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論壇本月初在北京召開,東道主向遠道而來的53個非洲國家元首及代表宣布,提升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關係層級,並承諾在貿易、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提供資金與技術援助,推動非洲國家現代化進程。
中國與非洲共同走向現代化是世紀工程,中國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還必須輔以民心工程,才能成就中非命運共同體。香港的非政府組織(NGO),已經在非洲開展公共衛生義工服務。雖然規模只是「小打小鬧」,但作為先行先試的試點,可以為國家將來大規模在非洲開展民心工程積累經驗。美國「深耕」非洲 中國望塵莫及
中非合作論壇峰會自2006年首次舉行,至今已是第四屆,普遍被認為可以助力中國擴大在非洲的影響力。美國對此也不甘後人,2022年也曾舉辦美非峰會,雖然只有49個非洲國家參加,不及中國,但美國在非洲「深耕」多年,「瘦死駱駝比馬大」,特別在義工服務方面,中國可謂望塵莫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於1961年成立,是美國政府統籌對外援助工作的機構,2023年預算開支達到500億美元。按照美國國家利益考慮,向低收入國家發放救災資金、扶貧資金,以及在改善環保、氣候變化等國際重大議題和促進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援助。國際援助機構有3種:一是提供資金予受助國開展項目;二是統籌資金運用、審批援助項目以至監督項目按目標開展;三是從自籌或獲得資助,到受助國自主開展項目。USAID是屬於頭兩種,而美國的和平隊(Peace Corps)則屬於第三種。美國和平隊於1961年成立,2024年經費達5.17億美元,全年派出5180名志願者到60個國家,在6個範疇提供服務,分別是農業、社區經濟發展、教育、環境、健康和青年發展。和平隊招募義工到受助國提供服務,義工自願挑選服務的地區和方向,機構提供訓練,以及在地服務所需的生活補助和購買電腦費用。項目設定由受助國提出,和平隊駐地職員審核,諸如對付洪澇災害,項目就在山邊種樹,防止水土流失。和平隊在過去63年,曾經派遣24萬名義工,在全球2600個項目提供過服務,而且是深入到村莊與社區。在非洲塞內加爾,4250名志願者曾經去過那裏。現在查旅遊資料,一個小地方旅店的房租表,都有「美國和平隊優惠價」,影響可想而知。中非「民心相通」 過去乏善足陳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一切從基建開始。1970年代的坦贊鐵路,的確名聞遐邇,贏得非洲兄弟擊節讚賞;但該鐵路管理不善,一度開開停停,又令中國形象扣分。中國政府對此不離不棄,派員去管理、維修路軌、購置新火車頭,令贊比亞重新享用這條鐵路打通出海口。在早前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宣布重新「激活」坦贊鐵路,目的是要打造成推進現代化的標竿。不僅如此,中國還將在電商物流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將來非洲兄弟也可以「直播帶貨」,從偏遠山區將土特產直接賣到中國。非洲國家實現「彎道超車」,也未必不可。中國在非洲修橋築路,是利用中國的貸款並承包基建工程,也有在當地開採銅礦錫礦,為當地帶來外匯收入,非洲國家都能夠受惠。但過去很長時間,在工程地盤附近社區忽視提供社會服務,當地百姓並不感受到有所獲益。「民心相通」一環,實在是乏善足陳。香港共享基金會於2018年成立,旨在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公共衛生援助服務;中間受到疫情影響而服務停滯,疫情過後開足馬力,而今已經在非洲塞內加爾、毛里塔尼亞和吉布提,亞洲老撾、柬埔寨和東帝汶,及中美洲洪都拉斯,開展免費割除白內障手術、防治登革熱疫情,以及提供潔淨飲用水項目。至今已經幫助1.5萬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民心相通」可見可及。共享基金會主席是香港前特首梁振英,他是全國政協副主席,在開展國際義工服務方面,得到國家有關機構支持。其實,這些人道主義援助項目,既為國家也為香港而做。老撾4576人割除白內障後第一個見到的是中國人,他們會感謝中國。東帝汶90%以上人口沒有乾淨水源,小孩現在可以從飲水機喝到乾淨水,從小就埋下對中國好感的種子。不少香港人過去一直都在國際機構做義工服務,但受助人感謝的是國際組織。共享基金會的職員與義工都是香港人,他們以中國的組織名義到外國提供服務,在服務過程中也感受到「為國爭光」的榮譽。成就一帶一路 香港NGO可當金漆招牌
香港非政府組織力所能及的國際服務,雖然成績不小,但畢竟不能與美國國家級的救援義工組織相提並論。中國遲早也會成立國家級的機構,到海外大規模提供義工服務;惟無論從立法規管和具體執行等方面,目前十畫未有一撇。香港的非政府組織在這方面有優勢,而且已經先行先試,從中得出如何策劃適合當地需要、做法能夠為當地接受、結果能夠令當地感到受惠的經驗,對今後國家成立這樣的隊伍,可資借鑑。成就「一帶一路」倡議,香港有很多角色可以扮演。非政府組織到沿線國家開展人道救援工作,也可以成為一個閃閃發亮的「金漆招牌」。
本文作者:阮紀宏
(作者先後在加拿大溫莎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香港《文匯報》記者、駐京記者,《香港商報》編輯主任、副總編輯,《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現於香港浸會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媒體撰寫時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