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朝日新闻24年的野岛刚说,日本报纸也快走到极限了丨媒记专访

2016-07-04 二维酱 媒记

日本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报纸王国。当纸媒普遍遭遇互联网冲击而日益萧条之际,日本的《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仍然维持着世界排名前两位的发行量(分别为900万和730万份)。这得益于日本强大的快递配送系统,发行量中的90%来自居民家中的长期订阅。


“大树底下好乘凉”——资深媒体人野岛刚曾用这句话来形容在日本媒体里工作的状态。在全球范围内,日本报社是罕见的“对互联网危机感较弱”的媒体。对于日本的媒体人来说,终身雇佣制给予他们稳定的保障,不必担心报社裁员、记者下岗之类的情况出现。

 

然而在朝日新闻社工作了24年的野岛刚,却在今年春天放弃了“铁饭碗”,从报社辞职,成为了一名自由作家。

 

野岛刚17岁开始学习中文,长期关心中国媒体发展、中日关系及台湾问题,算得上一个“中国通”。在朝日新闻社工作期间,野岛刚与中国有许多交集,他曾担任过朝日新闻台北支局长,在辞职前是朝日新闻中文网的主编。除此之外,野岛刚还在《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外滩画报》等报刊杂志上撰写专栏文章,也是腾讯·大家两位日本作者之一。



▲野岛刚


在纸媒落寞转身的时代里,日本的报纸无疑是一个特例,对此,想必大家也多有好奇。媒记君特地采访到了野岛刚先生,关于日本报纸的发展现状,以及中日媒体间的种种差异,听听他如何解答。

 


谈中国媒体人跳槽:

薪资不佳,年轻人不愿长期从事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媒体人跳槽或者离职创业的消息频频传出,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不过,跳槽、辞职这些在中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放到日本却是令人惊讶的举动。

 

上个月,野岛刚在腾讯·大家的专栏里发表文章《对不起,我辞职了》,其中写到对于自己从报社辞职这件事,日本和中国社会完全不同的反应。在日本人眼中,辞去工作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而中国朋友却纷纷送上“恭喜你”的祝福。这两种不同反应的背后,正是日本公司独特的终身雇佣制带来的观念差异。




媒记君:在《对不起,我辞职了》这篇文章里,您提到了日本的终身雇佣制,说大多数日本人都不会选择跳槽或辞职,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那么您是如何萌生出要从报社辞职成为自由作家的念头?

 

野岛刚:辞职时,我觉得在自己的人生中,应该在公司里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如果继续留在公司,要么就是为成为社长而努力,要么就是同样的工作再干十年。成为社长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是我的愿望,所以我决定辞掉工作,走上新的道路。我原本就想当一名作家,而报社记者的身份有时会对写作产生限制,我对这一点并不满意。

 

媒记君:您认为终身雇佣制对于日本的媒体来说,更多是一种保护,还是束缚?

 

野岛刚:我认为两者兼有。终身雇佣制的优点是能让记者在雇佣关系方面安下心来,用较长的时间慢慢成长起来,成为优秀的专业记者。但缺点在于,他们会失去记者应该具备的挑战精神与反抗精神。以前,优点占的比重更多一些,但现在似乎缺点占了上风。这也是因为报纸在社会上的发行量已经停止增长,并开始下滑,导致报社不得不变得趋于保守。

 

媒记君:您在文章里说身边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朋友动不动就辞职不干了,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媒体人普遍的跳槽和离职创业的现象?

 

野岛刚:中国媒体人频繁跳槽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人的生来喜爱追求新的机遇,所以辞职较快;二是中国媒体的劳动环境与薪资待遇普遍不佳,年轻人不愿长期从事媒体工作



谈日本报纸发行量:

自己也看得少了,估计会下滑得越来越快


据野岛刚回忆,在他刚进报社时,《朝日新闻》的发行量是880万份,而现在是700多万份,二十多年间减少了180万份,这虽然不是个小数目,但与世界范围内报纸衰退的速度相比,日本报纸的发行量已经算是下降非常慢的了。

 

即使如此,野岛刚对日本的纸媒仍然满怀忧虑。他在《日本媒体面临的是安乐死》一文中写道:“变身为能适应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新媒体,还是坐以待毙、等待迟早有一天要到来的‘安乐死’?可以说,日本的媒体正站在这样一个岔路口上。”

 



媒记君:日本的报纸依靠强大的配送系统,培养起每户家庭的订报习惯,也因此免受互联网的巨大冲击。您认为这样的订阅和读报习惯会继续保持下去吗?互联网是否也开始对日本的传统媒体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野岛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日本报纸的发行量之所以下落较慢,恐怕就是受益于这种配送制度。但是,它也快走到极限了,报纸发行量估计会下滑得越来越快。这样一来,部分报社可能就无法再维持成本较高的配送制度了

 

媒记君:您自己还会看纸质的报纸或者杂志吗?

 

野岛刚:会,但已不像以前那样认真地看了。因为我能在网上能看到当天发生的绝大多数新闻。

 

媒记君:这些年中国有很多传统媒体都发展了新媒体业务(比如App、微博、微信等),请问日本媒体也有这样的情况吗?

 

野岛刚:日本也是一样,网络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强。但与中国相比,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衰退速度较慢。其原因在于报纸的配送制度仍然坚挺,无线电视仍处于垄断地位。然而,广告费出现了大幅缩减,各个媒体都在想方设法削减经费

 

媒记君:面对新媒体的压力,日本的传统媒体(比如您曾就职的朝日新闻社)采取了哪些对策?

 

野岛刚:《朝日新闻》在十年前就在网上推出了付费阅览服务,试图推行类似于《纽约时报》的商业模式,却未能如愿以偿。可能是因为每月3000日元的阅览费过高,导致用户量增长持续低迷。目前朝日新闻推出了500日元的特价活动,试图以此扩大读者群。 

 


谈在中文网络世界的感受:

期待在评论栏中与中国的“愤青”相遇


从2013年起,野岛刚开始在腾讯·大家上持续发表专栏文章,致力于向中国读者呈现当今日本社会的真实状态,探讨中日之间种种异同与矛盾。

 

作为一位中文流利、性格随和的日本人,野岛刚不仅能写出言辞精准的文章,也很善于与中国网友们沟通交流。在他担任朝日新闻中文网主编时,曾带领团队让爱卖萌和吐槽的“朝日君”在微博上走红。



▲担任朝日中文网主编时的野岛刚,编辑们称他为“刚哥”

 

在野岛刚之前,活跃在中国媒体上最有知名度的日本人是加藤嘉一,2012年被质疑履历造假后,加藤嘉一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野岛刚看来,在中国发表言论的日本人比较少,这有点可惜。

 

媒记君:您在腾讯大家上持续发表了很多专栏文章,能描述一下在中国的网站上写文章的感受吗?

 

野岛刚:中国读者的反响非常热烈,人数也有很多。但因为是日本人写的文章,在评论栏中出现了很多“倭寇”、“小日本”、“鬼子”等词语。最初我感觉有些惊讶,但慢慢也习惯了,现在我已经会去期待在评论栏中与中国的“愤青”相遇了。

 

媒记君:您也曾在很多家中国的报纸、杂志上写过专栏,您觉得这些报纸、杂志跟日本的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野岛刚:没有明显的不同,但编辑突然辞职、调动的现象似乎比较频繁。

 

媒记君:您曾在文章里提到过“我所在的日报读者众多,但限制也不少”,这些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野岛刚:朝日新闻社规模很大,即使是比较大的部门,工作也被分得很细。想要做一件事情,就要花费很大精力进行公司内部的调整。另外,朝日新闻社最近非常注重企业形象,员工在外边写稿出书时要得到管理部门的批准,这一点十分困难,有时甚至得不到批准。

 

媒记君:在中国,您有比较欣赏的媒体和媒体人吗?

 

野岛刚:最近没有在中国媒体上看到很有趣的文章。

 

媒记君:您认识加藤嘉一吗?怎么看待他在中国媒体上的表现?

 

野岛刚:我们认识,但交情不深。他是第一位活跃在中国媒体的日本人,对这一点我持有敬意。



▲加藤嘉一



谈新书《被误解的日本人》:

“我在日本生活了47年,从未见到一位军国主义者”


除了拥有丰富的媒体经验,野岛刚也热衷于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他这些年来游走于台湾和大陆,通过大量收集资料以及实地走访,写下了《两个故宫的离合》和《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两本在中国文化界颇具影响力的书。



 

今年3月,上海三联书店将野岛刚的专栏文章集结成册,出版了《被误解的日本人》。这是他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三部书籍,也是他首部完全用中文创作出的作品。


媒记君:最近您发布了新书《被误解的日本人》,请问您在中国这些年受到过什么样的误解呢?能不能具几个例子?

 

野岛刚: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军国主义正在复活”,并以此批判日本。但我在日本生活了47年,却从未见到一位军国主义者。我见过保守派与右翼,但军国主义是被宪法所禁止的,已经在日本社会得到了根除,不可能重新复活。为什么这种误解传播得如此广泛,是因为过去宣传的影响还是其他原因?这让我十分费解。

 

媒记君:您最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中国读者关于日本和日本人的哪些真实情况?

 

野岛刚:国与国之间总会存在误解,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日本人对中国也有很多误解。

 

我在本书中想要提出的问题是,在中国人接触到的日本信息中,对于日本历史的研究还停留在较浅层面,而且偏见较多。中国人真正想要了解日本,是从辛亥革命快要爆发时开始的,在那之前对日本并不感兴趣。因此中国人的日本论只是近代论的一部分,很容易陷入学习日本或批判日本这样的两极论中。

 

但仔细想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如此密切,应该去更多地学习和研究对方,以实现相互理解。






本文由“媒记”原创,欢迎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


向媒记君投稿,请发至邮箱:tougao@egpress.cn



媒记赞助商:达观数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