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力推「航天外交」,中國探索宇宙之路不止 |獨家

2017-05-08 江迅、袁瑋婧 獨家

中國正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太空探索,夢想起航。研製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論證載人登月計劃、準備發射火星探測器……千百年來,中國人從未停止對浩瀚宇宙的探索。起步晚於美國和俄羅斯的中國,在人類共同夢想的追逐道路上,不停追趕、不停超越,把目光瞄向更為遙遠的深空。



當下的國際社會,大國和強國圍繞國際秩序新規則的戰略博弈此起彼伏。中國早些年推出「高鐵外交」,如今又倡導「航天外交」。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執政以來的五年,展示了大國外交、周邊外交、首腦外交、民間外交,多邊外交理念。大國外交戰略總體布局: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台,「高鐵外交」、「航天外交」是組合拳。在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中,「航天外交」為中國推進「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空間信息走廊建設助力。


「航天外交」為「一帶一路」提供支撐


2017年4月24日,是第二屆「中國航天日」。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陝西省政府舉辦的2017年「航天日」主場活動,在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新校區揭幕。這一活動的「航天外交」味頗濃。參與這一活動的有聯合國外空司司長西蒙內塔.迪皮蓬,亞太空間合作組織代表,印度、泰國、智利、南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多個國家駐華使節代表,來自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烏克蘭、巴基斯坦等國家的高校領導和專家學者,匯聚陝西古都西安,為第二個「中國航天日」點讃。



這一天的「航天外交」還有更大亮點。2017年4月20日至22日,應中國政府邀請,聯合國外空司司長西蒙內塔.迪皮蓬及巴基斯坦、南非、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六個國家駐聯合國辦事處代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現場觀摩「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聯合國外空司司長和各位使節在現場見證這次成功發射,成為中國航天事業開放的「航天外交」的又一註腳。他們還參觀北京航天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聯合國附屬空間科學與技術教育亞太區域中心。外交部條法司司長徐宏說,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每一個發展階段,都伴隨著與世界各國同行的交流合作。中國將繼續在平等互利、開放包容的基礎上,為和平與可持續探索和利用外空作努力。


中國「航天外交」倡導者是習近平。「航天外交」這個概念在2016年1月中下旬被明確提出。新年伊始,中國元首開啟中東之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國進行國事訪問。在此次訪問行程中,中國「航天外交」取得成果,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支撐。


1月19日,中沙兩國簽署了《中沙衛星導航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該諒解備忘錄的簽署,為加快推進北斗系統落地阿拉伯國家奠定基礎。中沙雙方後續將在衛星導航系統融合應用、技術交流、監測評估等領域合作,讓沙特及阿拉伯國家民眾享受更穩定、精準的衛星導航服務。1月20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和阿拉伯資訊通信技術組織,在埃及開羅阿盟總部簽署《中阿衛星導航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該諒解備忘錄標誌著北斗以阿盟秘書處為紐帶,與阿拉伯國家聯盟建立衛星導航領域正式合作機制。



1月22日,中國與埃及簽署《關於埃及二號遙感衛星及後續衛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隨後,中埃兩國就加快推進埃及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項目,推動埃及二號遙感衛星等合作展開溝通。據悉,埃及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項目被列入中埃《關於加強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五年實施綱要》,是中國第一個援埃航天合作項目。該項目實施,將奠定中埃航天技術領域合作基礎,提升中國航天在非洲地區影響力。


商業航天國際發射已形成優勢


2016年1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白俄羅斯通信衛星。商業發射服務的序幕,是1990年4月7日拉開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目前,中國累計為二十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衛星組織實施了四十多次國際商業發射,共發射五十多顆衛星,還提供了十餘次國際商業搭載發射服務。


37年來,中國商業航天國際發射已形成優勢。有學者認為,優勢主要體現在四點:首先,產品的高可靠性。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已達九成八,處於世界領先水準。其次,履約能力強。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宇航部長李同玉介紹,一般情況下,中國生產一枚火箭大約需要四年,由於國內外市場需求旺盛,集團公司策劃實施運載火箭跨型號組批生產工程「百發工程」,該院火箭年生產能力已提升到16至20發,「從簽約到發射,可壓縮到一年半時間」。他說,中國執行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任務,始終將履約視作應盡的責任,並竭盡所能為使用者提供靈活的發射服務。此外,還有兩大優勢是:保險費率較低,據悉,長征系列火箭的保險費率遠低於國際平均水準,成功發射數顆衛星後,中國長征系列火箭保險費率已從二成下降到不足一成。第四,提供「天地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中國不僅是發射,而且還有服務,牽引客戶一起把衛星用好。



利用月球軌道空間站模式,實現載人月球探測和月球資源開發,已成為航天大國和強國的追逐目標。4月27日,正在太空軌道的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七天前發射的天舟一號,與2016年中秋之夜升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這是首次「太空加油」。天舟一號是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全長10.6米,上行物資總裝載量不小於六噸。天宮二號全長10.4米,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蔚藍色星空背景中,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攜手高速飛行在距離地球393公里的太空,標誌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獲得成功,實現太空推進領域重大技術跨越,宣告中國航天穩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太空推進劑補加試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二步全面收官。1992年9月21日,中國正式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這次任務既是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也是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第二步」的收官之戰,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邁向「空間站時代」。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中國航天用25年時間,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經歷的路程。「第三步」的目標是在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空間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


準備建立長期空間站



貨運飛船是空間站以及空間站內的宇航員能否長期在太空正常工作的關鍵。被喻為「快遞小哥」的天舟一號不能只上天一次就下崗,是否能多次天地往返?天舟一號作為貨運飛船飛上太空,是不是可以改造成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是否可以互換?人們對此都充滿好奇。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進入第25個年頭,在過去的25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圓滿完成14次飛行試驗任務和七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據悉,中國載人航天已有二千多項技術成果被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行業,據權威研究機構測算,投入產出比在一比十到一比十二之間。載人航天帶動了原材料、微電子、機械製造、化工、冶金、紡織、通信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和產業提升。未來,在空間站發展中,中國將以更開放姿態,在方案設計、設備研製、空間應用、航天員培養、聯合飛行等方面開展「航天外交」,拓展國際交流合作。


2024年中國或成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在衛星平台方面,中國有望成為「領跑者」,將陸續推出新的通信衛星公用平台,即東方紅三號B平台、東方紅四號增強型平台、東方紅五號平台、全電推平台等。據悉,東方紅三號B平台已透過老撾一號通信衛星獲得驗證,東方紅五號平台也正在緊鑼密鼓研製,基於該平台的衛星將在2017年底發射。火箭方面,既根據每一次發射需求改造現役火箭,也考慮在未來將具有更大推力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投入商業發射。



在一些航天專家看來,中國商業航天國際發射市場與其能力並不相符,發射能力與客戶需求也有差距。一方面希望相關國家放開政策限制;另一方面,中國航天人也在苦練「內功」,爭取更多國際航天發射市場份額。據北京外交部官員透露,中方與歐洲、和歐空局以及意大利航天局等多家航天機構,已開展一些合作交流,也和歐空局探討在未來載人航天合作發展中如何加強合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空間實驗室任務完成後,中國將開始建造空間站。根據規劃,中國將在2022年前後建成載人空間站,如果國際空間站按計劃在2024年退役,屆時中國將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不可否認,「航天外交」和「高鐵外交」一樣,邁出每一步都不平坦,被一些國家一些勢力指責為「新殖民主義」,一些類似「掠奪資源」、「沒有承擔國際責任」等輿論從不間斷。日前,美國國防部強調中國日益增強的太空實力,稱中國致力於這些活動,「目的是阻止別國在危機中利用太空資產」。不過,北京當即回應稱,中國的太空雄心是基於和平目的的。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育林表示,下一步即將建造的中國空間站將是開放、包容、創新的科學平台,中方願與世界各國與國際組織,在空間站平台與技術、太空人選拔培訓與飛行、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載人航天技術成果推廣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將中國空間站造福人類。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亞洲週刊》授權零傳媒《獨家》微信賬號發布

原文有刪減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