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獨家公眾號
定位為亞洲首家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的M+,本週五(12日)正式對外開放,該館現時有約7,978件館藏,約20%屬於香港藝術家作品。
圖:M+官網
開館初期六大專題展覽打頭陣,展出逾30個國家和地區、逾770位藝術家共1500件展品,多角度呈現20世紀以來現香港、內地、亞洲、乃至世界的視覺文化。展覽的藝術形式也多種多樣,包括水墨畫、油畫、塗鴉,亦有雕塑、建築設計及流動影像等。
西九龍文化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M+規模與倫敦TATE、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相若,亦是香港最大的博物館,與香港其他博物館相比,M+旨在提升香港市民文化藝術欣賞的能力外,更希望與世界頂尖博物館建立對話與合作,發展成為跨領域、跨文化的博物館。
倫敦TATE
位於地下大堂展廳的「香港:此地彼方」,展現了從60年代到千禧年,香港從藝術到建築、平面設計、流動影響方面的變革,繪就了港人生活變化圖卷。一進入展廳,就是以「九龍皇帝」曾灶財墨寶作點綴的一道木門,帶領觀眾開啟藝術之旅。
「九龍皇帝」是港人最為熟知的香港街頭藝術家之一。他在香港大街小巷、燈柱郵箱上留下了自己的風格獨特的跳脫書法,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關於這位「藝術家」也有人質疑他過於跳脫,有礙觀瞻,難登大雅之堂,對此,M+的策展人則表示,從視覺文化而言,他已經是香港的一個標誌,可以進入流行文化平台。
除了曾灶財外,展廳還展示了知名攝影師Michael Wolf鏡頭下的彩虹邨生活;諷刺本港住屋困境的《飄流家室》;已故知名建築師Zaha Hadid在80年代繪製的山頂建築群設計的草圖等,多方面展示香港藝術的一面。
位於2樓的希克藏品展廳,占地面積最大,藏品由前瑞士駐華大使、知名收藏家Uli Sigg捐售。「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展示藝術家眼中中國從1970年至2012年的變化,包括張曉剛、曾梵志、劉野等藝術家的作品。2樓東展廳的「物件·空間‧互動」,涵蓋亞洲內外逾500件設計及建築,最受矚目的當屬其中由東京空運到港、斥巨額購置的倉俁史朗《清友壽司吧》,參觀者能直接入內參觀,感受入場者後現代美學室內設計風格。
位於西展廳的「安東尼 · 葛姆雷:亞洲土地」,擁有波普藝術大師安迪·華荷的《錘子與鎌刀》系列。而視覺效果最為震撼的則是英國知名雕塑家Antony Gormley邀約廣東象山村村民創作,用泥土捏成的逾80,000個小泥人,組成了浩瀚人海。據悉,開幕首年,所有訪客可免費參觀。M+逢周一休館,其餘日子開放時間為早上10時至下午6時,周五延至晚上10時,公眾入場前可事先於官網預約登記。
千呼萬喚使出來的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從動工到完成共花了7年時間,M+大樓佔地約6.5萬平方米,樓高18層,整個建築群呈T字型,以清水混凝土設計為主打。樓內共有33間展廳,3家戲院,還有可以飽覽維港景色的天台花園,大樓外牆設LED巨幕,從對岸就可以眺望展品影像和宣傳短片。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