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粤西这里,木偶还能这样玩!

广东发布 2023-08-24

木偶戏
因“琢木为偶”而得名
是一门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
民间戏曲艺术
是高州民间艺人在传统木偶戏的根底上
不断吸收当地文化
创新发展而形成的独具粤西特色的戏种

《广东印记》之“高州木偶戏”
让我们走进高州
“偶”遇国家非遗
感受这一古老民间技艺的独特魅力

假偶述真情,今朝传古事

据《茂名市志》(1979—2000)记载,明万历年间,随着闽南人向粤西大量移居和文化交流,布袋木偶戏传入粤西,与南朝宋时由中州传入粤西的杖头木偶戏结合,逐渐演变成高州木偶戏,地方称之为“傀戏”“傀仔戏”。


高州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艺人通过在木偶身躯及肢体关键部位安装操纵杆,暗藏玄机。本没有生命的木偶,在表演者的操控下,能表达喜怒哀乐,演绎人间悲欢,深受人们喜爱。



高州木偶戏最原始的形态为单人木偶戏,称为小班。整台戏敲锣、打鼓、操控木偶、唱戏文等全由一个人完成,表演难度大,观者无不惊叹不已。如今,在很多地方单人木偶戏已经失传,但在高州,单人木偶戏的第五代传承人梁东兴,依旧在村头巷尾四处转场。



清末,随着群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高州木偶戏在单人木偶的基础上,发展为四五人一起演出的中班,后又产生了超过十人的大班。相比小班,中班、大班由多人分工合作,表演手段更丰富,场面更热闹。



无论是单人木偶戏还是多人木偶戏,都离不开木偶这个基本工具,其造型制作十分讲究。木偶制作是传统的民间雕刻粉彩艺术,用坚韧的木料精致雕刻出人物的五官,以彩绘勾勒出不同角色的脸谱,再配以衣服、头饰等,做成戏剧角色。



木偶在一般印象中总是呆滞、被束缚的代名词。但在高州木偶戏中,经过历代木偶艺人的传承创新后,木偶已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境地。头可转动,眼能传神,手可拿放道具,嘴能张合,可表演开合扇子、穿衣、斟酒、舞剑、写字、开弓、对打、腾云驾雾等高难度动作。



高州木偶戏多采用高州白话方言演出,唱词以高州山歌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表演内容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学为主,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剧目不下数百种。人们从木偶戏的演绎里,了解了“岳云退金兵”“薛仁贵征西”“嫦娥奔月”等传统故事。


高州木偶戏这项古老而又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将呆滞的木偶变得灵巧传神,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有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道德教化作用,是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被称为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推陈出新,古老却又鲜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州木偶戏的生存境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它有过从“一根扁担挑着走”到戏班壮大、演出不断,甚至还登上国际舞台的光辉历程,也曾经历过无人问津的时刻。


幸运的是,现如今,小班、中班、大班形式多样的木偶演出团体依然活跃在高州,且推陈出新,展现出古老却又鲜活的魅力。


1954年,茂名县(今高州)成立木偶戏剧团,组织木偶戏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并开展拜师授徒,培养木偶戏新人,高州木偶戏得到了系统的传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高州木偶戏迎来了新机遇,组建了粤西地区唯一的木偶粤剧团。为了创新木偶戏,剧团把“木偶腔”改唱“粤曲腔”,将广东音乐、锣鼓、曲牌、唱腔以及表演程式移植到木偶戏中,角色齐全,唱功精湛,赋予木偶戏新的生命力。


该团曾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其参演节目《柳毅传书》一举夺得剧目奖、导演奖、音乐奖、优秀表演奖和一项纪念奖,让全国人民对高州的木偶戏惊叹不已。后又先后到德国、法国等国家演出,为岭南文化对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这一时期,高州木偶戏进入了鼎盛时期,盛极一时。



20世纪90年代后,受到花样百出的新型娱乐方式冲击,高州木偶戏这项传统经典技艺市场逐渐萎缩,退出娱乐中心。但依然有一群艺人,怀揣朴素之心,以自己的信念与执着,守护着他们引以为豪的技艺。传承数百年的单人木偶戏,不仅在当地乡村强力“吸粉”,还曾受邀到国外演出,不少海外学者、专家前来观摩,风光无限。


这项优秀的民间表演艺术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2003年,国家文化部门将高州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6年,高州木偶戏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高州木偶粤剧团
在不断地“送戏进校园”
新一代传承人在宝光塔下
依然上演着木偶戏
还有30多个戏班
活跃于城镇乡村……
高州木偶戏在传承中发展
向新而生!

News

大家都在看


今天,出伏!| 早安广东


《长安三万里》火了!诗人们眼里的广东是这样的→


“嗓子疼”可能不是上火,这种病要重视!





策划 | 广东发布、方志广东
编辑 | 吴展桥
校对 | 牟元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