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既是文字担当也是颜值担当,他们为《南方周末》代言

2016-10-20 夏之南 媒记

数天前,从北方传来的一则停刊消息令众人“俯仰长叹,无限唏嘘”,对多数曾经耕耘过纸媒多年的传媒人而言,这样的消息宛若另一番“京华烟云”景象——雾霾笼罩下的萧条感。

 

虽然纸媒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在一片唱衰的时代哀歌中,作为最出类拔萃的纸媒尖子生,总有一些变化,让我们充满期许。

 

“在这里,读懂中国”既是一份办报理念,也是根植血脉的独特气质,自1984年创刊以来,《南方周末》一步步成为业内标杆,“中国深具公信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也成为其官方微博最简洁有力的介绍,作为中国纸媒领域当前屈指可数的尖子生,提及《南方周末》会让人联想到太多和这个时代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大词儿,但如果让你为它找个“代言人”,答案恐怕很复杂。

 

就在今天,一条“我们为《南方周末》代言”的分享链接开始在朋友圈传播,起初是来自《南方周末》人的接力分享,慢慢逐渐演变成传媒人的集中刷屏,有那么一瞬间,有种似乎人人都在朋友圈宣布“我们为《南方周末》代言”的错觉。

 

顺着这条分享链接,点开南周的官方网站,在最显眼的位置——“有些文字永远值得你期待:我们为南方周末代言”的专题图片格外鲜亮,图片中那些鲜活的面孔便是南方周末经济新闻部的小伙伴们,令人惊艳之余也宣告答案——这就是“代言人”。

 


▲这分明就是“代颜人”嘛

 

每一天,

我们都在解谜。

在万花筒般经济现象中发掘真相。

中国经济不仅是冷冰冰的数字,

更关系千万人之福祉,

要读懂它,需要专业、理性和耐心。

 

我们的作品:

《谁的5100》

《中国宋基会的地产“生意”》

《九鼎:危险的金钱游戏》

 

页面中同样的“代言人”还有朱力远(高级编辑)、苏永通 (高级编辑)、褚朝新 (高级记者)、朱晓佳(文化新闻部记者)等多位不同工种的南周人。

 


 

平常通过文字及作品和读者亲密接触的编辑记者们,这一次集中秀出颜值自然令人惊艳,底部读者评论中留下一句调侃:“南周不仅有深度有内涵,颜值居然也这么棒!让不让人活了……”

 

确实,既然slogan是“有些文字永远值得你期待”,最能打动人心给人力量的自然还是他们最擅长的文字,在每一位代言人的详细介绍中,都附有生动的故事,比如南方周末高级编辑朱力远就写下“对我而言,科学是太太,文学是情人”:

 

南方周末科学版的编辑朱力远结婚前说“科学是太太,文学是情人”,随着年龄见长,“情人”似乎都跑光了,最终跟他厮守的还是太太。他是理工男,又是作协会员。有一次,他说《俄国思想家》里引用了三次契诃夫。“要不要打赌?”有人不服,下电子书一查,果然就三次!他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过好几篇关于契诃夫的文章!

 

平时潜藏在幕后的记者编辑集中高调亮相,这样从后台走向前端的转型,不禁令人联想到数天前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南方日报社社长莫高义的一番讲话。莫高义在南方日报创刊67周年前夕的“南方名记”评审会议上表示,“南方名记培育工程”要着力培养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网红”。

 

官方报道中,《培养南方名记,打造主流“网红”》成为响亮的通稿标题,而莫高义的讲话内容则被重点截取:“南方名记”将呈现出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有“颜值”,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二是有素质,有较强的专业媒体素质、新媒体应用素质和服务用户素质;三是有气质,腹有诗书,心有用户,肩有担当。

 

打造“网红”一说确实令人眼前一亮,结合这个有意思的代言策划,媒记君采访到《南方周末》副总编辑朱强,和他简单聊了聊这个富有新意的纸媒创意。

 

媒记君:我们为《南方周末》代言这个创意,是怎么想到并一拍即合的,可以简述一下出炉前后的过程吗?

 

朱强:“我为南方周末代言”最初的创意来自于新上任不久的总编辑段功伟,提出的时间在9月初。初衷大致有两个:一是配合报社几个重点动作:每年10月是国内报业传统的发行征订季,这个节点各个报社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动作,比如赠送报纸、小礼物啊等等。

 

我们这次想玩点不一样的,聚焦到“人”,就是我们的团队,而且是最精锐的部分。无论哪种媒体形态,其核心竞争力的本质都在于人,包括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和沉淀能力。南周应该是媒体最高端品牌吧,向外界集中展示与其相匹配的精英团队,讲述他们的故事,可以让读者和用户更加深入地认识我们,感知我们的价值观、气质、文化,还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另外,南周正在筹划新一轮改版,同时会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目的无非是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精品内容,这次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样取决于我们的团队,因此这次策划在内部的代称就是“我们”。

 

媒记君:这一次的slogan是“有些文字永远值得你期待”,那么在2016年里让你印象深刻的文字有哪些,可否简单说一些具体报道以及相关原因。

 

朱强:“有些文字永远值得你期待”是我和几个同事琢磨出来的,段总也非常认可。最初是主题不是这个,有其他两个选项,后来都被排除了。这取决于我们的自我认知,南周的内容产品不是满足用户的信息饥渴,而是信息焦虑。

 

所以,我们在新闻供给侧力求原创、深度、独家,在副刊、观点供给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南周过去曾经刊发过很多具有上述特质的文字,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读者在面对同类故事的竞争中放弃其他的选择机会。比如她的特稿曾经广受赞誉。我们相信,这种生产能力目前仍然强大,因为我们依然保留可以信赖的团队。

 

媒记君:这一次遴选出来的记者编辑,标准是什么?部门推荐还是个人报名,或者其他方式?

 

朱强:遴选很简单,我建了一个微信群,请各部门总监、编委成员推荐,除了经济新闻部是团队建制呈现外,基本采编各部门都有一个。其实南周一线采编规模不大,50几个人,内部的业务标准清晰,最后的结果与最初的估计差别不大。

 

媒记君:这一次选出的记者编辑里,有90后吗?报社现在编辑的年龄结构怎么样?可以说一说他或她身上有哪些特质让你印象深刻吗?

 

朱强:据我了解,这次大家推荐的同事里没有90后,大概老中青都有,最大的60后,最年轻的是1987年出生,也算接近90后吧。

 

报社采编团队的具体年龄结构我不掌握具体数据,根据平时的了解大概是橄榄形,80,70后是主体,60、90后是两头,还算不错。这次的“我们”团队,每个人都术有专攻,但有个普遍特征,就是专业能力强悍,这与南周“业务至上”的传统非常契合。

 

媒记君:我看到朋友圈有人调侃说,猎头可以比照这份名单挖人,对此,你们有过顾虑吗?

 

朱强:我只谈自己的感受:坦率说,多少有些担心,但传统媒体的骨干流失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它已发生了而且目前和将来都会发生,担心、顾虑并不能阻止它变成现实,我们只能做更好的自己,比如做强自己的平台,给员工创造更好的,与自己的职业表现匹配的收入。

 

有些东西是无法替代的,这不一定和物质有关。比如一个组织的文化,气质、人际关系、职业荣誉感。个人认为,南周依然是国内最好的的内容生产平台之一,对行业人才有独特的吸引力,我想这也是这次集体亮相的“我们”团队依然选择这个组织的原因,他们也是整个南周采编团队的缩影。

 

当然,我无法确定未来是否有人会选择离开,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也尊重他们的选择。

 

如想对此文发表评论,可在后台留言,媒记君会定期整理并发布精彩评论。投稿请发至邮箱:zhanwancheng@newrank.cn


| 媒记热文 |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

南都炫富 | 政事儿 | 我们视频 | 群嘲国足

狗仔卓伟 | 最萌白蛇传 | 小李子开微博

网易跟贴 | 美国大选 | 新闻反转

陈光标 | 卧底快递员 | 房价报道

王楠夫妇 | 知乎 | 乔任梁 | 希拉里

撒贝宁遇骗子 | 苹果发布会| G20漫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