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8年10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改革開放前夕,一篇萬字長文透露出哪些信號? |獨家

江迅 獨家 今天

秋高氣爽的北京,10月是一年中的最佳季節。中央很多重要會議都會選在這時召開。一篇長達12900字的《潮起東方萬象新》由新華社10月18日發佈,引起聚焦政壇的人士關注。此長文的副題出奇的長,多達40個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紀實」。



這篇長文總結了中共十九大以來的多個首次:中央首次對26個地方和單位黨組織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視;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習近平3月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新華社接著發表治國理政系列評述,18日「治黨篇」,《偉大工程啟新局——黨的十九大以來治國理政系列評述》;19日「治國篇」,《強國路上譜新篇——黨的十九大以來治國理政系列評述》;20日「治軍篇」,《強軍征程啟新航——黨的十九大以來治國理政系列評述》……一系列重要文章連續推出,有輿論認為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前夕,中央有重要會議召開。



「×中全會」的慣例

 

中央每5年開一次代表大會,兩次大會之間一般每年至少開一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簡稱「×中全會」,依以往慣例,一般在每次大會之後緊接著召開一中全會,是黨的主要人事安排問題,選舉產生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總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成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主要成員等;翌年初開二中全會,商討換屆後的國家機構領導人的名單;三中全會則將就國家發展和經濟建設的若干重大問題產生決議;四中全會主要以黨建專題為主,在歷屆中央全會中,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五中全會一般審議國民經濟規劃問題;六中全會聚焦的話題則不固定;七中全會則一般為下一屆黨代表大會做準備。一般而言,每屆中央五年間要開七次中全會。


十九届二中全会


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24日閉幕後,翌日就召開了十九屆一中全會。2018年1月召開二中全會,不是討論國家領導層換屆人選,而是討論修改憲法的建議。一個月後又召開三中全會,討論換屆人選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決議。60年前的1958年,中共八屆中央連續開了四中、五中、六中三次全會。

 

將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推向高潮

 

北京推遲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原定23日開始的訪華行程,改由25日至27日,習近平11月5日將赴滬出席首屆進口博覽會開幕禮。習近平宣佈「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就趕赴廣東其他縣市考察。有關國企、人民幣乃至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屆時會有什麼舉動,這都是外界關注的,但中央最為重要的聚焦點就是有意將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推向高潮


習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


目前,外有中美貿易戰;年底,內是改革開放40週年。9月底,習近平考察東北三省時指出,行百里路半九十,「如果說是國際上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逼著我們靠自己,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這個不是個壞事」。

 

15省的省級機構改革方案各不相同

 

截至10月19日,海南、雲南、江蘇、浙江、廣東、福建、湖南、安徽、山東、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寧夏、北京等15個省份的省級機構改革方案獲批的消息由當地官方媒體相繼公佈,在中央一級黨政機構改革完成之後,改革重點已下沉到省一級。



根據中共中央2018年3月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省級黨政機構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報中央審批,在年底前機構調整基本到位。省以下黨政機構改革,由省級黨委統一領導,在年底前報黨中央備案。所有地方機構改革任務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9月1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海南省機構改革方案》,這是全國首個獲中央批准的地方機構改革方案。


令外人沒想到的是,各省設置機構的數量竟然不相同。目前獲批的省份中,黨政機構的數量均在60個以內,其中福建、湖南、江蘇、山東、吉林都為60個,廣東59個,海南55個。以江蘇省為例,共設置省級黨政機構60個,其中黨委機構16個,有紀檢監察機關1個,工作機關13個,工作機關管理的機關2個;政府機構44個,其中,省政府辦公廳和組成部門24個,直屬特設機構1個,直屬機構12個,部門管理機構7個。



10月18日,吉林省生態環境廳、文化和旅遊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廳、省自然資源廳等9個省政府部門掛牌。一方面,與中央機構改革「對表」,與黨中央機關、國務院部門總體上做到上下貫通。譬如,各省省委組建調整財經委員會、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外事工作委員會、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等。與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對應,各省均設立了「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

 

機構設置不強求一致?

 

這次機構改革,特別亮眼的是多地機構設置各省市不強求一致。就改革內容,即機構設置看,各省既有「固定動作」,又有「自選動作」。對應中央部門機構改革,各地新組建了自然資源廳、生態環保廳等機構,此外還根據實際需要成立新部門。各省市根據自己實際情況有所調整。如大多數省份設立自然資源廳、文化和旅遊廳,海南省則設立了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旅遊和文化體育廣電廳。前者突出「規劃」,是適應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需要,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後者將旅遊擺在靠前位置,是為了推進建設國際旅遊島。

山東近幾年打造半島藍色經濟區,這是中國內地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山東省委設立海洋發展委員會,省政府組建海洋局,體現建設海洋強省的戰略決心。為適應新一代數碼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趨勢,不少省份都在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


山東、福建、貴州等省新成立了大資料管理局,廣東等省在省經信委內部設立大資料局,一些地方金融監管局採取了大部制方案,集中管理各個金融部門。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郭全中認為,成立大資料管理局,能敦促各級各部門更重視大資料建設,為智能城市的轉型提供抓手。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克認為,這體現了此次機構改革增強地方自主權思路,允許基層「一對多」,由一個機構承接多個上級機構任務,即省級「大部門制」。


郭全中


在一些省份,部分改革後的機構掛牌,部分機構的一把手已任命到位。如,10月12日,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任命省自然資源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應急管理廳等10個省廳廳長。17日,吉林省工信廳、自然資源廳、文化和旅遊廳等9個省政府部門一把手任命到位。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亞洲週刊》授權零傳媒《獨家》微信賬號發佈

原文有刪減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