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未有正式公布,但本月中在三藩市舉行「習拜會」應該成事,如有突變而取消,那便「主凶」,各位讀者宜執生。但就算成事,亦非三陽啟泰,而只能帶來14個月的中美緩和期。踏入本月,美國總統大選年正式開始,直至明年11月5日美國大選日,在這14個月中,美國總統一切重要決定,包括對華政策,均非由國家利益主導,而是服務於選舉需要。美國過去數月屢派部長級人馬來華,端正姿態,使「習拜會」得以實現,原因就是拜登連任競選所需。
但美國對華的任何緩和,都是歷史的失常;美國打壓中國,才是歷史的正常。新中國成立至今74年1個月,我梳理了這889個月期間每一個月的中美大事,得出清楚客觀的事實是:這889個月美國在91%的時間是在圍堵和打壓中國。別以為近年因中國崛起而招徠美國打壓。事實是:不論崛起與否,美國對中國打壓是常態,緩和是例外。就算因前蘇聯勢力沖天而導致美國於70年代初與中國關係正常化時,美國依然兩面三刀同一時間通過《台灣關係法》,緩和中不忘長遠的戰略打壓。中國假若不崛起,美國不會打壓得輕手一些,而是打得更肆無忌憚。美國對華889個月的打壓史清楚顯示,近年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其實是越來越輕手。這與我們的主觀感覺不同。主觀上我們感到美國對我們的打壓越來越重,但歷史告訴我們:美國對我們是越來越斯文。去年8月美國眾議院院長佩洛西竄訪台灣,我們義憤填膺,解放軍直接封鎖台灣3天,但相比1995年台灣總統李登輝浩浩蕩蕩訪問美國,還在康乃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公開演講,意氣風發。今天的美國沒有讓蔡英文訪美並在大學演講。美國學乖了。1996年台海危機,美國把「尼米茲號」和「獨立號」兩大航母戰鬥群放在台灣海峽,叫中國怎麼辦?這才是美國的歷史常態。去年的台海危機,解放軍進行了實際封鎖台灣,空軍首次超越台海中線,但美國的航母戰鬥群不見蹤影。美國真的越來越斯文。同一邏輯,美國對華為全方位制裁和禁售,並下令加拿大扣押孟晚舟長達三年,大家氣憤莫名,但以美國的常態,這是絕對斯文。50年代初期中國研發原子彈時,美國派遣海軍陸戰隊特種兵空降中國東北,炸毁原子能實驗室、炸死科研人員。當年的中國,在美國眼中就是今天的伊拉克,美國特種部隊要來就來。這才是美國慣常的肆無忌憚,何須搞什麼「實體清單」這樣拖泥帶水,何須拆解華為5G芯片的構造這樣勞民傷財,精準的白磷彈突然從天而降把華為研發基地燒成灰燼,這才是常態。但美國越來越斯文了。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軍人 Lawrence Gardella 於1981年頂着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的龐大壓力,出版了一本歷史紀實,詳細講述他於1952年參與美國絕密任務,由美國軍機把他和一小隊特種部隊空投中國東北,連合國民黨潛伏在當地的特工,炸毁了隱蔽在洞穴的中國原子能實驗所。他在書中談及在出版前備受威嚇要他放棄出書,但那時他已是血癌末期,何懼威迫?他相信他的血癌是在炸毁原子能設施時受輻射感染而引發,如果不說出真相,便永遠沒人知道該行動和多名在行動中犧牲的人。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書的序言和後記兩次寫下:「上帝知道我所寫的,都是真事。」 該書在付印時,他血癌逝世。該書剛出版後同年,1981年10月25日,《紐約時報》 刊登一則新聞引述「不具名的海軍陸戰隊軍官」表示:該書所談及的行動「並無發生」。要勞煩不具名的官員去否認瀕死信徒以上帝之名寫下的歷史真實,誰在說謊,讀者可以閱讀該書自行判斷,書名是《Sing a Song to Jenny Next》,中文大學圖書館有一本。炸毁中國的原子能實驗室未能打斷中國的原子能發展,於是到了60年代,甘迺迪總統制定了軍事行動,準備把中國核設施全部連根炸毀。他遇刺身亡後,副總統詹森臨危繼任陣腳未穩,加上忙於應付越戰等和國內反戰的風起雲湧,於是炸毀中國核設施的議案被擱置。如果甘迺迪沒有被刺殺,中國的核設施會被摧毁。這才是美國慣常的「 制裁」措施。2020年,美國下令關閉中國駐休斯敦領事館,我們強烈抗議,並對等回應關閉美國駐成都領事館。但回想1999年,美國何須關閉領事館,直接炸毁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炸死3名中國記者和炸傷20多人。我說今天的美國對中國越來越斯文,絕非反話。拜登總統斯斯文文緩和對中國關係,要從美國「 一場選舉萬骨枯」的歷史角度去理解。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學者 Andrew Payne 三個月前出版新書《War on the Ballot》(書名我在此翻譯為《戰火選票》),是目前唯一有系統地、科學性地分析多屆美國總統如何讓選票因素主導了他們包括對戰爭的重要決策。該書引用大量最新解密總統文件及錄音,分析由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無一例外,若非美國大選考慮,這些戰爭絕不會拖到這麼長,甚至不會發生,死亡人數會量級減少。美國的「 一場選舉萬骨枯」,歷歷在目,絕非我誇張之言。《戰火選票》的系統分析,把美國總統因應大選需要而採取的手法歸納為三大選項:一是「押後」,即使國家安全需要馬上採取行動,但因選舉需要可以把行動押後;二是「淡化」,不利選舉的行動如無法押後,便淡化其性質和影響;三是「加速和激化」,某項行動雖然對美國並非最佳戰略考慮,但如有利選舉需要,便要進行激發和加速進行。以上分析結果雖非「 一言驚醒夢中人」的灼見,但確實是嚴謹分析大量訊息而得出的結果,而且美國總統在執行這三個選項時可以花樣百出。最重要的是:利用這一個分析框架,我們知道拜登總統採取了第三選項:為了選舉年的需要,要加速緩和對華關係,雖則他和總統智囊團認為緩和對華關係並非最合乎美國長遠戰略利益。這項理解很重要。總結歷史的經驗,因為中國由弱轉強,美國由強轉弱,美國對中國的打壓,並非線性的進程。由早年的「大蝦細」,到今天的平起平坐,由五六十年代的軍事打壓,蛻變為近年的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貿易戰美國打輸了,科技戰我們穩打穩紥立不敗之地,當下美國以史無前例的暴力加息金融戰,令全球受苦,但中國受苦的程度及耐苦的韌力優於美國,疊加俄烏戰爭美國的失算和以巴衝突對美國的突襲,美國目前身處的戰略困境,是74年來最惡劣的,故此必須尋求中國協助。中國亦需緩和與美國關係。美國在貿易科技金融三大戰場失利後,餘下的就是撕去斯文,回歸霸權的猙獰。14個月的緩和期之後下任總統上任,是美國立國250周年大興的總統、是美國對中國終極攤牌的總統。誰主白宮,決定了美國以和平來慶祝立國250周年,或是與中國攤牌作為保護其霸權的最後一擊,美國可以不顧一切發動代理人戰爭,或令人防不勝防的細菌戰,或雷霆一擊的太空戰。中國已經說盡好話,做盡好事:美國啊美國!我們有一切條件共同繁榮,造福世人。你非死魚,無需捨生破網。但假若拜登因健康理由退選,由美國第一好戰分子希拉里出選而勝出,則她任內定必對中國發動總攻。
(作者楊志剛: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應用教授。)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微信平台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