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人生 | “追星”女孩的浪漫人生
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22秒,长征五号B遥三火箭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作为中国空间站的首个实验舱,也是国家太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天实验舱可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为我国开展系列化长期空间科学研究提供更大平台。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少不了无数航天女性的无私奉献。
航天领域与天文领域密不可分,在我国的天文领域,有着无数杰出女性推动着科技的创新与进步。网易时尚独家女性成长视频节目《四两人生》7月特辑,走近天文工作者李珊珊,听她讲述天文学家的“浪漫”人生。
天文学家人人都是程序员
“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天文学家”,这是李珊珊写在小学作文里的语句。
与天文结缘,始于年幼时的家庭环境,“因为父亲的原因,从小便耳濡目染,经常会有看星星的机会,我觉得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天文对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话题,我从小也会去思考,比如说宇宙星空的来历,我觉得一方面是家庭环境,一方面是本能的这种好奇。”
18岁考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并先后于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纽约大学理工学院获得天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毕业后便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至今已在该领域深耕十余年,李珊珊主要负责的研究方向是虚拟天文台和天文数据可视化相关研究,另外她还是中心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负责人,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做科学教育研发相关的工作。
走上工作岗位后,李珊珊发现了现实和想象中的差距,她没想到,看似浪漫的天文事业,其实更多是具体琐碎且重复性的工作,“天文学研究和纯粹看星星是不同的,要坚持阅读论文,处理数据。当时上学的时候编程可能只是一部分,但是现在天文学家几乎人人都要写代码,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比例越来越大。”
不开心的时候 就抬头看看星空吧
浩瀚星空有一种魔力,给人无限想象,充满着敬畏与力量,人们会在仰望间,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渺小。
“从古至今人类都是很自然地仰望星空,也算是一种本能,星空我们都知道它非常广阔,几乎是亘古就在我们的头顶上,一直笼罩大地,见证人类历史发展,仰望星空可以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社会或者自身是非常短暂和渺小的,很多时候你看到这么浩瀚的星空,就会觉得人世间的很多烦恼,或者说很多比较小的事情不那么去计较了,会让人变得心胸开阔。我接触一些中学天文老师,他会带着学生出去看星空,拍摄星空,很多浮躁的学生,甚至有些脾气不太好的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被星空所治愈。”
北京天文馆天象厅
李珊珊还举了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案例。
在国外参加会议时,了解到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一位做科普教育的老师利用天象厅治愈自闭症的孩子。天象厅里面非常适合播放星空影片,让大部分没有条件去野外看星星的人体验星空的浩瀚。这位老师让孩子们沉浸在星空包围的环境中,从而缓解了病情。这个报告让她非常感动。
在李珊珊看来,相比较国外,我国的天文教育发展整体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天文学一直在蓬勃发展,与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也是相关的,我当时上大学的时候只有南京大学和北师大有天文系,现在有更多的学校开设天文相关的专业,实际上国内天文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也有很多留学生学成后回来,总的来说是在蓬勃发展。但是同时呢,我们起步比较晚,与国外的差距还是存在的,包括天文科普领域,科技馆相对国外来说也是非常少的,这些领域都在逐渐发展,但是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一直以来,李珊珊都在积极推动天文科学传播工作,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天文科普也有了更多样的形式,如何让科学变得更有趣是她所研究的方向,“将科学知识进行拆解,简化,利用新的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的手段,甚至我们现在还在做VR,MR的结合和相关尝试,通过新颖的互动形式,更好地帮助年轻人,尤其是学生迈过门槛,学习更多的天文知识。”
万维望远镜(WorldWide Telescope, WWT)通过互联网把全球的天文资源无缝透明地融合在一起,借助强大的数据库、网络技术和友好的用户界面,为全世界的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使用天文数据的方式。历经多年深入研发打磨,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推出了更加适用于中国用户的万维望远镜天文数据可视化平台。该平台可用于多种场景,方便科普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条件和具体情况实现国际化的STEAM教学课程及天文科普活动,成为了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的典范之作。
全民科学指借助非专业人员作为志愿者的科学项目,使爱好者和普通公众方便地参与到数据挖掘和科学研究中,属于国际先进的科普理念,但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少。2015年,虚拟天文台团队与星明天文台合作开展了面向普通大众的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Popular Supernova Project,PSP),是首次基于国内业余天文观测数据策划实施的全民科学项目,是专业天文队伍和业余天文队伍深度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
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受到社会高关注度,参与用户超过两万名,远多于国内专业天文工作者数量,超过5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天文爱好者通过该平台发现超新星,最小的发现者年仅10岁。
这些项目让天文科普更直观、生动,更有效的传播天文知识,激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天文探索的关注和兴趣。
星空无国界 共享同一片“星空”
前段时间,NASA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批科学数据,包括5张高分辨率全彩科学图像和红外光谱,刷爆网络。人们震撼于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美丽天体图像,也感慨于韦布空间望远镜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其实天文领域很特殊的一点,就是不管是哪个国家发射的天文观测设备,拍摄的数据图片最终都应该向全人类公开的。这些数据对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蕴含着很多未知的知识,中国科学家也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出自己的发现。”
在欣赏韦布空间望远镜成果的同时,中国天文人其实也在不断努力,并已建设成一批天文观测设备,基于这些设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中国“天眼”(FAST)在脉冲星、快速射电暴方向取得的成果。在不久的将来,巡天空间望远镜也会由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也是指标最先进的空间望远镜,填补了我国天文观测方面的一个空白,将会为我们带来大量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为航天领域、天文领域,甚至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研究,带来非常多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谈到航天与天文领域的研究时,李珊珊说道:“我想不管是航天领域还是天文领域的探索,都需要很强的求知欲,同时要认真负责,坚持自己的信念,勇于探索、勇于发现,这样我国未来的天文学研究和航天领域的探索才能越走越踏实。”
中国“天眼”(FAST)
天文领域“她”力量
女性的力量或许柔软,但总是充满韧性,正是这种强大的内核驱动力使她们愈发耀眼。在天文领域中,有许多迎难而上、不懈奋斗的女性人物,“我国清代有一个著名的女科学家叫王贞仪,她撰写了《月食解》,精辟地阐述了月食发生,还有月食的相关知识,她被誉为中国18世纪非凡女性,也是目前金星陨石坑命名的唯一女科学家。美国哈佛天文台哈佛分类法实际上是一个女性科学家团队发现的,所以其实想要做这种发现,更多的是需要耐心,耐得住寂寞,挖掘和整理数据,从数据中找到规律。”
王贞仪画像 当代国画家彭连熙先生1996年作品
安妮·詹普·坎农
还有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叶叔华,开创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网(VLBI),倡导并建成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推动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列阵(SKA)的创始国,推动上海建设SKA区域数据中心。
正因为有无数杰出女性在前开辟道路,才有了更多人紧随其后,追光而行,浩瀚星空,科学探索永无止。
女性天文工作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可以是朴素、执着、低调的,也可以是热情、果敢、包容的。她们的人生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超强的专业素养,她们为浩瀚星空增添了一抹温暖明亮的色彩。
网易时尚独家•女性成长视频节目
《四两人生》正在敞开怀抱等你
如果你也是“温柔之下,力量之上”的酷女孩
有精彩的故事想讲给我们听
请发送邮件至
corp_fashion@163.com
注明:我要参与四两人生
下一期《四两人生》的封面也许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