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第三届中华诵写讲大赛落下帷幕,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王佳华、谢飞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组二等奖,这也是继2019年、2020年后我校学子第三次获此殊荣。
中华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落实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全面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依据《教育部评审评比评估和竞赛清单》主办的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系列赛事之一。本次比赛的初赛环节共征集参赛作品近7万件,经省级部门推荐、全国复赛、全国决赛,共评选出获奖作品1020件。我校学子凭借对《赞美》的精心编排和二度创作,经过层层选拔,从复赛3415个作品的激烈角逐中杀出重围,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支参赛队伍进入全国决赛(共39支参赛团队),并与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专业类院校同台竞技,获得全国大学生组二等奖。
连续三年获此殊荣,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是怎么进行课程建设的?比赛期间,有哪些深刻难忘的瞬间?我们采访了此次比赛的指导老师翟春翔,一起来听“好声音”背后的故事。
Q:请介绍一下学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翟春翔: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设立于2012年,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现有在校生103人。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具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52.17%。作为校级特色专业,与聚星超媒共建电商直播人才培养项目。本专业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推动融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秉承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宗旨,着力培养“六维一融”的全媒体应用型人才: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掌握采、写、编、评、播、做六种维度的专业技能;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注重分类、分层次教学,结合当下新媒体的发展,开设不同方向——主持编导、电商直播等,与行业内6家单位合作共建课程、合编教材、共享先进教学观念,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学生传授一线工作经验,促成校企间的双向输出,使学生掌握融合媒体时代的新媒体操作技术。
Q:“5G”时代来临,电视节目内容全媒体平台播发,通过广播、报纸、微博图文、微信H5页面、抖音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多种模式与受众实时互动,不断制造话题,提供层出不穷的信息,为此专业课程教学中有哪些变化?翟春翔:按照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金课”要求,呼应传媒业发展新趋势,融入“大智移云物”等新技术,引进数字化媒体领域新标准、新资源,增设《电商直播营销》《新媒体数据分析》等校企共建课程,使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够对接媒介发展需求。融媒体传播中既要求主持人具备采访、编辑、播报等传统的技能,更要把融媒体表达能力、内容生产能力、主持形象建构能力作为新的业务能力。我院在人才培养中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将第二课堂所涉及的学术活动启迪、文体活动拓展、实习实训促进、技能特长培养等根据不同的专业模块建设成相应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利用慕课平台,探索“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法促进传统课堂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营造合作型、探究式的课堂。专业核心课程强调移动传播的教学方法,打造网络学习空间,实现精准化、个性化传播。例如打造省级慕课资源《演讲与口才》、《新闻摄影摄像》,构建优质线上课程资源,《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施行翻转课堂,充分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电视节目主持》“移动课堂”设立线上听评环节、伴随性跟踪训练,促进学生能力跃迁;《新闻播音》以QQ群、微信群为基础建立教师——助教——学生三级信息体系,多维逐级管控学生学习状态;《普通话语音》将作业转化成作品,利用微信小程序等网络平台公开发布,受众评价可以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不断激励学生完善过程。大学四年课程以项目制为导向,围绕课程文化育人、专业文化育人、竞赛文化育人、产学研创文化育人“四个模块”。低年级围绕“课程文化育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打通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声台形表基本功,为有声语言创作打下基础。中高年级围绕“专业文化育人、竞赛文化育人、产学研创文化育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课程汇报为项目,打通每学年专业课程如:大一语言基本功汇报、大二文艺作品演播汇报、大三毕业汇报;以专业学科竞赛为项目,打通课程并肩作战,如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文艺作品演播、影视配音艺术三门课程,结合所授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诗文朗诵大赛、大学生广告大赛,打造全能型学习者。
Q: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怎样的?
翟春翔: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第一第二课堂融合三个途径,设置“采写编评播摄”一体化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融媒体意识,具备有声语言创作、视频采编、多平台营销推广等能力。 Q:听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的很好,构建了“一体六翼”的体系,能简单介绍一下吗?翟春翔:一体”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六翼”指“理论活动引导、社团活动拓展、学术活动启迪、课题项目训练、学科比赛促进、实训实践保障”。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相融合,依托学生专业社团和艺术俱乐部为平台,实现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同步互动。在人才培养中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将第二课堂所涉及的学术活动启迪、文体活动拓展、实习实训促进、技能特长培养等根据不同的专业模块建设成相应课程。例如普通话大赛与原创话剧展演;诗文朗诵大赛与经典诵读进校园;主持人大赛与短视频创作训练营。
Q:很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同学说在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明星大咖的身影,他们都是本专业的老师吗?翟春翔:是的,我们专业聘请了很多精英主播、权威专家,如安徽电视台主持人王小川、安徽新闻联播主播刘浩宇、知名专家蔡正兰等,创设“职业-创业双创型课程”——《专业导论》《职业道德修养》,共同制订学生培养计划。与学校办公室融媒体工作室共同搭建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新媒体中心等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能接受专业教师与行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实现校岗直通。
(安徽电视台主持人王小川)
Q: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在比赛中表现地沉着淡定,是不是在学校就经常参与一些比赛呢?
翟春翔:是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施行“课程联动、课赛联动、校企联动”的教学方式改革,《摄像基础》《电视画面编辑》《解说词写作》三门课程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避免知识重复讲解,针对视频作品进行课程互动。专业课程与学科竞赛相融合,开发普通话大赛、诗文朗诵大赛等6项学科竞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竞赛、课程汇报、艺术展演等实践活动均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评价,综合考察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程度。
谢飞: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总决赛和学长们去年进行的比赛同样是采取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听学长们说可以和各大名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心里非常期待和激动,赛后,我们收到了组委会给的分数,听到了专家的点评之后,首先,印证了自己的专业,其次,找到了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总的来说,收获颇丰。王佳华:实际到了比赛当天,因为不同于线下赛可以提前看到上台彩排走位、对稿和专业程度,除了比赛前紧张的视频效果调试阶段,能了解我们这一组选手的一些基本状况,除了初赛的作品其他一无所知,所以少了一些线下赛的紧张,但是到了比赛正式进行时,听到了前面几组同学精彩的呈现,心里开始感受到了大型比赛的激动,同时也有上台和他们一较高下的欲望。翟春翔:从19年第一次带学生参加首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国赛到现在,转眼已经第三个年头,作为一个综合类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我们可以和各大艺术类、综合类院校在全国的舞台上同台竞技,一起讨论、印证专业,非常荣幸;孩子们和我每每参加类似比赛后都觉得收获颇丰,除了奖状之外,更多的是对艺术感知和创新等方面更多的理解和更深程度的感悟,希望孩子们继续努力,德艺双馨、力争上游!
《优秀!北京冬奥会测试赛上的这些身影来自新华园!》
《来,看看这里有你的室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