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繁花》說方言 |寧靜致遠
電視劇集《繁花》有兩個語言版本,普通話版早在年前中央八台播出了,滬語版的也已於1.2在東方衛視首播。據網上介紹,多台都曾競爭「首播」權,塵埃落地後自然是可預料的這個結果。
這台電視劇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得過內地文學最高級別的茅盾奬,由得過多個電影奬項的香港導演王家衛主持,籌備八年,開拍三年,投資六億,滙集了眾多熠熠閃光的上海籍演員胡歌、馬伊琍、唐嫣、游本昌、吳越等等,甚至還有足球明星范志毅的演員處女亮相……劇集攢足了被關注的噱頭,開播後成為話題、受到普遍關注和熱議是意料中事。
筆者更關心的是方言劇版本的討論。
方言影視作品並非自《繁花》起始。早年廣東就有改編自上海滑稽劇的《七十二家房客》電影,深受廣東民眾歡迎,有些角色如「369」及其台詞深入民心。可惜礙於粵方言語音與詞滙的複雜深奧,未能北上爭取到更多的觀眾。
近年又有以武漢方言拍的電影《人生大事》,不但在湖北吃香,就是其他地區的觀眾也看得津津有味。該片以人生感覺的共性打動了觀眾,也成就了一名其時還不算大紅的小生朱一龍,令他在後來的影視舞台閃亮耀眼。該片獲得了內地電影最高奬項「金雞奬」的三項大奬。
此外還有以滬語拍攝的電影《愛情神話》,不僅票房「叫座」,也「叫好」地得了「金雞奬」的最佳編劇奬。記得那名女子是非上海籍人士,本是跑上海賣電子煙的,竟可把滬語運用得出神入化,可見被滬語征服得徹頭徹尾的。該片不但是上海觀眾看得共情,筆者這等「鄉下人」(借用某些上海人對非上海籍人的稱呼哈)也看得入味。
方言作品除了給本地民眾帶來親切感,還因作品所反映的地域政、經、文化場景細節是他們親歷的,是其他地區沒有出現的事物;而能打動其他地區觀眾,則是靠可引發共鳴的人性和內地共有的生存大環境。因此方言影視作品具有生存的力量也就不奇怪了。
近日筆者正在趕寫明年七月香港書展出版的新書,專談粵方言四字詞。撰寫時才進一步發現,各地使用的成語是完全相同的,因為出自共同認可、接受的古籍,但民間使用的四字詞則百花齊放,不少專屬該個地區,在共通語「普通話」裏找不到完全對應的四字詞。普通話對同一事物固也可以表現,但在語言色彩上卻嫌差那麼一點意思,與原方言有濃淡差異。
舉個例子,兩個人同睡一床,頭和脚方向相反。粵語方言區的表達高度一致:「櫼(普音jian1粤音同『尖』)頭對腳」或「櫼頭倒腳」(或是「倒」比「腳」發音更易演變而成)。
「櫼」本指「揳子」,它一頭尖一頭粗,「揳子」頭對腳排列就是「櫼頭對腳」,也可形容物品擺放的狀態。
這種睡覺狀態,我向不下十個北方(含北京)朋友請教過,答案五花八門:分頭睡、頭搭脚、頭對脚,打對角、吞(發普3聲)腿兒睡、一人一頭……並無一致說法。
「今晚我吔櫼頭對腳瞓啦」也可說成「今晚我吔一人一頭瞓啦」。
哪個更生動更富語言色彩?你懂的。
普通話沒有對應的四字詞,只能說「今兒晚上我們一人睡一頭吧。」
哪個更生動更富語言色彩?你也是懂的。
當然,普通話和北方方言也有些粵語裏找不到對應的四字詞。筆者想強調的是:方言是各自精彩的,誰都奪不走其專屬的特色。
《繁花》表現的是上海90年代一群小人物在改革的汪洋大海中游泳的姿態和結局。這題材放到哪個方言區都可拍成電視劇,但《繁花》由滬語帶出的嬉笑怒罵,一笑一顰則是上海特有的氛圍滋味,誠如馬伊琍上海女人的「嗲」,用普通話或其他方言說出來就不是「魔都」味道了。
這或就是《繁花》滬語版的美學價值之一。
《繁花》滬語版開播,果然熱議火爆,評價兩端,這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有些針對聽不懂的滬語版,評議中顯然帶有偏見,尤富攻擊性。明白的。人們對不懂的事物心存恐懼和焦慮而視角偏頗,是容易理解的事。但有的人重彈老調,像早先借香港一些社會事件叫囂取締粵語一樣,顯得很是幼稚可笑。當時他們的立論是:粵語會造成與內地文化的切割。
筆者發現發帖者的IP 多在北方方言區,是佔人口七十巴仙的地區,普通話語音和詞滙主要依據的地區。發帖者顯然對方言有着一種睥睨的優越感。
國家語言政策是大力推廣普通話。這幾十年來,包括港澳區的「推普」也見出成績並令年輕一代受益。當然事情永遠可以做得更好,各地包括香港教育界還要落實「推普」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師資的培養。但國家從未說過要「削方」,更未說過「滅方」。方言影視劇作的拍攝及得獎,也可側面見出國家對方言的態度:推普承方(推廣普通話承繼方言)。作為政策,有「度」的規限和劃定,「推普」是主要的,尤其在受教育人群中,但方言是無法取締也取締不了的。
那些叫喊以普通話代替一切方言的人要末是傻,要末是壞。他們可能只是憑喊兩嗓子來博眼球的「屌絲」(請原諒筆者此刻想不到用甚麼詞更合適了)。
筆者多次說過,中華文化的可貴正在於它的「海納百川」。中國曾有過幾個由少數民族主政的王朝,但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一直有強大的生命力而從未斷層,也得益於少數民族一些開明的統治者對漢文化的尊重和推崇,才會留下「元曲」等深融於中華文明的少數民族朝代文化。那麼,語言也一樣,方言與普通話共存發展,方顯出中華語言文化的文明和活力。
偶有人誤會筆者時時為粵方言說好話,是因不具備普通話優勢而跟「推普」過不去。正相反,筆者的母語雖為粵語,但遇上了香港「推普」最好的時代,屬從中收益最大的人群。在香港的大學教了多年普通話,靠它養家活口,又怎麼會自砸飯碗呢?
那些只能在網上自我膨脹語無倫次否定方言存在合理性的人,還是靜下來想想那個畫面:當如了他們的願,限制或滅掉了方言,這個世界只剩得一把或幾把聲音,該是多麼單調無趣。李克勤的《紅日》改了普通話歌詞,那舌頭繞得過來嗎?《愛在深秋》改用普通話唱,你還能聽出譚校長用粵語唱的韻味嗎?
本文作者:黃虹堅
(作者是香港作家,生於香港,長於內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和北京電影學院編導系畢業,曾任內地中學教師、電影公司編劇;返港後曾任職報刊與教科書出版公司編輯,後兼任各大學中文、語言、兒童文學課程導師;是小學普通話教科書作者,擔任過中文教科書顧問及各文學獎評委。代表作有電影劇本《橘紅色的校徽》、《湖草萋萋》;長篇小說《和誰在陽台看日落》、中短篇小說集《我媽的老套愛情》;少兒文學《十三歲的深秋》、《零點五分》等。作品曾獲內地、香港和台灣文學獎。)
致讀者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
點讚
收藏
評論
分享
(您的每次互動,都是對作者的最大鼓勵)
(圖片來源於作者和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微信平台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往期精彩回顧
遊浙江說愛國(之二) |寧靜致遠
遊浙江說愛國 |寧靜致遠我享受過的以巴和平時光(之四 終結篇) |寧靜致遠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