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从南方周末走出的媒体人,如何在半年多做出百万粉丝大号?

2017-02-16 夏之南 二维酱 媒记

在刚过去的情人节晚上,知名媒体人吴蔚开心地在朋友圈里宣布,自己团队运营的微信公众号“bookface”粉丝数破了百万,这距离他们开始做这个号仅有7个多月。


 

比起真名,吴蔚的笔名“风端”可能在江湖上名头更响,他曾是南方周末新媒体COO,也是业内知名的文艺IT青年。

 

在中山大学读书时,他同时修读了电子和中文两个专业,这为他今后在技术与人文间跨界做了铺垫。毕业后,风端的第一份工作是IBM的系统工程师。2000年,他跳槽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加入当时风光正盛的《南方周末》。

 

风端后来成为南方周末新媒体业务的负责人,在他手下诞生的南方周末App,曾经很长时间是中国第一新闻App。

 

2015年出现了媒体人离职的大潮,原《南都周刊》总编辑陈朝华辞职加盟了搜狐,原第一财经总编秦朔创办了自媒体“秦朔朋友圈”,张泉灵离开央视加盟紫牛基金……风端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离开工作14年的南方周末,拿到真格基金和IDG的投资,做起了“美丽阅读”。



7个多月实现粉丝数量过100万的微信公众号“bookface”,正是“美丽阅读”孵化出来的一个项目。


昨天,媒记君对话了风端,跟他聊传统媒体人的转型,也聊了他正在进行的内容创业。也许,他的经历和经验,对那些打算或正在转型的传统媒体人都有启发。


谈转型:

传统媒体养成的职业素养是宝,

操作上的思维习惯是草


Q:风端老师应该是学技术出身,但感觉一直有些文人情怀,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A:我大学修的是两个差异特别大的专业:电子和中文。第一份工作是在IBM做大型主机的系统工程师,然后跳到南方周末负责文化报道。所以一直是在技术和人文之间跨界。

 

我们的团队也很跨界。

 

首席内容官雷剑峤老师最开始是南方周末的经济编辑,因为热爱阅读到书痴的地步,到了南方都市报负责读书板块,后来又到网媒搜狐负责文化频道。

 

负责运营的李丽学的是新闻,是中国媒体最早的SNS编辑,曾负责南方周末上千万粉丝的社交账号运营,可是她运营bookface之前,身上一直扛着“美丽阅读”的增长黑客任务,硬生生练就一身数据分析的本领。

 

Q:您在传统媒体工作过很多年,您觉得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和目前在微信公众号上

的内容生产,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因为有更多维度去做用户画像,用户喜好更清晰,内容生产更精准、反馈更直接、快速,信息裂变程度更大。

 

Q:作为传统媒体出身并向新媒体创业转型的人,您觉得自己转型内容创业最大的优势在哪?转型的劣势在哪儿呢?

 

A:优势:跨界,更能面对复杂的挑战或者机会。


劣势:在内容价值与商业价值⼀定要做取舍时,容易下意识地偏向内容价值。

 

Q:以前在传统媒体的思维习惯,到了新的状态下会不会成为一种阻碍?

 

A:必然会。传统媒体养成的职业素养是宝,操作上的思维习惯是草。


谈公号:

起初是凭兴趣搞的小号

注重跟用户共同完成内容

“这里是阅读者专属的兴趣社区”,在美丽阅读App的介绍中,这句话格外显眼。阅读,自然也是公司员工平时的兴趣爱好,正是这样的爱好催生了“bookface”,原本它只是公司某个同事凭着兴趣搞的一个小号,听着名字还像是“Facebook”的翻版。


 

这群常年从事内容生产、传播的运营者,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验灌注到“bookface”上,并且发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在公众号整体打开率下滑、涨粉日益艰难的环境下,这个起初只是凭兴趣玩的小号却犹如一匹黑马,迅速聚集起大批活跃的粉丝。

 

Q:您投身创业大潮后做过很多项目,做公众号和其它创业有什么不同?

 

A:好像没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互联网产品的很多方法论对运营公众号来说,绝对是非常有益的。

 

Q:为什么要开通“bookface”这个公众号?公众号的名字有什么来历吗?

 

A:每家公司都有一批小号嘛,bookface最初就是美丽阅读的小号队列之一。book就是书,我们写人物,face就是人脸,然后就是这个名字有搞怪的成分。

 

Q:公众号的简介“无人是孤岛,一书一世界”想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A:传统的阅读是一个孤独获取知识的状态,所以你一提“阅读”就是往内收敛的形态。可是我们觉得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很外向地获取知识啊。

 

Q:团队成员都是怎么发展来的?

 

A:bookface最早期是美丽阅读内部员工的个人兴趣项目,平时博览群书,又有记录分享、交流的爱好,刚好公司本来就有申请几个账号,拿出一个让他自由发挥。做了几个星期,增长特别可怕,所以就投入更多的人员。我记得第一周周末,我问有多少粉丝了,他们跟我说,273人。当时没太留意,过了两周,再问,两万多了。

 

因为最开始是内容和运营的同事在玩,大家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多年从事内容生产中的一些经验灌注在bookface上。然后我们发现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就坐下来分析,发现当时至少有几件事情在微信订阅号中还是蛮独特的:1. 人物故事 2. 写作方式 3. 来自用户的互动在整个“内容”中的比重。

 

Q:你们的内容都是怎么生产的?平时选题如何确定?

 

A:我们的选题小组叫“头脑特攻队”,还有报题队,有学习小组,有错字纠察队。

 

bookface的一篇“内容”,其实是写作者和用户共同完成的作品。在这点上,跟B站的形态有点像。最开初的推送文章,只是“内容创作”的开始,过程是不断积累和生成中的。你今天看和明天看,这两份“内容”是不太一样的。

 

用户互动一旦活跃,你会发现,哪怕长达三四千字,要找到用户爱看的题材和表达方式,其实是蛮容易的一件事。

 

Q:个人兴趣爱好是什么?

 

A:哈,说出来很大路,可是阅读和电影还真是最大爱好。我在南方周末还做过几年电影编辑,那真是把兴趣与职业结合在一起。

 

 

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参与讨论~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请后台留言或联系媒记君(见菜单栏)欢迎投稿,邮箱:zhangheng@newrank.cn


| 媒记热文 |


都市报“千万粉丝” | 央媒人事改革

CGTN | 返乡见闻 | 春节补剧指南

可能看了假报道 | 专访许知远 春运直播

川普怼CNN | 澎湃视频 | 梅姨

穿越雾霾区 | 团中央入驻B站

年终回顾 | 2016娱乐圈画传 | 澎湃融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