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比起港人移民潮,港府更應重視港漂回流潮
點擊上方,關注獨家公眾號
農曆新年,某個「港漂」同鄉會群組提議聚會,地點卻不像往年那樣在銅鑼灣尖沙咀,而是改在了家鄉城市:「你也回來了?」成為見面的第一句話,第二句便是「你還回去嗎?」隨即就開始感嘆,好在是回內地聚會,不用受香港「限聚令」影響。
「港漂」這個名稱,顧名思義就是在「漂」,可以「漂來」也可以「漂走」,而不一定紮根於此。他們之前選擇從內地來到香港,是看中這裏的教育資源、工作機會、制度優勢,或者是香港身分帶來的投資、旅行便利。但從2019年的修例風波開始,不少人開始思考去留問題;2020年疫情來襲,「港漂」作為受封關影響最大的群體之一,既難以與家人團聚,又不滿港府抗疫不力,有人因經濟不景而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乾脆「連根拔起」返回內地另覓機會。
雖然離開的原因五花八門,但每一條都足夠充分。
「家庭」是港漂回流的一大考慮因素。隨着父母年紀漸長,將他們接到生活成本高企的香港養老並不實際。加上港漂多屬獨生子女,萬一長輩需要有人照顧,他們就必須離港返家,尤其是港漂中的單身者,牽掛較少,更容易「說走就走」。
除此之外,疫情令一些原本居於兩地的夫妻難以見面,不得不重新思考生活模式。在銀行工作的港漂王小姐今年首次「留港過年」,她丈夫也是港漂,1年多前返回內地與朋友創業,同時因不滿香港教育制度,帶上兒子同行。難以放下在港工作的王小姐原本兩地來回,但封關之下,她已有一年多未見過家人,十分後悔當初未和丈夫一同返回,「我以前擔心的是小朋友能不能適應內地教育,誰知他毫無障礙就融入了,現在輪到我要思考自己如何回去、回去後要怎樣重新開始?」
在「機會」面前,香港身分也要低頭。有在港讀完博士、想返回內地高校任教的港漂,香港身分反有礙進入體制。此外,港漂中來自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者,當地戶口「含金量」也不低,附帶有買樓資格、社保醫保福利等優惠政策,轉為香港身分反會失去,所以對他們而言,香港身分並非不可放棄,在港已五六年亦照走也可。
還有來自三四線城市的港漂,利用在港學歷到北京、上海等地申請落戶,可被視作海外人才,想創業也可享受優惠政策;反而在香港未住夠7年,置業要捱「辣稅」,「派糖」也享受不到。與港人移民往海外不同,內地本來就是港漂的「大後方」,無需擔心生活不適應。
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溫卓毅日前在香港媒體撰文稱,有朋友過年清理家居,希望將部分物品放上網轉售,結果發現最近離開香港的人太多,家俬電器免費送都無人要。
他指出,如果港漂轉移陣地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打拼,意味著當地職場競爭加劇。即使特區政府有政策鼓勵到灣區內地城市就業,香港青年要在他鄉爭得一席之地恐怕殊為不易。香港亦需反思「金漆招牌」是否褪色,如果無法留住內地精英,更難吸引國際人才來港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