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腾讯财经年会】李宁:体育经济发展 依赖国人消费观念转变

2016-12-16 邬川 棱镜

点击屏幕上方蓝字↑↑关注腾讯财经《棱镜》,带您解密财经,透视真相。


注意:现在公众号有置顶功能了,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点开“棱镜”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就可以将我们置顶了。这样,您就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我们。 


文:邬川

12月16日,2016腾讯财经年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李宁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李宁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与其他国家相比,国人的消费观念是宁愿拥有一些固定资产,比如房子;而非去花钱体验某种运动。“要促进体育经济,需要改变国人的消费观念。”



目前各路资本竞逐体育产业,尤其是足球产业,欧洲多家足球俱乐部接连被中资收购和入股。中国体育的投资与消费无疑成为资本风口。李宁承认,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城镇的家庭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会对娱乐和其他的消费有着更多需求。


“体育是很重要的一块。从这个角度来讲,体育确实有很大的空间。”他介绍,2015年以来,体育消费占GDP比重首次上升,占比增至0.4%,是多年持续下降之后的第一次同比上扬。


“虽然比重很小,但说明未来的空间还是非常大。”他表示,体育消费的提升,将促使体育产业迎来拐点。


但如何衡量体育产业的成长与投资?李宁表示,过去讲体育就是为国争光,后来体育是养生健康。“但为国争光和养生健康,通常不是今天所讲的体育产业所带动的内容。”他说道。


现代体育产业一定是需要消费行为,也就是经济行为。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一个产业。“中国传统的养生其实是在盘腿、打坐、吐纳和功夫,但并不能带来什么消费。”


在他看来,现代体育产业的核心在于非生产性的服务。也就是通过服务或者是观赏获得了这种消费,也就是竞赛或培训。“如果离开竞赛或培训,在衍生产品赚钱,只能算是外围赚钱。”他说,体育产业可以分为观赏型和体验型产业。


以观赏型产业为例,大部分是各种联赛和职业联赛,在国内是CBA、中超,外国是英超、NBA等等,还有一些是大型运动会和专业比赛。


在李宁看来,观赏型体育可以带来的经济消费渠道,一般是门票和电视转播。如果是职业联赛,还会推动整个运动员的培养、培训以及衍生传媒等等。


“但是一个职业联赛和观赏型的体育项目是需要相当的资本去投资,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去培育。”他以中超为例,即便中超历史有20多年的时间,可至今仍不清楚应该怎么走、怎么做。


“门票收入占比还是很低,没有办法支撑联赛发展。”他说道。


至于体验性产业,国内热门的有跑步、健身、打球等等,这其实会带来一定的消费。但李宁认为,体验型的个体或单体项目,不太容易支撑巨大的投资。


李宁直言不讳,如果某一产业投资非常热,但投后的回报量级并不够的话,其实就是伪概念。


在中国,体验性产业的发展仍受青少年欠缺的制约。李宁认为,体验性产业的消费需要青少年群体的基础。但在今天的中国,从政府、学校到家长,学生还不能把体育作为教育的部分。


“学生基本上没有空间、时间和平台或者有价值的动力去进行体育消费。”李宁判断道。


    附李宁演讲实录:


    大家好!得到这个邀请是又高兴又紧张。为什么紧张呢?说要讲一些产业、行业方面的事,这个题目对我来讲有点大。公司赚钱不容易,自己还在忙着怎么样让公司赚钱,讲行业是讲不清楚。不过今天是友情站台吧。

    既然是做体育的,我就讲讲对体育自己简单的不太成熟的观点。现在体育的投资、体育的消费看上去都很热,尤其是体育投资,天天讲这是一个新的蓝海,或者是一个未来中国人巨大的消费市场,或者是一个从长远来看回报最好的投资空间。

    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城镇人的家庭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会对娱乐和其他的消费带来需求,体育是很重要的一块。从这个程度来讲,体育确实有很大的空间。

    从数字上来看,这是国家统计局的数字,GDP的成长和体育产业,我也不知道测算体育产业是不是很准确的范围,篮子里面放什么东西可能各有各的想法。按照这个表格来讲,成长是非常棒,2015年是17.3%。但是占整个GDP的成长还是非常小,说明未来的空间还是非常大。

    成长投资怎么算?过去我们讲体育就是为国争光,后来体育是养生健康。但是为国争光和养生健康通常不是今天所讲的体育产业带动的内容,中国传统的养生其实是在盘腿、打坐、散步、吐纳、功夫,这都是可以养生的。但是这个真的带不来什么消费,不会你投资了打坐会赚钱,只能是思想交流,天人合一是可以。为国争光,像我这样培养成冠军去参加大赛,我们是有精神上的作用,对体育文化也带来一些推动。但是毕竟没有办法因为投资在李宁的身上、投资在刘翔的身上可以赚回这个钱,这个不太能做到。

    我们讲了一定是要有一个消费的行为,消费的行为也就是经济的行为,这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形成一个行业、可能形成一个产业。我是觉得作为中国现在的机会,讲到体育行业是说观赏型和体验型。

    观赏型的是各种联赛和职业联赛,在中国讲有CBA、中超,外国是英朝、NBA等等,还有一些是大型的运动会、专业的比赛,这些都是观赏型可以带来经济消费的,通过门票和电视转播。如果是职业联赛,还会推动整个运动员的培养、培训以及衍生到媒体等等。但是一个职业联赛和观赏型的体育项目是需要相当的资本去投资,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去培育。中超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可是到今天还搞不清楚应该怎么走、怎么做,门票收入占收入还是很低,没有办法支撑。一个老板花很多钱进了球员打比赛,最后亏了那么多钱,我都不知道他的利润从哪儿来。实际上他是可以做到的,可能是通过其他房地产或地方政府,这是另外一回事。

    作为一个体育产业的核心,核心是什么?核心应该讲是非生产型的服务。也就是通过服务或者是观赏获得了这种消费,这才是体育的核心,也就是竞赛或培训。如果离开这个再讲赚了钱,可能是衍生出去的产品,也就是核心不赚钱、外围赚钱。但是要真正培养一个观赏型的体育,还是需要时间。

    体验型的体育,在中国讲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看上去潜在是挺多的。我们也知道有很多民众参加跑步、健身、打球等等,其实这是会带来一定的消费。但是这种消费也有一些特性,如果你是一个培训型的,通常来讲需要最核心的东西分别是场地和专业技术。专业技术就是指教练,作为个人来讲我可以把今天在座的人都培训好了。但是你告诉我出去再开十个、十百个,还要从北京跨到南宁,从南宁跨到贵州、上海,同样的复制难度很大的。可能建设场馆是有钱用同样的设计复制了,但是如果要进行培训,你离开了教练不行。一个教练的水平不可能复制,有了这样的教练,换另外一个人成为同样水平的教练,那中国足协也不用花那么多钱去请外国教练当我们教练的,也就是教练是特殊,这也是体育的特性。

    在体验型的个体项目,单体的项目不太容易支撑巨大的投资,所以从产业投资来讲很热,如果投进去后不够量级回报你的话,其实这是一个红概念。体验的消费其实也会有一个基础,就是学生进来。学生就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体育消费的基础。但是在今天的中国,从政府、学校、家长来讲,学生还不能把体育作为教育的部分,学生基本上没有空间、时间和平台或者有价值的动力去做体育消费,如果没有这一块其实从培训上也很难形成巨大的规模。体验型是有空间,但是也在考虑怎么释放消费。因为消费是最重要的,否则就变成投资需求,而不是消费需求。做出来之后,如果没有足够人消费,比如我以前做过体操学校,其实也就是类似于体操俱乐部,我们世界级教练培训了一个学生,一个小时收8块钱、10块钱,涨到12块钱,结果遭到抗议觉得太贵了。出去后给学生买一个冰棍是18块钱,马上就买了。

    这种文化的消费习惯也需要有一个培养过程,刚才交流时谈到我会花很多钱、时间去享受滑翔,滑翔的过程就会带来消费。但是中国人有点钱了想买房子拥有资产,所以消费的观念改变了才会给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机会。我相信会改变,尤其是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的生活会改变,他们没有那么多传统的负担,但是我们需要等待一个时间。

    这些PPT做起来也很难表达我想讲的,像图上的数字是大家经常参加运动的统计,其实每一项运动都能够给你带来投资回报,可能对于个人做一件事情是给工资支付房租就够了。但是你要投几百万、几千万、几亿给他,不知道牛年马月才能回来。有些项目可以赚场地的费用,比如说游泳,你要游泳必须要调游泳池去游,不可能到别的地方去游,所以游泳池是可以赚回场地钱的。一个篮球场到底能不能赚钱,看有没有租金,是不是你建的。毕竟篮球、足球对大众来讲是很便宜如果在城市很核心、为方便的地方租到一块地可以赚钱,但是没有办法复制。一个在国外做篮球、足球赚钱的,他们从培养的角度是很少在市中心,会去很远的郊区买一个很大的地,建一个场馆来进行培训,在培训当中赚钱,这才是体育的赚钱,不能说从场地上赚钱。有些是可以场地的,有些是可以进行培训赚钱,有些是观赏赚钱,体操很难从观赏上赚钱。因为体操是个人项目,出来一个人就不看第二个人,只能表演一次,一年表演一两次很难赚钱。什么能赚钱呢?比如集体项目,今年乱打一通,谁知道谁赢,一切皆有可能是吧。搞一搞,今年赢了,明年输了。不是人人都是高手,总是有一些滥竽充数的。回头,就使得这个竞赛就有反复、重复博弈的空间。之后这样的项目可以转换成观赏性,可以形成观众、观众收入。

    投资体育和跟投资媒体的人达成一个默契,大家每天消费的时间就是那么多,你做这个光靠投资不行,还要投媒体。和媒体合投,包括长线投。我不知道媒体是不是认同这种市场行为,现在好像媒体也不是直接跟联赛交流,还要通过第三方。第三方不是做媒体的,我也不知道结局会怎么样。

    总之,作为这种体育在中国肯定是有很多机会。但是也有很多陷阱,我自己理解应该要找更有用的,就是更能够跟中国人认可有关系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做一些十公里跑和马拉松。做了马拉松后发现组织者没有钱赚,也很难赚钱。而且人一多政府就紧张,政府会限制你、会管你。做这个活动最后谁赚钱呢?生产跑鞋的人赚钱,我们做李宁牌或耐克的人赚钱,但是这些不是体育行业的核心,而是衍生出去的产品。这些可以做,但是做不做要自己看。

    我是觉得作为一个体育的产业或行业的人当然是很好,不过最终要看项目,看谁在未来五年、十年可以找到正确的项目,然后可以持续投资,而且你自己也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实力去做更大的平台。或者你没有这样一个耐心,也没有这样一个实力,可以找一点小项目借点钱,组一帮有热心的,比如我一些队友创业的个人,愿意支持的话可以做一点小合作,自得其乐也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能不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抛砖引玉的观点,大概说这些,谢谢大家!


如果您对腾讯财经《棱镜》感兴趣,长按下图,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大事件 | 大人物 | 大趋势 |

《棱镜》产品矩阵

金融兼管局 | 娱钱术| 玩转大消费| 资本论

有趣、有料、有内涵


合作or新闻线索提供,联系邮箱:lengjingtxcj@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