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長洲搶包山民俗的前世今生 |看家

王豐鈴 獨家 2021-05-22

點擊上方,關注獨家公眾號

 

電影《麥兜故事》裏,麥兜去長洲島拜師學藝,學不成奧運項目帆船,卻練就十二路搶包山絕技。搶包山,就是將包山上的包搶到手,包山由祈福用的包子堆疊成山,足有六、七層樓高,在各路高手的爭搶下,短短幾分鐘內包山就變「光頭山」,場面熱鬧非凡。



作為每年長洲太平清醮最矚目的活動,今屆搶包山大賽卻因為疫情取消,加上去年已是連續兩年停辦,讓不少市民大呼遺憾。不過若回溯歷史,這項傳統民俗其實在誕生之初,便與瘟疫有關。


小百年歷史 起源於一場瘟疫


搶包山是傳統宗教儀式「搶孤」的一種,在中國閩南、潮汕及台灣地區相當流行,當地人在醮會等祭祀活動後,會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以求得神鬼庇護。


台灣的「搶孤」儀式


關於長洲搶包山習俗的起源則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清朝中葉時,長洲島上發生瘟疫,有居民感染喪生,故舉行醮會並齋戒三日,疫症才消失。另一說是香港島太平山街發生鼠疫,一名海陸豐人將家中供奉的北帝移至街上祈福,鼠疫很快消退,後來為防止引發火災,居民將醮會改到海陸豐聚居的長洲島舉行,醮會期間舉辦多項活動,醮會的最後一日便是眾人期待的搶包山儀式。這兩種說法都與瘟疫有關。
早年間,搶包山所用的包是真包,內裏填麻蓉餡,包上印「壽」字。因為是祭祀鬼神的貢品,所以叫「幽包」,而大家熟悉的「平安包」是近10多年才有。



傳統上搶包山沒有規則,搶得愈多、搶到愈高的包愈有福氣。在13米高的包山上,人群「疊羅漢」般哄搶,你來我往甚至拳腳相加,險象環生。1978年的搶包山儀式便發生了嚴重意外事故,該年5月9日當晚,長洲居民按照傳統,待銅鑼敲響後一擁而上攀爬三座包山,但其中兩座包山突然坍塌,逾百人隨之墜落,更有24人被壓斷手腳受傷。港英政府從此禁止了搶包山活動,改為派發平安包給居民。
直至2003年「沙士」襲港,為重振經濟和旅遊業,港府批准於2005年復辦搶包山,這項停辦了28年的民俗活動才得以重現。



港府推介 成為旅遊賣點


作為地區性的宗教活動,長洲太平清醮能夠發展到如今規模,確實有賴港府推介。香港旅遊發展局在「2006精彩香港旅遊年」計劃中,將其列為重點宣傳的盛事,以期打造香港多元化的旅遊體驗,超越固有的「美食和購物天堂」形象。據統計,僅2006年太平清醮便吸引6萬名遊客登島。2011年,太平清醮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隨後獲《時代週刊》評為「全球十大奇怪節日」,可謂名揚海內外。
搶包山更是反客為主,經包裝成為一年一度的「包山節」。各項賽事均由康文署與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合辦,儘管令這一傳統民俗活動日漸商業化、嘉年華化,但無形中也帶旺了當地經濟。如包舖在傳統麻蓉餡以外,加推芝麻、香芋及紅豆綠茶餡料,以迎合遊客口味,包山鎖匙扣、錢包、膠扇等周邊產品熱銷。



不過與昔日相比,重出江湖的搶包山更像是一項競技體育。首先出於安全及環保考量,在傳統的竹架包山內部加裝鋼架,並用塑膠包取代真包,上面印有「平安」字樣。比賽規則既定,只能由12名受過訓練的選手參賽,須在3分鐘內搶完返回地面,包按堆疊的高度計不同分數,最終以得分高者取勝。而後又增加女子賽、團體賽、國際賽,男女冠軍分別冠以「包山王」和「包山后」稱號。歷屆「包山王」多為消防員、職業攀岩選手,足見其專業性。


疫情綿延 連續兩年停辦


因應新冠疫情防控需要,今年的搶包山活動再遭取消,繼去年已連續兩年停辦。外地遊客在過去一年中已近「絕跡」,本地遊客也無理由長留,對島上商家而言,無疑雪上加霜。據媒體報道,今年太平清醮期間登島遊客大不如前,僅1萬多人參與。另有商戶指,生意較往年急挫7成。



搶包山原本是為驅病逐疫而生,如今卻因疫情而取消,實在令人唏噓。而與搶包山類似,香港不少民間信仰習俗,如港島大坑舞火龍、沙田大圍車公巡遊等,都與瘟疫在地方出現相關。但倘若疫情持續,今年接下來這些民俗活動能否舉辦都是未知數。惟有疫情過去,「平安」才會到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往期精彩回顧





TVB綜藝節目在內地爆火,到底有多「另類」?|看家

母親節,讓我們聊聊如何幫職場媽媽們解壓的話題 |看家

旅遊氣泡要來了,「出去走走」能否成真 |看家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