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 郭云龙:勇做时代巨变的追梦人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如今的洱海碧波渺渺,游人如织。曾几何时,这里蓝藻大规模爆发,水质急剧下降,富营养化严重威胁着这座南诏文明的母亲湖。在洱海水质逐渐变清的背后,是上海交通大学孔海南教授团队“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及工程示范”十一五水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交大首期优秀青年人才培训班的一员,我和其他16位教师代表一起聆听了孔教授“老人与海”的故事。
郭云龙参与上海交大首期优秀青年人才培训班活动
孔海南教授是一位资深“海归”,他旅居日本14载,以刻苦攻读、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和严谨扎实、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而著称。求学和工作期间,日本读卖新闻多次报道他的事迹,感叹“这样拼命的学者在当今的日本恐怕再难看到了”。孔海南教授心系祖国,特别是近年来国内河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让他颇感担忧。回到交大后,艰苦努力,历经7年拿到国家重大立项,之后在研究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国家重大专项-洱海治理的研究攻关,最终基本解决了洱海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危机,使250平方公里洱海的水质常年保持在二至三类,保持了该地区空气优、水质良、次高原生态植被丰富、以及大理古城的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民族风情。
作为一名海归人才,孔教授的传奇经历和家国情怀让我震撼和钦佩。如今,祖国在巨变,科技创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世界上有些人容不下中国科技和国力后来居上,或凌霸封杀,或大声棒喝,转头来离不开中国的惠洽而欲握手言和,场面颇为尴尬可笑。那色厉内荏背后映射出的大国博弈值得玩味,其实众多欧亚看客早已心知肚明,描述东方大国的崛起与巨变应当使用现在进行时态。
欣喜的是,我和很多海外学子一道,回到了引以为傲的祖国怀抱,回到了血脉相连的同胞中间,不做巨变的旁观者,而作巨变的追梦人。选择上海交通大学,是因为这里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这无疑反映出时代的强音。而密西根学院,因其独特的国际视野和平台,吸引了多领域身怀绝技的各方人士,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正在这里朝气蓬勃地进行。孟子所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先贤对于理想社会的畅想,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正在我们这几代人手里变为现实。
郭云龙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牵系着青年的家国情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在社会的需求上,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与挑战,更是我们的机遇与愿景。回国之后,社会各界和学校学院的支持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与6位博士生和3位硕士生一道正在努力探索,力争创新,希望在高分子领域逐渐积累起一定的国际声誉。正如孔海南教授教授寄语年轻人的那样,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一辈子不后悔。
“千万烟波浩荡,孤月苦觅飞花。一蓑烟雨,七八载年岁;蹒跚百里,血热近醉。苍山碧水吾愿白头,人间滋味尽出西洱”,是孔教授治水的自身写照,也是他拳拳报国的崇高追求。
诚然,如今这火炬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上。
郭云龙与自己的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