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後」抗日英雄潘江偉:青年未有蒼老之時 |看家

顏墨 獨家
2024-09-06

點擊上方,關注獨家公眾號

 

「吾愿吾親愛之青年」,1916年,早睜慧眼的革命先驅李大釗同志對海內外華人吶喊,青年應「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生於青春死於青春,生於少年死於少年也」!20年後,一位年僅13歲、孤而失恃的少年入職上海大東書局印刷廠排字部,在紛飛戰火中追逐自己的青春與畢生信仰。昔日「舞勺」已然遲暮,年近期頤、華發、殘腿,可在漫談過往時語調輕悅,眸中有光,分明還是「青年」。


潘江偉老先生
 
這位98歲高齡的「青年」名潘江偉,1923年出生於上海,後因戰亂輾轉來到香港,立志加入抗日部隊,成為東江縱隊的一員,至今已入伍79年了。
 
幼年接連喪父、失母,7歲的潘江偉與其家姐、大哥相依為命。因為家裏「40幾畝田請人耕,自己不懂管理,又被人抽走米」,一家人溫飽都成了問題,潘江偉讀到小學五年級被迫輟學,兜轉進了大東書局印刷廠排字部。工廠位於閘北區,歸中國自己管轄。
 

淞滬會戰舊照 圖:中國文化研究院

七七事變時,14歲的他正在工廠打工;8月13日,僅一個多月,戰火就燒到了上海。潘老回憶道:「工廠當天就停工了。那個時候,我住在英租界,愛文義路(Avenue Road),影響不大,但是時間一長就很麻煩了」。每每講到重點或專有名詞,潘老就成了潘少,上海話、廣東話輪番上崗,還經常停下互動:「XXX你知道嗎?」在得到回應後,他挺一挺胸膛,繼續把這段塵封的歷史講解給我們這批慕名而去者。
 

大東書局 圖:每日頭條

「我15歲那年秋天來的。」大東書局印刷廠決定南遷香港,潘江偉作為工廠的「老員工」被優先錄用,隨廠赴港。「我搭船來的時候,碰到船上一個同工廠的工友,我受他影響好大。他一路和我聊抗日的事,還介紹我聽《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這位工友是工廠工會的一位領導,在參加部隊4個月的時候英勇犧牲了。不朽紅心入黃土,心心相印,心臟的起搏震顫整個華夏。
 

《西行漫記》

工廠工會也有一個小故事。1938年的秋天,上海已有枝葉枯黃,香港卻宛如盛夏。當時,商務、中華、世界、大東,是中國最大的4家印刷廠。「那個時候的印冊工會有很多會員的,僅是中華書局一家,2,000工人中,有1,000多人參加工會。」大東也在積極找人組織基層工會。但當時內地反共高潮不斷,中華書局因受到國民黨直接控制而陷入尷尬處境。大東的資方害怕惹事,極力反對。「不行!你如果搞工會會害死我們的」,潘老模仿資方的口氣和我們學舌,「所以我們就不用工會的名義,用東聯圖書館的名義」。換湯不換藥,新的組織跟工會沒有太大區別,「實際上它都是依照工會的要求進行活動」。說著,潘老一手舉起水杯,一手摘口罩,想喝點水。一直在旁邊關注著我們的潘太立刻起身,為他換下錯拿的水杯,潘老就著夫人的手喝了幾口,重新戴上口罩。
 

潘老與潘太的合影

1941年12月,日本侵佔香港。「我們圖書館60幾個工作人員,其中有40幾個,大家都決心要參軍。」先前,中華書局工會也有20多位青年投筆從戎,他們得到八路軍在港辦事處的意見,返回內地參加新四軍,據說他們的組織部長後來還做了新四軍浙東總隊淞滬支隊長。受中華書局工會和蘇浙同鄉會參軍志願者的啟發,不識粵語的潘老一行也想返回江浙加入新四軍。當時交通不便,從廣東到浙江,步行需要2個多月。
 

工友合照,前排左四為潘江偉

40幾人進入廣東省的白石龍村,即東江地區,與部隊的領導們見了面,「他們勸我們不要想那麽多,如果有心抗日,留在廣東就行了,不一定要新四軍,就參加了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即後來的東江縱隊,這支1萬1千多人的隊伍1943年12月2日正式更名,公開承認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但實際上,很早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了。」以潘老為例,他先是加入近戰部隊,打了約20場大大小小的戰役;後調往稅站,一面保護沿海地區來的水客能不受土匪打劫,一面以極低(約1%)的稅率支撐政府部門的運作,「政府沒有錢,都靠這些稅收維持」。
 

因傷口感染,潘江偉左腿截肢

採訪過程中,潘江偉老先生坐在輪椅上,他毫不避諱地向我們展現他的假肢。2018年10月10日晚,潘老左腿發炎加劇,有高燒等反應,連夜入院後,醫生判定情況危機,建議截肢。家人擔心他的身體撐不住大型手術,反而是潘老自己先下定決心,毅然簽了字,再次與天搏命。這條腿是為今時的家人截的,也是為80年前的抗日截的。
 
抗日戰爭時期的炮樓

1943年8月23日,他們接到命令襲擊兩個東莞北柵的偽軍炮樓。凌晨2點,潘老被派到現場支援,由於行動突然,對方防備較弱,「第一座炮樓很快就攻下來啦」,講到這,語氣中不難聽出自豪,「我們繳獲了1支輕機槍,大概10幾支步槍」。再去攻擊第二個炮樓時,已經快3點鐘了。前有阻攔在炮樓前的鐵絲網,爬墻會大量消耗他們的戰鬥力,後有接到情報後能迅速趕往現場的太平鎮日軍,部隊領導決定撤退。「在撤退時,我在後面,被在炮樓二樓的偽軍用機槍射穿了左腳後跟,血流不止。」在當地村民的幫助下,這位失去行動能力的潘姓後生被成功從大嶺山轉移到周溪。村中的中醫在療傷時沒有注意消毒,直接接上傷口,導致傷口發炎嚴重,在床上躺了6個月。「幸好有人每天幫我用食用田雞煲藥,說這樣可以補營養,吃了一個月,加上村民每天送飯照顧,才慢慢好轉。」在那些叫天天不應的苦日子裏,因為一句「幸好」,苦藥成了甜湯。「我同朋友說笑,『我6個月沒沖過涼了!』」熬過來的潘老如是道。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舊照 圖:灼見名家

看似長好的傷口留下了很大的隱患。三四十年後,傷口再度爆開,醫生指責,「你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清理傷口。如果是在香港,你肯定要截肢的,這個好難醫的。」就這樣,自1988年起,傷口一直未能收口的潘老就成了診所清理傷口的常客,一去就是30年,直到左腿截肢。
 

抗日老兵潘江偉

2015年,恰逢抗戰勝利70週年,潘老和另外9位老戰士一道受邀前往北京,現場觀禮國慶閱兵儀式。這是萬萬抗日英雄們與他們所珍愛的國家互相成就的榮耀,便是要克服萬難,一行10人也要熱烈地與國家雙向奔赴一回,一如青年孤勇。從北京帶回的獎牌被家人珍藏在一個專門的收納盒中,綬帶亦被珍藏完好。攝像時,摘了口罩的潘老與他心愛的獎牌一起,笑得格外燦爛。
 
他從戰火中逆光歸來,身披綬帶與獎章,他仍是青年。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往期精彩回顧





一檔內地綜藝,帶火了平均年齡50+的「大灣區」哥哥 |看

「發哥」再獲榮譽博士,這個學位在香港有多火 |看家

「姐姐」去哪兒了?香港千萬家庭正在尋找她 |看家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獨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