基哈尔, 帕拉时期,十一世纪 铜合金,错银,错红铜 索纳理库基哈尔佛像

估价:8,000,000-12,0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39cm

来源: 尚-路易梅尔希奥索纳理佛罗蒙特(1920-1995)珍藏,购于六十年代,传 法国私人珍藏,于八十年代购于上述收藏 FHK珍藏,美国,于2012年购于上述收藏 尚-路易梅尔希奥索纳理佛罗蒙特是法国里昂纺织业大亨的后嗣,同时亦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前哥伦布艺术收藏者。在当时,拍卖行时常将印度造像与前哥伦布时期的艺术品一同放在名为「原始艺术」的伦敦专场中出售。在1985与1995年间,索纳理与身为藏家和美学家的杰拉德贝尔若诺一同撰写了数部关于非洲与前哥伦布艺术的著录。 此尊库基哈尔宝冠佛立像实为佛教艺术的典范。佛陀手指的姿态遵循了此类造像的固定模式,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持僧袍衣角。柔美的手型为此尊直立正面像注入了动感。错银与错红铜的工艺为观者增添了视觉韵律,引导目光自下而上,滑过优雅的轮廓,最终落于其甜美而庄严的面庞。宝冠佛的形象始于帕拉时期,后广泛流传于东南亚、中国、以及喜马拉雅地区。时至今日,宝冠佛仍然是重要的佛陀形象之一,人称西藏最神圣的大昭寺觉卧佛像便为一列。 索纳理库基哈尔佛像的创作时间大体与阿底峡活跃于西藏同时(十一世纪上半叶)。在其后的两百年间,西藏与印度文化交流频繁,许多印度造像被带入西藏,并且成为早期西藏造像的灵感源泉。 从包浆上判断,此尊造像并非出土,但表面可见烟熏式的黑色残留物质,说明其可能在后弘期时来到西藏。 索纳理库基哈尔佛像诞生于帕拉造像的黄金时期,与库基哈尔出土的造像群相比数一数二,比任何现藏于西方博物馆的帕拉造像都更胜一筹。此造像诠释了东北印度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拍场上出现的最为重要的帕拉造像。

Lot 17 西藏,约十三世纪 错银错红铜释迦牟尼铜像

估价:2,400,000-3,0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38cm

此尊造像之莲花宝座华美精致,莲瓣饱满,造型规整。艺术家以光泽的黄铜塑造出佛陀柔软的轮廓 、宽肩细腰、纤细而温和。佛陀的手脚制作考究,脚掌圆鼓,指型写实,更以红铜镶嵌指甲。袈裟衣缘处饰有宽厚且带纹饰的红铜条带,其边缘更有一行错银联珠纹。佛陀面部亦以贵金属装点,嘴唇嵌以红铜,眼部中心嵌银眼角嵌红铜,喻指其正等正觉之境界。 此尊释迦牟尼像与一批十三世纪的西藏造像风格相似,其中不少现存于拉萨寺庙之中,参见von Schroeder, 西藏佛教造像, 香港, 2001年,322A-F号。此些造像大多分两部分铸造,且右手多结触地印,但是袈裟的风格与本拍品大致相同, 左臂与腰部之间也都出现类似的衣褶。 释迦摩尼修身的袈裟流畅地在脚前铺成扇形、拂过左腕、衫脚轻挂左肩,此些细节均借鉴了东北印度帕拉王朝的造像风格,可参见藏于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的五尊十世纪造像(Niharranjan,Eastern Indian Bronzes,新德里,1986年,217-21号)。同时,鱼尾状衫脚高挂左肩与另一衣角垂于左臂的特征均符合十三世纪卡萨玛拉风格,类似细节可在鲁宾艺术博物馆和帕坦博物馆的收藏中见到(参见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5687和59501号)。说明早期的西藏造像融合了尼泊尔及印度两地的风格元素 。 来源: 亚洲私人珍藏

Lot 18 西藏,约十三世纪 错红铜四臂观音铜像

估价:1,200,000-1,5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35cm

此尊造像工艺精湛,比例完美,面容威严而寂静,在十三至十四世纪的西藏风格造像中实属难得。造像生动描绘了四臂观音菩萨,其乃唵嘛呢叭弥吽六字真言之化身。菩萨的双腿与四臂轻盈而健壮,与下方饱满的莲瓣相得益彰。璎珞与臂钏规整有绪,每颗串珠都清晰可见,红铜的使用更增添了装饰性,如此精心的处理使作品脱颖而出。菩萨左手所持莲花风韵独特,花瓣羞涩下垂,彷佛已濒临凋谢,而与此同时,旁边的花蕾则昂扬向上,亟待盛开。 造像的体量感与写实性应受到帕拉风格的影响,其到位的表现在同类作品中实属上乘。藏于大昭寺的金刚萨埵像及不动明王像与此拍品风格相似,参见(von Schroeder ,西藏佛教造像,卷二,香港,2001年,页1112-3 & 1180-1,291B & 317B号)。同时,其饱满的莲瓣与藏于雷特伯格博物馆的一尊大日如来像如出一辙,参见Uhlig,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苏黎世,1995年,页65,25号。 来源: Rossi & Rossi Ltd.,香港 欧洲私人珍藏,于2011年购于上述古董商

Lot 19 西藏,约十四世纪 金刚萨埵铜像

估价:400,000-6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20.5cm

此尊金刚萨埵像与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中一尊佛陀造像有诸多相似之处,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2002年,页142,137号。两尊造像之莲花底座如出一辙,均有宽厚的莲瓣,双层连珠上缘,以及锥形下缘。面部均较为清瘦,且额头及眉宇突出,可能出自同一藏中作坊。 金刚萨埵造像表面残留有鎏金及漆饰之痕迹,此种装饰方法常见于明代造像,而在藏式作品中极为罕见,可能此拍品在西藏制作完成后即被送往中原。另有一尊风格可比的金刚萨埵像藏于巴塞尔民俗博物馆(参见Essen与Thingo, Die G?tter des Himalaya,卷二,慕尼黑,1989年,页29,II-278号)。 来源: 亚洲私人珍藏

Lot 20 西藏,约十四世纪 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

估价:2,400,000-3,0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30.5cm

此尊无量寿佛鎏金厚重,头冠样式精美,以大量宝石装饰镶嵌。顶髻上方立有半只金刚杵。其突出的轮廓以及小腿处双排纹饰衣缘与十四、十五世纪尼瓦尔艺术家为西藏及中原所制作的造像极为相近。清宫藏一尊元朝文殊菩萨像即可为例,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60: 藏传佛教造像,香港,1998年,页220 ,209号。 无量寿佛的垂肩发卷突出而雅致,与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一尊造像有相似之处,参见von Schroeder,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香港,1981年,页 440,118B号。布达拉宫中的一尊施罗德先生认为产自尼泊尔的造像亦带有类似矮扁的莲座,且莲瓣同样呈现矩形,参见 von Schroeder,西藏佛教造像,卷一,2001年,页 522,170B号。其他莲座可比的相关作品于2011年3月22日以及1993年4月26日分别售于纽约佳士得(拍品300号); 和阿姆斯特丹佳士得(拍品89号)。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Lot 21 西藏中部,约十四世纪 铜鎏金金刚亥母像

估价:4,500,000-5,0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38.5cm

佛母翩翩起舞,优雅而有力,她右腿弯曲,仅以左脚尖点地保持平衡。右耳后突出的猪首为辨认金刚亥母的明显标志,她亦是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明妃。身挂干骷髅蔓的特征在金刚亥母舞姿单身像中极为少见,较为多见的是佩戴人头链的形象。而此类骷髅蔓主要出现于佛母与胜乐金刚结合的双身像上。除了其明妃的身份以外,金刚亥母自身也是密宗重要的护法神,受到信徒崇拜。她也是西藏唯一一位在世上转世的佛母,化身为拉萨附近的桑丁寺的主持。 另有两尊金刚亥母像也配戴类似的骷髅蔓,一尊来自十三世纪的尼泊尔,参见von Schroeder, 西藏佛教造像,卷一,2001年,页 529,173D号;另一尊为2004年3月24日于纽约苏富比售出的丹萨替寺风格造像(拍品78号)。此处金刚亥母头戴五骷髅冠,骷髅之上又以镶嵌珠宝的冠叶装饰,与藏于布达拉宫的另一作品相像,参见von Schroeder, 同上,卷二,页1053,266D号。这两尊造像在对发际、耳环、以及圆鼓脸庞的处理上也极为相似。 来源: 香港私人收藏,自2000年

Lot 22 西藏,十五世纪 铜鎏金阿閦佛像

估价:15,000,000-25,0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34cm

佛身镶嵌绿松石、石榴石、及青金石,发间涂有蓝色青金石粉。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31号 著录: Rossi & Rossi Ltd,Images of Faith: A Private Collection of Himalayan Art ,伦敦,2008年,页22-23,5号 Rossi & Rossi Ltd,Gods and Demons of the Himalayas,伦敦,2012年9月,页31-32,15号 来源: 欧洲私人珍藏,购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Rossi & Rossi Ltd 美国私人珍藏,于2012年购自上述古董商 东方之神 「阿閦佛之独立形象常见于密宗仪轨及舞蹈之中,其法界所拥有的密宗神祇数量最盛,包括喜金刚一类的佛陀果位守护神,均体现出阿閦佛之重要地位。」 (Erberto Lo Bue,Images of Faith,伦敦,2008年,页22) 此尊造像精美无比,气势威严,轮廓有力,生动再现了阿閦佛,五方如来之中的东方佛。其身着之网纹袈裟非同一般,不仅以锦缎相织,花枝纹相饰,更以半宝石点缀其间。 佛陀以左手拇指及中指轻托一朴实无华的钵盂。在此尊璀璨华丽的造像身上,恐怕也只有此钵盂可用以提醒世人佛陀对远离物质财富的教诲。 阿閦佛之梵语名意为「不动之尊」。五智如来之中每位结不同手印,以代表释迦摩尼一生中之不同重要时刻。阿閦佛之触地印则代表了其斥退一切魔罗诱惑以获得证悟之决心。在金刚界曼荼罗以及无上瑜伽续中,阿閦佛常被置于中心;然而在五方佛最早出现的早期密宗曼荼罗中,阿閦佛则为主持东方法界,可化嗔恚为智慧。 此处东方佛以右手持金刚杵,其「金刚法力」之象征。正如图像学专家Robert Beer所描述: 「金刚杵为金刚乘精髓之象征??象征正等正觉之坚不可摧、实不可破、固不可分之状态,固若金刚之精神领悟。 作为寂静相神祇之法器以及愤怒相神祇之武器,金刚杵象征「方便道」之男性原则,应以右手持握。」 (Beer,The Encyclopedia of Tibetan Symbols and Motifs,伦敦,1999年,页233) 此拍品刻画阿閦佛右手持握金刚杵,该形象极为少见。在常见阿閦佛像中,金刚杵或直立于佛陀盘腿之上,或横躺于莲花宝座之上,或一半嵌入宝座之中。此处金刚杵的位置背离了传统惯例,为造像增添了力量感。 无论从身型、装饰和神情的角度,此尊造像均堪称杰作。镶嵌宝石与雕刻纹饰相辅相成,此两种装饰技巧的结合实为独特,说明此作品并非为寻常之作。艺术家亦竭尽全力,对袈裟的刻画脱离常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作品的多处细节都遵循了十三十四世纪纽瓦尔造像的风格特征,比如其宽阔的额头及肩膀,厚实的前胸,以及其左肩上高垂的鱼尾状衫脚。相同的风格元素可见于邦瀚斯以前拍卖中的一尊马拉风格阿閦佛造像。本拍品制作工艺完美,很可能有纽瓦尔艺术家参与其中。 此些体形特征及对网纹袈裟的使用在十五世纪的西藏亦备受艺术家青睐,其在多件存世作品身上均有体现。比如大英博物馆馆藏中的一幅十五世纪中期释迦摩尼唐卡(参见Rhie与Thurman,智慧与慈悲,纽约,1996年,页77,3号), 以及在1994年11月30日售于苏富比纽约的一尊十五世纪铜鎏金造像(拍品68号)。在讨论上述大英博物馆唐卡之时,Rhie与Thurman提到此些风格元素亦与藏西塔波寺内的十五世纪壁画十分相近,说明艺术风格在当时传播广泛,特别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引用文献如上)。 Rhie与Thurman认为,自十五世纪下半叶起,艺术家似乎有意偏离十三与十四世纪强调体量与气势的风格,转而走向一个注重精致细节的过程。 僧侣与佛陀身着网纹袈裟的形象早自后弘期时(十一至十三世纪)便已出现。然而在西藏,更为奢华的服装很快便取代了朴素的印度式网纹袈裟。到十五世纪之时,此款袈裟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当时最为上乘的衣着,此一变化恰恰证实了这个时代对精致细节的关注。 江孜千佛塔内的一面壁画与一尊陶制造像均描绘了与本拍品极其相似的袈裟。两件作品均于十五世纪中叶前,即千佛塔建成初期创作。袈裟上布满矩形单元,每格之中心饰有圆形花纹,不同单元之间以花枝纹细带相间。此三件作品的纹饰相似程度惊人,说名此尊铜像可能产自江攻,或至少出自同一组艺术家之手。 千佛塔地处江孜白居寺一带之中心,是西藏最大的建筑结构之一,于1427年至1474年间建成。 高层寺僧于明朝早期(十五世纪上半叶)皇帝关系密切,曾收取大量外交馈赠,包括佛造像及高级织物。江孜拥有大量带有永乐宣德款的佛像及书画,便是对上述事实的有力证明(参见Thomas Laird,Murals of Tibet, 塔申出版社,计划于2018年发行)。 此时期西藏与中原文化交往频繁密切,在此环境下,上文所描述的矩形单元中的圆形花纹应源于元代末期或明代早期的中原织物。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一块网纹布料便带有相似纹饰。类似的装饰亦可见于该博物馆所藏的一只彩绘旅行箱,此箱很可能为到访中原朝廷的西藏访客而做。袈裟细带上的卷枝纹应来自元代,一些元代造像亦带有相同纹饰,参见Bigler,Before Yongle,苏黎世,2013年,页84-95,19-21号。 虽然与江孜的壁画和陶制佛像相关,但是本尊阿閦佛像是鎏金造像中目前仅知唯一带有如此精美纹饰的作品。镶嵌宝石和雕刻纹饰这两种工艺在西藏造像传统中均属常见,然而宝石多镶嵌于人物所戴的珠宝首饰,如此拍品一般以嵌宝装饰衣着的做法为十四十五世纪所独有。在丹萨替寺的造像中亦可见在服饰上嵌半宝石的例子,然而此尊造像同时使用宝石和刻纹装饰袈裟,在西藏造像中可能仅此一例。 在西藏艺术史上有一个崇尚细节的时代,此时期的供养人和艺术家均竭尽全力追求作品的华丽与完美,而此尊阿閦佛像便是这个时代的左证。早期的朴素袈裟演化成最为稀有上乘的鎏金造像。特定的设计元素来源于有威望的西藏寺院与元晚期明早期宫廷间的文化交流,进而将本拍品的断代锁定于十五世纪。江孜萨迦白居寺一带藏有大量宫廷赠礼以及与此尊造像紧密相关的艺术作品,由此可推测其可能来自这一地区或其他与此地区有艺术交流之处。本拍品以上乘的工艺再现了掌管东方法界的阿閦佛,其气势非凡,精妙入神,无疑从现存西藏佛教造像中脱颖而出。

Lot 23 西藏,约十五世纪 银鎏金金刚亥母像配铜鎏金锤迭嘎乌盒

估价:2,000,000-3,0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金刚亥母像高14cm、嘎乌盒22x15x10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54号 佛母在精致的锤迭嘎乌盒中婆娑起舞,其右手持金刚钺刀,右足悬空,左脚尖触地,轻松地保持平衡。佛母右耳后有猪首伸出,由此可知其身份为金刚亥母,为胜乐金刚的明妃。 她优雅的造型、环形的串珠项链和腰带均类似于一尊带铭文的卡萨马拉银制胜乐金刚像,出版于Singer与Denwood,西藏艺术,伦敦,1997年,页75,53号。卡萨马拉艺术家热衷以金银造像,已知的两尊喜金刚银像即可为例(同上,页76,54号;以及Heller,西藏艺术,1999年,米兰,页120,77号)。 嘎乌盒(小型神龛)的使用在整个喜马拉雅地区都极为常见。 那些用于旅行的嘎乌盒通常配有窗口,以便盒中之神像随时可见;而此拍品则应用于私人祭坛,作为祭拜时间以外置放神像的收纳盒。嘎乌盒门上饰有银质骷髅头,暗指金刚亥母作为密宗护法的角色,说明此嘎乌盒是为金刚亥母量身订做之物。盒顶呈尖拱状,其比例完美、做工细腻。此拍品之工艺水平可与热河寺一法轮相比照,参见张宏实与徐盼苹(编), 清宫秘藏: 承德避暑山庄藏传佛教文物特展图录,台北,1999年,页150,63号。 另可比照两只相关嘎乌盒,其中一只藏纳银质胜乐金刚像,售于纽约邦翰斯,2011年9月13日,拍品1032号,及2015年3月16日,拍品53号;另一件藏于巴尔地摩的沃尔特斯美术馆(参见 Pal,Desire and Devotion,伦敦, 2001年,页320,192号 )。 来源: 日本私人珍藏 亚洲私人珍藏,于1993年购自上述收藏

Lot 24 西藏,十六世纪早期 鎏金鎏银四臂观音铜像

估价:350,000-45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18.4cm

此尊造像极为罕见,磨损较深处可见三层不同金属材质:外层为金,中层为银,里层为铜,体现了西藏金属工艺的精湛。铜心暴露处颜色变化不一,时而显出深棕色,时而因长年触摸呈现粉红。供养造像是为积功攒德,所用之金属材料愈贵重,所积攒之功德愈高。 四臂观音乃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之化现,此心咒在藏传佛教群体中广为使用,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愿力与加持的结晶。此处,菩萨的面庞和蔼可亲,有十五世纪中原宫廷造像的韵味。双手合十胸前作礼敬问候状,双目低垂俯视前方,深沈寂静,超脱尘俗。铜色的缕缕长发垂于双肩,斗篷之上更有环形项链装饰。莲花宝座的风格类似于本场中的鎏金昆秋贝尔像(拍品25号),因此两尊造像应出自同一时期。 来源: 美国私人珍藏,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购于纽约

Lot 25 西藏,十六世纪早期 铜鎏金俄尔寺七世堪千昆秋贝尔像

估价:450,000-65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15.2cm

此尊上师像精致优雅,比例匀称,圆形莲座,封底鎏金,实为上等佳作。袈裟刻画细致逼真,材料之柔软质地及重量感皆显露无遗,无一处不刻有精美纹饰。与此同时,艺术家更将上师之面部特征表现得唯妙唯肖,下颚突出,颧骨高耸,面部肌肉线条清晰,描绘出上师中年之风貌。 由铭文可断定该上师之身份为昆秋贝尔(1445-1514年)。他七岁时便接触到俄尔寺之创始人俄尔钦·贡噶桑波(1382-1456年)。其后亦有幸师从萨迦派道果法脉之大学者、俄尔寺四世主持贡噶旺秋(1424-78年)。昆秋贝尔曾供养数件重要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一尊刻画其恩师的真人尺寸鎏金造像。同时,昆秋贝尔自身也是备受景仰的老师,他的弟子中就包括十六世纪西藏重要的文化领袖罗俄堪千索南伦珠(约1456-1532年)。 此尊上师像的供养人桑杰伦珠为昆秋贝尔的弟子,对其历史生平世人知之甚少,唯有藏传佛教资源中心的简单纪录(#P4923,十五/十六世纪)。另有两尊分别描绘的昆秋贝尔与昆秋嘉森的上师像与本拍品风格技法极其相似,可知三尊出自同一作坊,可参见Rossi,Homage to the Holy,伦敦,2003年,36与37号。 来源: 万玉堂画廊,香港 美国私人珍藏,于1995年10月25日购自上述画廊

Lot 26 西藏,十六世纪 铜错银喇嘛「确勒」 像

估价:400,000-6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23cm

此尊喇嘛像面相丰满、头顶短发、双眼传神 ,以十四至十六世纪西藏中部卫藏地区的风格呈现。僧袍衣褶飘逸流畅,布满后背的精细刻纹实为少有,艺术水平殊为上乘。错银工艺凸显了上师手心与脚心的莲花圆印,表明此人已修得正等正觉。僧袍铺散于莲座上缘,仅可见下排莲瓣,此细节的处理与一尊克尊桑波坚赞像一致,参见Rossi & Rossi,Homage to the Holy,伦敦,2003年,41号。此尊造像的面部特征以及背部以刻痕表现衣折的做法与纽约邦翰斯于2017年3月14日售出的一尊萨迦喇嘛像(拍品3280号)极为相似。 该造像所描绘的很可能是一名十五至十六世纪间的萨迦派上师,尽管觉囊派、博东派和布规派喇嘛也经常以此种使用黄铜、不鎏金、多刻纹的卫藏风格来表现。造像底座背面刻有四行藏语铭文,简单提到该喇嘛为「雍津[上师]确勒」。 铭文内容翻译如下: 「法王与众生的保护者, 赋予无量的智慧,爱与法力, 法王乃一切美德与福祉之源泉, 吾拜倒在上师确勒的脚下 。」 谨在此特别鸣谢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协助翻译此处铭文。 来源: Leo Van der Veen私人珍藏,加拿大,1975年以前 后由家族传承

Lot 27 西藏,十七/十八世纪 金钢手菩萨铜像

估价:400,000-6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46cm

像身、底座、背光、饰带及耳环分别铸造。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28号 金钢手菩萨乃佛教之愤怒相护法神。其体壮腹圆,怒发冲冠,面目狰狞。虎皮裙刻画精细,虎面生动悬于膝间,虎爪强壮紧抱菩萨小腿。与此同时,背光上的火焰纹亦精雕细琢,到位地捕捉了烈焰的飘忽感,好似用画笔勾勒而出。 苏富比纽约于1999年9月19日售出一尊十八世纪金钢手像(拍品63号),虽然其莲座仿帕拉风格,但是面部与宝冠的处理与本拍品十分相似。另有一尊可比造像出版于Ghose,法相传真:古代佛教艺术,香港,1998年,页242,58号。本拍品的泪珠状莲瓣与另一尊大体量大威德金刚造像的莲瓣相似,出版于 von Schroeder,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香港,1981年,页485,136F号。 来源: Leo Van der Veen私人珍藏,加拿大,1975年以前 后由家族传承

Lot 28 西藏中部,十八/十九世纪 四臂大黑天唐卡

估价:300,000-5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画心76.3X54.4cm

布本设色。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24号 此幅唐卡天衣无缝地将无比嘈杂繁忙、层迭对抗的场面整合成一幅对称有绪的画面,诠释出典型的西藏艺术情趣,恰恰是许多藏家最初对此类艺术感兴趣的原因。造型和艳丽的色彩尽显高超绘画技艺,从深暗的熏衣草色到炫丽的橙色,其无限的能量激发观者的感官以及好奇心,丰富的构图愈经细观愈显露出精彩的细节。 四臂大黑天乃「胜乐金刚密续」的护法神,此处大黑天与明妃以双身形象出现,周围八位随从出现在尸陀林中。画心下方,恶魂附身的熊、马、水牛等动物虎视眈眈的觊觎着被大黑天的使者们屠杀的血肉。左下角,身着白袍的大成就者左手持骨管,右手打鼗鼓,同时眺望这血腥的场面。画心右下角有一群穆斯林和西藏人,以及配戴金色月桂花环的红肤半神。同时,在夜空中,莲花生大师现身于大黑天正上方,宁玛欧瑟智钦法系的上师们(十二世纪)聚集两旁。 来源: Mactaggart私人珍藏

Lot 29 西藏中部,扎什伦布风格,十九世纪 六臂大黑天唐卡

估价:150,000-25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画心45x30cm、装裱82.5x54cm

布本设色;唐卡背面以金色藏文在每人物对应处题唵阿吽三字符咒。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100635号 由格鲁派班禅喇嘛掌管的扎什伦布寺享誉盛名,吸引了藏中技艺最高超的画匠来此进行创作。此唐卡虽然颜色呈现晚期特色,但构图体现扎什伦布寺风格,比如地平线位置较高,并且以枝叶装点上方天空中的人物,清朝故宫收藏的扎什伦布寺唐卡亦带有此些特征(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藏传佛敎唐卡,香港,2003年,页158-67,147-54号)。此外,作品的对称形式、以云层对地平线的勾 54 58015 54 31673 0 0 6436 0 0:00:09 0:00:04 0:00:05 6436、以及不等距分配的骷髅冠叶(中间紧两侧松),均符合Jackson在书中描述的扎什伦布风格,参见Jackson ,The Place of Provenance,纽约,2012年,页41-3。其他相关范例请参见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989号。 著录: Armand Neven, Etudes d'art lama?que et de l'Himalaya,布鲁塞尔, 1978年,页26-7, 11号。 Pia与Louis Van der Wee, A Tale of Thangkas: Living with a Collection,安特卫普, 1995年,页96-8, 图45-6 。 展览: De Taal van de Thangka,民族博物馆,安特卫普, 1995年。 来源: 范德伟夫妇私人珍藏,比利时,于1965年11月26日购自布鲁塞尔

Lot 30 藏中,拉萨风格,十九世纪 观世音菩萨坛城

估价:150,000-25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画心67X47cm、装裱130X70cm

布本设色;背面有藏文题记,包括每人物背后红色的唵,阿,吽符咒,以及六处祈祷文赋予曼荼罗及愤怒尊神以法力。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100647号 此幅唐卡描绘了少见的Tigle Chu Drug观世音菩萨坛城,以十六层上师及神祇组成。虽然大多数坛城架构都遵循古印度经文,但是Tigle Chu Drug坛城应为西藏所独创,可能源于阿底峡(982-1054)创立的噶当派传统,因而此处阿底峡被描绘于唐卡画心顶端。坛城结构复杂,色彩艳丽,画工细腻,展示出一个俯视角度的三维立体空间。 唐卡的构图遵循一个源于拉萨的格鲁派传统,其将中央的坛城置于深蓝色的天空之中, 将忿怒相尊神置于简洁而翠绿的山水下界中,而传承上师以及诸位神明则在云层上界之中。更多此风格的实例可以参考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339 与 41018号;以及邦翰斯,纽约,2014年3月17日,拍品41号。 著录: Detlef Ingo Lauf,Tibetische Kunst,伯尔尼, 1969年,64号。 Armand Neven, Lama?stische Kunst,布鲁塞尔,1975年, 125号。 Armand Neven, Art Lama?que,布鲁塞尔,1975年, 125号。 Jean Eracle,Om Mani Padme Hum,穆尔朗韦, 1980年,59号。 Pia 与 Louis Van der Wee, A Tale of Thangkas: Living with a Collection,安特卫普, 1995年,页123-4, 59号图。

Lot 31 不丹,十九世纪 金刚总持铜像 金刚总持铜像

估价:800,000-1,2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42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35号 金刚总持乃原始佛,诸多密宗教法均以其为根基。此尊造像体量硕大,铸造精美,刻画金刚总持结跏趺坐于枝叶繁茂的莲花宝座之上,此类莲座备受不丹艺术家之青睐。一尊尺寸相近的慈诚坚赞像在宝冠风格、双层发髻、及耳后发带等细节上均与本拍品类似(参见Bartholomew与Johnston(编),The Dragon's Gift,檀香山,2003年,页359,95号)。另比较一尊紧密相关的藏于不丹国立博物馆的无量寿佛像,出版于Pommaret及其他,Bhutan: trobada amb els déus a l'Himàlaia,巴塞罗那,1998年,页93,5号。 来源: 亚洲私人珍藏

Lot 32 不丹,十九世纪 尊胜佛母堆绣唐卡

估价:400,000-6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画心74x56cm、装裱160x95cm

原始锦缎裱工配缂丝龙纹唐门。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12416号 尊胜佛母端坐于唐卡正中,以其延寿赐福之法力召唤荷花绽放。作品原属Jucker旧藏,该收藏特以珍品不丹画作闻名。此幅堆绣唐卡选料讲究,精心挑选之上乘锦缎在侧光下熠熠生辉。裱料亦精细丝滑, 与画心之光泽遥相呼应。 The Dragon's Gift一书中所载之尊胜佛母唐卡及祥寿佛母唐卡可与本拍品相比照,三者均构图简洁,亦在对主尊的描绘方法上有相似之处,而此拍品则更胜一筹(参见Bartholomew 与 Johnston,The Dragon's Gift,檀香山,2008年,页 232与239,39与42号)。其他紧密相关的作品包括藏于纽瓦克博物馆的四臂观音唐卡,刊载于Reynolds,From the Sacred Realm,纽约,1999年,页223,版图127。然而,与上述三幅对照作品不同的是,此幅尊胜佛母的四周以刻画喇嘛为主。观察几位上师之装束,其所配戴之扇形尖顶高帽为不丹竹巴噶举派高僧所特有,由此可断定该唐卡源于雷龙之国不丹。 推测此几位上师的身份并非难事。首先,构图左上方刻画的是不丹国的缔造者夏仲阿旺朗杰(1594-1651)。而右上方应为九世杰堪布释迦仁钦(1710-59),其茂密的落腮胡须在不丹领袖中独树一帜。此外,释迦仁钦主修尊胜佛母法门,其相关遗址处所见之壁画与造像多以尊胜佛母为题材。构图下方的第三位上师很可能为二十五世杰堪布塞拉布加尔臣(1772-1848),其常以手持经书的形象出现在艺术作品之中。塞拉布加尔臣于1836-9年间被封为不丹宗教领袖(杰堪布),因此若其身份确凿,则此唐卡可被断代为十九世纪之作。欲了解更多上师生平,请参见treasuryoflives.org。 谨在此特别鸣谢Ariana Maki博士协助撰写此文。 来源: Jucker珍藏,瑞士 苏富比,纽约,2006年3月28日,拍品122号 私人收藏,于上述拍卖竟得

Lot 33 不丹,十八/十九世纪 四臂观音唐卡

估价:1,200,000-1,5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画心130.8x94cm、装裱175.3x116.8cm

布本设色;画心中白黄两色条幅上有金色藏文嗡嘛呢叭咪吽题记反复出现,此观音六字真言亦出现于天空中日月之上;唐卡背面以朱色和黑色线条勾勒出佛塔一座,塔中以不同字体题有若干咒语与祈愿文。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27号 此幅不丹顿卡画工精湛,画幅巨大,描绘四臂观音三尊端坐于金色宝亭之内,画面上亦有多处祈愿文题记。四臂观音为唵嘛呢叭弥吽六字真言之化身,被视为菩萨愿力与加持的结晶。主尊两旁坐有两位侍从,右侧为白色的四臂观音佛母,是四臂观音所对应的女性形象,而左侧是黄色的持宝菩萨。彩虹围绕着位于上界中心的莲花部部祖阿弥陀佛 。白度母结跏跌坐于唐卡正下方,两旁立有穿插于鸟类、动物和许愿树之间的黄白两色条幅,其上题记重复着四臂观音心咒。 唐卡背面以朱色和黑色线条精心勾勒出一座佛塔,塔底绘有多闻天王、吉祥符以及珍宝。塔内题满了向诸神祈福之咒文,包括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无量寿佛、金刚萨埵、四臂观音 、莲花生大士、阿閦佛、多闻天王、以及五姓财神。题记的最后四行可译为以此绩德望众生的罪恶与蒙昧得到净化,实现所有的愿望,期许[众生]都得以快速达到大慈悲之境界。 邦翰斯谨在此特别鸣谢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协助翻译唐卡上的题记。 此唐卡带有典型的不丹风格特征,其中包括:绚丽的积层彩云,特别是独特的橘橙色云朵;在中央主尊下方的波浪状白粉色莲花瓣;精细而丰富的动植物元素,前景中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清晰可辨,无不维妙维肖;各人物身上的多彩的织金锦缎;前景中喇嘛身后带白色丝带的深蓝色椅背;当然还有竹巴噶举喇嘛独特的扇形高顶法帽。比较两幅多杰玉卓玛唐卡中的相关细节,参见Bartholomew与Johnston,The Dragon's Gift,檀香山,2008年,页234-5,40号,以及2017年3月13日于纽约邦翰斯售出的3040号拍品。 来源: 亚洲私人珍藏

Lot 34 西藏中部,十七世纪 多罗那他唐卡

估价:400,000-6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画芯69X48cm、装裱120X70cm

布本设色;正面每人物附近有金色藏文题记指明其身份。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3550号 此幅精美的唐卡描绘伟大的史学家多罗那他(1575 – 1634),多罗那他是藏传佛教觉囊派圣贤,动荡的十七世纪中重要的西藏领袖,且在蒙古佛教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画心中大量使用金色,用以点缀人物的服饰、建筑、翠绿山水以及蓝色崎岩。山石的处理融入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精湛的画工在唐卡最细微之处反映出来,如多罗那他手型优雅的绘法,威风凛凛的愤怒尊以及其身后精致的光轮,且采用微妙的棕色和绿色晕染而区分构图上的不同空间。 在有关佛教史的著录中,多罗那他是现代作家最常引用的西藏历史学家之一。他博学多才,著述良多,著作中包括佛教哲学、艺术、以及Martin所提到的「最为重要的印度佛教史」 (参见Tibetan Histories. A Bibliography of Tibetan Language Historical Works,伦敦,1997年)。 多罗那他是一位艺术文化支持者,也在西藏「帕拉复兴风格」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持修复了觉囊派达丹彭措林寺的帕拉风格壁画。 十七世纪时格鲁派势力逐渐强大,多罗那他为逃避格鲁统一政策移居他乡,晚年在蒙古萨迦派寺庙中说法传教。圆寂后,蒙古的精神领袖扎那巴扎尔(1635-1723)被认定为多罗那他的转世,如Templeman所言,扎那巴扎尔延续了其前世之盛名,是一位学识广博深不可测的智者(参见「Taranatha the Historian」,刊载于 The Tibet Journal, 卷6,2号,1981年,,页41-6)。直到1924年,多罗那他转世的八位蒙古活佛都享有他的谥号,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尊胜化身」)。 来源: 欧洲私人珍藏

Lot 35 蒙古,十八世纪 铜鎏金四臂观音像

估价:800,000-1,2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25.4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33号 四臂观音面容自信且略带微笑,目光专注而熠熠生辉。他是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的化现,六个种子字分别对应轮回中的六道。菩萨慈悲为怀,以其法力助众生走上证悟之道。 此尊精美的造像带有扎纳巴扎尔风格特征,包括其年轻的体格、健壮宽硕的双肩、交错平滑的莲瓣、以及厚重的鎏金。比较一尊紧密相关的造像,出版于Tsultem,扎纳巴扎尔, 乌兰巴托,1982年,页100,83号;Ayurzana收藏中亦有一件可比作品,参见Narantuya,Treasures of Mongolian Art,乌兰巴托,2005年,页48;另有一尊拥有相似串珠璎珞的造像出版于夏景春(编),菩提妙相,沈阳,2001年,页159,152号。 来源: 美国私人珍藏,自2001年

Lot 36 多伦诺尔,清朝,十八世纪 铜鎏金锤迭绿度母像

估价:400,000-6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33.7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36号 此尊貌美的绿度母现少女相,化身救度佛母引导世人从痛苦与轮回中得以解脱。传说绿度母是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苦难而哭泣时其眼泪所化现,拥有无限的慈悲与法力。绿度母右手施与愿印,给与世人愿望满足,右足伸展采莲花,随时准备起身救度苦难众生。 绿度母手持之莲花与头戴之宝冠均工艺精湛且独立制作而成,为内蒙古多伦诺尔寺的典型作法。清政府,特别是于乾隆时期(1735-95年在位),在边界处大肆兴建藏传佛教寺庙,多伦诺尔寺亦大量制作造像以满足其需求 。然而,此拍品具有独特的设计与韵味,其年代亦可能早于乾隆时期。 绿度母的大吊坠耳环、长珠串项链、以及宽厚莲瓣等细节均与三尊博物馆藏造像风格相似,分别为苏黎世瑞腾伯格美术馆的一尊文殊菩萨,以及纽约Jacques Marchais西藏艺术博物馆的尊胜佛母和弥勒菩萨造像 (参见Uhlig ,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苏黎世, 1990年,页114, 65号;以及 Lipton与Ragnubs, Treasures of Tibetan Art,纽约, 1996年,页116 及 140,51与68号)。Kandell 珍藏中亦有多件可比作品,出版于Rhie与Thurman,A Shrine for Tibet,纽约, 2010年,页76-9, I-14a,b & I-15a,b号。另可参考邦翰斯,纽约,2014年3月17日,拍品27号。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Lot 37 嘉庆年间(1796-1820年),雍和宫风格 金刚萨埵双身唐卡

估价:150,000-2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画心97x66cm

布本设色。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425号 近百尊小型双神佛围绕主尊整齐排列,其背后一排青绿色山脊横贯画心正中,此构图洽为北京雍和宫之特有风格,在悬挂于雍和宫密宗殿内的较晚期唐卡中亦有出现。更多类似画作刊载于雍和宫唐喀瑰宝,北京,2001年,页23,45及53。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中有一幅几乎一模一样的唐卡,但品相不如本拍品完好,由William B. Whitman的继承人于1937年赠与该博物馆(馆藏编号70.0/6934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94340号)。 来源: George Subkoff古董行,纽约,购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私人珍藏

Lot 38 乾隆时期(1735-1795) 铜鎏金大白伞盖佛母像

估价:1,600,000-2,0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48.5cm

像身由铸造而成,经装脏开光,两侧之千手扇状结构由锤迭而成,以榫固定于像身背部。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34213号 乾隆帝(1735-95年在位)重视佛教,在边境地区兴建藏传佛教寺院,其在北京和内蒙的御用造办处亦因此大肆提高产量。此尊造像敦实有力,气势凛然,其尺寸、铸造方式及风格样式皆体现出乾隆时期佛教艺术的蓬勃发展。 另有四尊已知造像与本拍品出自同一作坊,其中两尊藏于圣彼得堡的国家隐士庐博物馆和牛津的皮特河博物馆。(分别参见Rhie与Thurman,Wisdom and Compassion伦敦,1991年,页321,126号;以及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35846号。)第三尊为Da Silva与Ford旧藏,刊载于Pal,American Collectors of Asian Art,孟买,1986年,页200,版图14。第四尊于2010年6月8日售于佳士得巴黎,拍品349号。这些造像中部分保有底座,底座风格与其他清代造像风格相符。另有一些可比造像连面部特征与四肢的制作也极其相似,比如藏于罗布尔卡的十一面观音像(Yang,Treasures from Snow Mountains,上海,2001年,页104-5,34号)。 大白伞盖佛母法力无量,其千足、千手、千面象征其为诸佛事业之化身佛。她能摧毁一切邪巫诅咒,退避一切横灾战乱,消除一切杂症恶疾。 在北京各大佛教中心皆可见大白伞盖佛母之形象,比如雍和宫及北海。五世达赖喇嘛(1642-82年在位)及后来的乾隆帝皆大力推崇大白伞盖佛母,巩固其护法地位。这两位统治者皆以领土及权势之扩张为首要重任,而大白伞盖佛母之无量法力恰恰喻指了当权者之强大势力。 著录: Deborah Ashencaen与?Gennady Leonov,The Mirror of Mind: Art of Vajrayana Buddhism,Spink & Son Ltd,伦敦,1995年,29号。 来源: Kemper喜马拉雅艺术珍藏,德国 佳士得,阿姆斯特丹,1994年10月11日,拍品256号 Spink & Son Ltd,伦敦,1995年6月 欧洲私人珍藏,购自上述拍卖

Lot 39 乾隆时期(1735-1795) 铜鎏金大白伞盖佛母像

估价:700,000-9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48.5cm

像身由铸造而成,经装脏开光,两侧之千手扇状结构由锤迭而成,以榫固定于像身背部。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34213号 乾隆帝(1735-95年在位)重视佛教,在边境地区兴建藏传佛教寺院,其在北京和内蒙的御用造办处亦因此大肆提高产量。此尊造像敦实有力,气势凛然,其尺寸、铸造方式及风格样式皆体现出乾隆时期佛教艺术的蓬勃发展。 另有四尊已知造像与本拍品出自同一作坊,其中两尊藏于圣彼得堡的国家隐士庐博物馆和牛津的皮特河博物馆。(分别参见Rhie与Thurman,Wisdom and Compassion伦敦,1991年,页321,126号;以及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35846号。)第三尊为Da Silva与Ford旧藏,刊载于Pal,American Collectors of Asian Art,孟买,1986年,页200,版图14。第四尊于2010年6月8日售于佳士得巴黎,拍品349号。这些造像中部分保有底座,底座风格与其他清代造像风格相符。另有一些可比造像连面部特征与四肢的制作也极其相似,比如藏于罗布尔卡的十一面观音像(Yang,Treasures from Snow Mountains,上海,2001年,页104-5,34号)。 大白伞盖佛母法力无量,其千足、千手、千面象征其为诸佛事业之化身佛。她能摧毁一切邪巫诅咒,退避一切横灾战乱,消除一切杂症恶疾。 在北京各大佛教中心皆可见大白伞盖佛母之形象,比如雍和宫及北海。五世达赖喇嘛(1642-82年在位)及后来的乾隆帝皆大力推崇大白伞盖佛母,巩固其护法地位。这两位统治者皆以领土及权势之扩张为首要重任,而大白伞盖佛母之无量法力恰恰喻指了当权者之强大势力。 著录: Deborah Ashencaen与?Gennady Leonov,The Mirror of Mind: Art of Vajrayana Buddhism,Spink & Son Ltd,伦敦,1995年,29号。 来源: Kemper喜马拉雅艺术珍藏,德国 佳士得,阿姆斯特丹,1994年10月11日,拍品256号 Spink & Son Ltd,伦敦,1995年6月 欧洲私人珍藏,购自上述拍卖

Lot 40 斯里兰卡,康提时期,十八世纪 铜鎏金佛立像

估价:1,000,000-1,5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53cm

斯里兰卡崇尚佛教,长期不间断地保有佛教传统。正如此尊精美造像,斯里兰卡佛像以细腻华美而不失端庄威严而闻名。佛陀体魄健硕,面像柔润,熠熠生辉,实为康提晚期(约18 / 19世纪)皇家造像艺术之典范,一方面体现出斯里兰卡艺术家对传统的坚持,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信心十足的新统治者对独特身份的追求。 此尊立佛肩膀宽硕,体格英武,此种风格早自斯里兰卡阿努拉达普拉时期便已形成,约八世纪建成的奥卡纳大佛便为一列。佛陀头顶饰有「智焰」,这种以火焰代表顶髻的做法亦延续了八世纪的传统,然而在康提时期「智焰」的尺寸和宽度都较早期有所增加。袈裟的不对称造型亦源于阿努拉达普拉时期,但较早期更加华丽,表现出上乘布料之质感, 衣褶自然流畅如波浪起伏。佛陀右手呈说法印,掌中雕有康提时期独特的蚀刻莲花。 Baker在其文章中指出本拍品为皇室造像,相比地方造像面孔更为修长, 传统皇室造像的身型比例是以科提斯里拉贾辛哈国王(1734-82)的手指宽度作为基本测量单位而制定的(页41-9,131-3)。此尊造像对身型和意藴的描绘均超出常品,实为斯里兰卡康提时期的上乘之作。另一尊康提时期的皇室造像于2002年3月20日在纽约佳士得售出(拍品35号)。 著录: Janet Baker, Guardian of the Flame:Art of Sri Lanka,凤凰城, 2003年, 页140。 展览: Guardian of the Flame:Art of Sri Lanka,凤凰美术馆,2003年2月8日至5月11日。 来源: 私人家族珍藏,美国,1956年前 John Eskenazi Ltd,伦敦,于2014年购自上述收藏 私人珍藏,购自上述古董商

Lot 41 犍陀罗,三至五世纪 片岩佛陀苦行头像

估价:500,000-7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36cm

长期连续的苦行使佛陀瘦骨嶙峋,其面部颧骨高耸,眼眶凹陷,额头血管清晰可见,脖颈处肌肉脉络显露无遗,显然已达到饥饿极限。与此同时,其目光却毫不飘忽,坚定而专注。 相较于大量留存的犍陀罗悉达多像、佛陀布道像、或弥勒菩萨像, 佛陀苦行像存世较少,为犍陀罗石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且最为罕见的一类。根据考古发掘纪录,目前已知的出土苦行像仅有有三尊,分别藏于拉合尔博物馆、白沙瓦博物馆、以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参见穆罕默德·瓦利乌拉·汗, 犍陀罗 : 来自巴基斯坦的佛教文明,北京, 2009年,页224-5;Ingholt,巴基斯坦的犍陀罗艺术,,纽约,1957年,53号; 以及Behrendt, 犍陀罗艺术,纽黑文, 2007年, 页56-7,45和 46号)。另有一尊苦行像于2011年3月22日售于纽约佳士得(240号拍品),该拍行亦于2015年3月18日售出一尊苦行头像(拍品4012号)。 学术界对佛陀苦行形象所描述的时间点大致有两种意见。部份学者认为该形象刻划了悉达多为完成婆罗门圣人提出的极度苦行而度过的六年忍饥挨饿生活,在此之后他意识到苦行并非最佳途径,修行是应采取中道。其他学者则认为苦行像描述了释迦摩尼成佛之后连续禅定禁食七周的时刻(出处同上,页57-8)。 正如Behrendt所言,这类罕见的苦行像 应受到无信仰民众的欢迎,因为常人多崇拜拥有苦行毅力的宗教人物,因此此类作品有助于吸引民众皈依佛门(同上)。然而,当人们望着如此瘦骨嶙峋的形象时,满心敬畏的同时也不免因畏惧而退宿。此石雕便已棱角尽失,承载着信徒端详膜拜时不禁抚摸擦拭的痕迹。 来源: Arthur Huc (1854–1932年),法国图卢兹 美国私人珍藏

Lot 42 犍陀罗,三/四世纪 片岩菩萨半身像

估价:1,500,000-2,500,000 HKD

拍品说明尺寸:高61cm

此尊半身像呈现出犍陀罗雕刻工匠的精湛技艺,菩萨神情悦豫端详、宁静庄严,反映菩萨为芸芸众生累劫积福的慈悲天性。根据拉合尔中央博物馆和白沙瓦博物馆对其馆藏中几件知名作品的早期描述,此类华丽的发型应为悉达多在放弃其继承权并剪掉头发以前的形象。不过近期学者的研究指出了犍陀罗地区三世纪时的一个宗教习惯转变,从崇拜佛陀生平事迹转为供奉菩萨。在这种理论下,此尊半身像所描绘的可能是观世音菩萨或弥勒菩萨(参见 Ingholt, Gandharan Art in Pakistan,纽约, 1957年,282和 286号; 以及 Luczanits (编), Gandhara: Das Buddhistische erbe Pakistans,美茵茨, 2008年,页273,195-6号)。 无论身份如何,此尊造像高贵不凡,卷曲浓密的头发向上盘起,以珠饰发带固定发髻,其余散发倾泻而下垂于肩头,为希腊罗马雕塑传统在犍陀罗佛教艺术中的典型诠释,实属一件融贯中西的代表作品。另一尊对头发的刻画同样精致写实的作品,于2014年3月20日售于纽约佳士得(拍品 1600号)。 来源: Arthur Huc (1854–1932年),法国图卢兹 美国私人珍藏


更多精彩推荐:

2017秋香港苏富比—密慧禅心-菩萨道珍藏及其他佛教艺术精品

2017秋香港苏富比水松石山房藏珍玩专场 — 匠心宝蕴

2017秋香港苏富比—俊雅清凝 — 乐从堂藏宋瓷粹珍

最新:2017年北京中汉犹珍27专场预展(全)

最新2017纽约苏富比秋拍—中国艺术珍品成交结果(全)

2017纽约亚洲艺术周第一份战报!邦瀚斯鼻烟壶专场成交结果火热出炉!

获取古玩拍卖信请关注典藏拍讯微信公众号

guwan1998

参加拍卖请加微信号

guwanyuansu

广告投放请联系


13641627067 陈先生  13818437994 申先生


典藏拍讯  .  guwan1998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