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鳳凰衛視記者黃芷淵,鏡頭背後的故事

袁瑋婧 獨家 2020-05-08

媒體行業裏有一句老話,新聞的壽命只有24小時,尤其是電視新聞,觀眾看過之後就漸漸淡忘,能留下些什麼呢?雖然新聞很快過去,但採訪背後的過程卻是每個媒體人的獨家寶藏。為了留下時間河流中星星點點的閃光,鳳凰衛視記者黃芷淵在2016年12月出版了新書《我們在現場》,書寫了她和攝影師們在採訪中的親身經歷,希望讓觀眾看到鏡頭後的另一面。



黃芷淵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普通話、粵語、英語樣樣精通,但成為一名記者其實是個意外。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熱愛繪畫的黃芷淵,原本的夢想是做藝術相關的工作。2010年時,傳媒專業的朋友拉她一起參加香港電視台未來主播全球招兵站比賽,結果意外奪冠,獲得了一年的簽約。儘管並非傳媒專業出身,但談吐大方、氣質親切的黃芷淵無疑展現了她與生俱來的天賦與個人特質。於是她抓住了這個機會,進入了媒體行業。


當時黃芷淵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就在演播室裏做主播,二是先到前線採訪。沒有任何經驗的黃芷淵選擇了後者,她告訴記者:「我覺得做記者更能在前線感受新聞的脈搏,有在新聞第一線採訪經歷的主播,能更好地配合播報新聞。因為在報道和與記者連線時,你的腦海中很快就會浮現你在現場的經歷,可以很快知道記者在現場可能的畫面和面臨的問題,可以更好的配合。」一年裏,她做過天氣主播、娛樂新聞、港聞、財經、體育⋯⋯她在所有領域努力拓展自己的邊界,懷著新奇的目光不斷探索。「我想再看看外面的世界」,一年合約結束後,黃芷淵加入了鳳凰。



鳳凰有句名言:「大事發生我在場」,作為衝鋒在一線的記者,黃芷淵無時無刻不在身體力行。2011年10月5日的「湄公河慘案」是黃芷淵加入鳳凰後第一個出外勤現場採訪的國際新聞,那時黃芷淵接到電話就和攝影師搭上了飛機,她並不知道自己會遭遇什麼,一切都是未知。她在現場陪死者家屬認領遺體,夜晚漆黑的湄公河一片死寂,家屬的哭聲在耳邊縈繞不去,從小在父母呵護下成長的黃芷淵,在那一夜久久無法入眠,她意識到在面臨的陌生又宛如夢魘的環境中,無法依賴任何人教她如何面對,任何情況都只能自己學會處理。


在這之後,黃芷淵還採訪了多個突發災難性新聞,包括埃及熱氣球爆炸事故、馬航失聯、雲南地震、韓國沉船⋯⋯雖然前輩告訴她,災難性新聞做得多了就會沒有感覺,但黃芷淵表示:「我很怕自己麻木,我對自己的改變感到迷茫。做新聞可以保持中立客觀,但作為一個人,我會站在不同的位置思考。」衝鋒在前線經歷世間百態,黃芷淵迅速成長,這些或驚心動魄或感人肺腑的故事都被記錄在《我們在現場》之中,這本書中也紀錄著她的成長。



談起寫作《我們在現場》的因緣,黃芷淵依舊心懷感激。她仍清晰地記得,在她剛加入鳳凰半年的2011年底,某天在銅鑼灣廣場的星巴克,《亞洲週刊》副總編輯江迅鼓勵她一定要記錄採訪手記,並爭取在一年內出書。他一句「做不到就從這裏跳下去」的玩笑話,一方面令黃芷淵一直心有戚戚焉,另一方面卻又時刻督促並鼓勵著她勤勤懇懇地記錄著每日的所得所思。


於是在2016年,黃芷淵用了一年時間埋頭整理過去幾年的日記及採訪手記,並對香港外景組所有的攝影師和工作人員都做了一個訪談。她對記者說:「我們做電視新聞的,可能播出時就兩三分鐘,但採訪時或許花費了兩三天,甚至有些報導需要一個月,採訪背後的甜酸苦辣只有我們自己清楚。我們在鏡頭前都是報導別人的故事,但其實在鏡頭背後還有很多攝影師和工作人員,他們的經歷有些可能更加危險卻有不為人知,他們永遠在鏡頭背後,很少會講自己的故事。」



出身藝術系的黃芷淵在從事媒體工作之後,並未捨棄自己的繪畫興趣,她將採訪現場用速寫的方式現於紙上,這些作品也都收錄書中,別具特色。「抚今追昔,与其每天追追赶赶,不如停一停,回头看一看,听一听新闻发生时我们的心跳,说不定会有一番新的体会。」在黃芷淵的筆下,這些已經「過期」的新聞留下了新的意義。


黃芷淵小檔案:


黃芷淵,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香港浸會大學就讀傳媒管理社會科學碩士。2010年參選香港新聞台全球主播選拔賽勝出,擔任新聞主播及記者;2011年加入鳳凰衛視。曾與著名中國當代女作家梅娘共同出版《邂逅相遇》、《與青春同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亞洲週刊》授權零傳媒《獨家》微信賬號發布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