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科學與政治的抉擇,人類命運的詰問 |看家
點擊上方,關注獨家公眾號
最近兩部電影熱度席捲了全球,可以說是挽救了今年好萊塢慘淡的票房。一部是以充滿粉紅和女權主義的芭比娃娃,另外一部則是結合歷史、物理、哲學、軍事的人物傳記電影—奧本海默。
洛杉磯劇院門口張貼著《奧本海默》和《芭比》的巨幅海報
寫影評難免會劇透,但是在如此複雜的時代背景,對二戰時和前後歐美蘇陣營各國的意識形態沒有了解的話,可能會覺得這部電影難以理解,甚至是有些沉悶,所以建議還沒看的可以先了解一下二戰前後的歷史。實際上奧本海默的介紹和資料在網上也十分容易搜索到,因此這部電影應該是專注於欣賞演員們對角色的刻畫,以及整個電影的鋪排和色彩聲效運用。
由西里安·墨菲飾演羅伯特·J·奧本海默(中)
奧本海默全名為羅伯特·J·奧本海默,出生於美國紐約的猶太人家庭,曾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物理,其後在二戰期間被美國軍方招納入製造原子武器的《曼哈頓計劃》,領導旗下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成功研製出人類第一顆原子彈並成功試爆。隨即美軍將其研發成果投放到二戰戰場的日本,轟炸了廣島和長崎,最後被媒體稱為「原子彈之父」。
羅伯特·J·奧本海默
長達3小時的電影,將奧本海默的生平貫穿於一場政治審判當中。電影在某些回憶和審判過程中運用了黑白的畫面,而在研發原子彈的過程中和日常生活則用了彩色畫面。電影用了相當大的篇幅陳述他的政治立場,穿插整個電影的細枝末節,政治背景似乎更加是整個電影的背景,而原子彈的研發只是他其中一個成就。裏面有一個橋段說道物理學家是不應該與政治相掛鉤,科學家和教授和碼頭上的工人並沒有甚麼共通點。但面對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時,作為猶太人的他又豈能獨善其身,優秀的科學家也只是普通人。不過整部電影都沒有確切地表明他的身份立場,讓觀眾們有了自己想象的空間,到底他是一名共產主義者還是一名忠於自己國家,但為了拯救自己的同胞藉助共產力量的科學家。
電影劇照
這部電影在世界急劇變化的背景下,多國分庭抗禮,似乎像是一種提醒。這部電影所帶出的問題實際上無時無刻都在被討論著,思考著。當世界各國萬一真的動用了核武器打擊對方,那麼核武器就會像中子一樣擊破原子核,然後再由原子核的碎片逐一擊破,被打擊的國家就像被擊碎的原子核,發射核彈到世界其他國家,形成鏈鎖反應。原子彈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但當它被用作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時,就連發明者也發生了動搖。
電影劇照
是不是要犧牲無辜的日本平民才能停止戰爭,讓戰場上無效的殺戮和傷亡停止,讓美國大兵可以回家呢?還是美軍在與日本交戰中傷亡慘重,原子彈是作為一種報復手段?當科技被用作毀滅人類文明的武器時,究竟這種罪是要落在使用它的人,還是發明它的人呢?是否美國人不發明,那麼德國人、蘇聯人就不會發明呢?這不僅僅是這部電影帶給當時人類的思考,也是奧本海默一直所思考的,以及當今各國政府和全人類所思考的問題。到底是繼續研發毀滅性武器以震懾對方,但卻形成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維持著一種安全的平衡,還是這個答案一直都不會有定論,直至到世界某一方率先使用核武器。
(圖片来源於網絡)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熊孩子」與「熊家長」|看家
「疫情下反而……」在香港當斜杠青年的那三年 |看家
香港漸行漸遠的地標 |看家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