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獨家公眾號
開學了!儘管香港疫情再起,但生活總要繼續 ,學生總要讀書。讀書就要用課本。作為香港小學中文類課本的作者,筆者在此談點拋磚引玉的一孔之見。
圖:am730
幾年前在內地網上看到一則中年人尋找當年同學的信息,說那時小學讀過一篇課文,說的是小鳥和一棵大樹的友情……(應是日本童話《去年的樹》)還有一次,在內地一個家庭聚會上,這家兄妹談起小學語文,有人起頭念了一句,別的就一字不錯地跟上齊誦: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片片黃葉從樹上落下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 一會兒排成個「一」字……這篇文字和畫面都優美的課文,已流傳了幾代,爺爺讀過,孫子也讀過。
課文《去年的樹》節選
優秀的小學中文課文總有超越時間的魅力長留人們的心底。好課文不僅教會了工具性的字、詞、句運用,同時也帶來童年歲月的憶念,這便是人文質素的潛移默化。小學中文教科書本質上是兒童讀物。孩子們從課文裏認識漢字,進而認識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它該具備兒童讀物的趣味性、知識性、人文性。香港的小學中文課本可有這種朗朗上口、意韻悠長的課文?我的答案是:少,很少。香港小學沒有統一的課本,教育管理部門制訂出一個香港小學中文學習綱要,坊間的出版機構便組織相關人士按綱要編寫課文,把語文知識及品格教育依據不同年級的要求,有機嵌入,期望學生掌握四種文體:記敘文、抒情文、說明文、議論文及相應的詞語、句式及寫作方法。
香港小學中文課本 圖:網頁截圖
從編寫到出版會有一個較長週期,這當中出版機構會邀請一些他們認為懂教育、懂寫作、有市場號召力的作者編寫課文,初稿由編輯改稿,再由資深編輯或編審審稿。有的機構還會請編輯部同仁齊坐一堂討論,以體現「民主」,然後會請若干顧問(教育界專業、管理人士)提出意見,最後交由一個最有權力的顧問——等於是主編的角色拍板定稿。但這還未可付印,稿子需在規定日期內送到教育主管部門的教材審查小組,成員會對各出版社的送審稿提出最終評審意見。大至課文意識,中至讉詞造句,小至標點符號,所提的意見可謂無微不至。終審稿是否可通過或被否決,全看審查小組諸公最後的表態。若基本通過,那就保住了前期投入的資本,回家再小修小改;通不過,前期的投入就等於打水漂了。出版機構最敬畏的正是此關。
這樣的流程不可謂不嚴謹了,但就可保證香港小學生能讀到上佳的中文課文了?我的看法是:不能。我覺得,婆婆越多,口舌越多,是成熟的、有特色文字的大忌。根據眾人看法改出的課文就越容易失去作者文字本來的靈性,變成一篇可能各方討好、卻是四平八穩的文章。編輯來自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生閱歷和閱讀經驗,所提意見常各有偏執,綜合意見修改出的某一稿或最後一稿,與初稿相比已面目全非,常令文字經驗相對豐富的作者啼笑皆非,甚至認不出那就是自己的文字。但作者態度多取合作,照改後交上,送審稿的文字就生死由天了。這樣一個流程,比較充分反映出教科書從業隊伍的中文與審美水平,特別是現代漢語的語感。課本產生程序上各層次的人員,都是香港中文教育的產品。香港高校的中文系,極少或說沒有開設「語法」這一課,即使是中文系學士、碩士或博士,在「語感」上暴露出的缺失,多少反映出學習內容及閱讀的不足,故他們的文字常會出現錯病句或錯誤的批評:這個職位是高於其他職位(宜是「這個職位高於其他職位」)
有關報名本機構舉辦的「繪畫比賽」,你的申請已獲批准(宜是「你報名本機構舉辦的繪畫比賽申請,已獲批准」)
他們批評「我為集郵忙」的句子,理由是:集郵應不會太忙吧?
他們認為「同學們」這個詞組應拿掉「們」,因為「同學」已是眾數,「們」就多餘了……
他們還寫道:蘭相如與廉頗不和,秦覺得「正中下懷」……
毛病看似細微,但「出街」被小學生仿學,就是誤人子弟,實不該出在教科書從業人員筆下。這種「語感」面貎,與他們的中文學位不符,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語感」優者出手就找對了詞句的感覺,求學時有課程培訓自然好,若沒有,靠長期學習與閱讀積累,也能作些彌補。我們討論的僅是「如何把課文的中文寫正確」,課文意趣並不在討論之內。
圖:香港01
只怪出版機構並不公平,為了贏得市場份額,很多時候出版社往往會相就老師的意見作出改動。常聽到的老師批評是:課文太深了。出版社改版時便順其意見把內容改淺。與內地相比,香港的中文教材事實上已低了一兩個年級,再淺學生還有甚麼可學的呢?舉一個例子說明問題。某次筆者帶香港教師班的學生到深圳觀看普通話教中文課程,那課教的是五年級課文《草船借箭》。那個學期學校給該年級布置的課外閱讀物便是《三國演義》。學生上課前已分小組預習,分別負責詞語解釋、故事背景、人物性格分析、寫作特點等專題,上課時各小組分別上台報告,由老師作指引和串講。一節課上得有聲有色,氣氛活躍,教學互動,收到實效。
課文《草船借箭》
事後香港教師班的學生對我說:這節課在香港得到中二才能教。我不敢忘記這個例子,因為它時時提醒我們,香港的中文教育,從教材、師資培養到教學方法,都需要認識不足,策馬追上。
本文作者:黃虹堅
(作者是香港作家,曾任內地中學教師、電影編劇、香港報刊及教科書出版公司編輯。後於香港各所大學兼任中文、語言、兒童文學課程導師,是香港小學普通話教科書作者。文學作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兒童文學、專欄等。作品曾獲內地、香港、台灣多項文學獎。較被青少年讀者熟悉的作品為《十三歲的深秋》、《明天你就十五歲了》、《零點五分》、《月亮下的奔跑》、《妹妹來自星星》、《寫給孩子的三國演義》。)
往期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