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排忧解难 青岛中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新时代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中院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是如何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今天我们邀请到了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庭长李元宏为大家进行深度解答。
李元宏介绍,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人民法院的生动实践,是人民法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司法规律、满足群众期待、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新模式。
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是在总结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创新,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思路。总目标是以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为载体,建设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形成从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到诉前多元解纷,再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分层递进、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分层次、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从当前情况看,基本形成了以诉讼服务中心为主体,以诉讼服务指导中心信息平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中国移动微法院、全国法院统一送达平台、12368诉讼服务平台、人民法院网上保全系统、人民法院委托鉴定系统、全国法院涉诉信访管理系统、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诉前调解平台等信息化系统为支撑的“一站式”基本架构。
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为载体,广泛邀请社会各界参与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打破地域、部门和层级信息壁垒,实现调解资源跨层级、跨地域共享,推动“一站式”建设体系向网上延伸,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延伸,向重点行业领域延伸,通过系统化布局,将“一站式”机制建设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以中国移动微法院为统领,“一网通办”诉讼服务全程业务,诉讼服务工作从人工分散管理向智能集约管理,从线下功能集中向线上系统集成迈进。
李元宏介绍,一站式体系建设突出一站、集约、集成、在线、融合五个关键,体现了寓社会治理和化解纠纷于诉讼服务之中的工作思路,包括多元解纷、分调裁审、立案服务、审判辅助、涉诉信访等方面内容,围绕建机制、定规则、搭平台、推应用四个环节展开,发挥着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各方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案的功能。一站式体系建设以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为总要求,通过建立厅、网、线、巡为一体的诉讼服务体系,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将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全部工作整合到诉讼服务中心,实现人员集中、功能集约、效果集成,通过“物理合并”形成“耦合效应”,最大限度地提升服务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多元解纷机制强调重塑解纷格局,全面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促进矛盾纠纷多渠道化解。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将多元解纷、“分调裁审”等工作与诉讼服务工作深度融合,在诉讼服务中心打造定分止争“门诊部”,让大量纠纷以调解、和解、速裁、快审等方式解决在诉讼前端,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解纷方案。通过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诉源治理格局,促进诉调对接实质化,运用“分调裁审”机制,形成从风险源头预防到矛盾纠纷前端解决,再到诉讼终局裁判的分层递进、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借助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现解纷向线上转型升级,加强“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入驻调解平台,形成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为主干,道路交通、商事纠纷、证券期货、银行保险、劳动争议、网络交易、社会民生等类型化纠纷解决平台为支干,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在线多元解纷平台体系,增强在线解决纠纷能力水平。通过信息化平台之间的对接,将各方调解力量汇聚到线上,形成多元解纷合力,为群众提供“菜单式”解纷服务,以数字正义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
针对青岛中院在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实践应用以及加入了哪些创新元素?
李元宏介绍,制度机制更加健全。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积极参与党委领导下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建设,提升诉源治理能力。聚焦金融、知识产权、网络交易、医疗、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发易发的类型化纠纷,深入分析矛盾纠纷产生原因以及演变规律,会同有关主管部门通过完善行业规则、强化风险评估、建立诚信体系等,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纠纷发生。建立万人成讼率通报制度,强化司法大数据对矛盾风险态势发展的评估和预测预警作用,提前防控化解重大矛盾风险。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集成基层自治组织以及基层网格员、调解员等全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力量,按照“基层预防调处优先,法院提供政策指引、法律指导、资源经验支持、诉讼服务和司法保障”工作思路,构建以基层人民法院及人民法庭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为枢纽,通过与行政机关、群团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协会商会等建立诉调对接合作,贯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全链条”解纷体系,实现人民法院与调解组织“总对总”“点对点”线上分流、调解、反馈、指导。目前,全市法院分别与市总工会、妇联、民政局、司法局等41家群团组织和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诉调对接机制,物业协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预防中心、医疗纠纷调解中心、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等137个调解组织和728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
多元解纷更加高效。发挥法院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全面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和诉前化解。在建设工程领域,首创“评调裁”一体化解纷机制,对存在分歧的专业性问题,启动“争议评审”机制。评审机构受理后,根据当事人选定或评审机构指定的评审员组成专业评审小组,查明争议事实,并依据争议评审相关规范及规则进行争议评审,形成争议评审决定书,再根据调解结果决定是否导入速裁程序。在金融领域,推出小额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对赔付金额5000元以内的金融纠纷,调解员可直接提出纠纷解决意见,即时化解纠纷;落实金融领域的诉外调解协议作为会计核销工作的依据,多措并举推进减少金融诉讼案件。在道交领域,推广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机制,通过与交警、调解组织、鉴定机构、保险等部门、行业协调联动,运用道交一体化平台实现申请、受理、调解、鉴定、理赔、诉讼等全程在线处理和信息共享,通过鉴定前置程序和一键理赔机制,推动道交纠纷诉外便捷高效化解。在物业领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整合社区、物业两种力量,探索建立“红色物业”,开发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融合发展模式,把党的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从源头减少城市社区矛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法院累计汇聚调解案件92946件,占全省调解案件总数的16.33%。其中,诉前调解成功案件55480件,调解成功率61.38%,诉前调解结案平均办理时间13天。工作日平均每分钟就有2件通过平台进行调解,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94件在诉前成功调解。诉讼服务中心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占比达到一审民商事案件的68.68%。
在线诉讼更加便利。全面推行网上立案,实现立案服务“零距离”“不打烊”“指尖办”。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法院接收网上立案176103件,占收案总数的82.54%。全面应用人民法院送达平台开展集约送达,实现直接送达、电子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等网上流转,方便当事人接收诉讼文书。今年前三季度,平台电子送达686,301次,切实提升送达质效。全面应用人民法院网上保全平台和委托鉴定系统,程序更加公开透明、便捷高效、可视监督,方便当事人尽快实现胜诉权益。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法院累计在线非诉保全案件1425件,占非诉保全案件总数的98.55%。累计在线委托鉴定案10869件,占委托鉴定案件总数的99.47%,平均周期比线下鉴定缩短79.15天。
便民服务更加精准。进一步优化立案服务,为到诉讼服务中心办理事项的当事人提供代办式诉讼服务,包括网上立案申请、智能诉状要素填写、网上交退费、网上保全申请、网上鉴定申请、网上阅卷等。进一步简化立案流程,落实执行案件立案阶段不再要求当事人提供裁判文书和生效证明,减轻当事人诉累。通过法院网站、微信客户端或新闻媒体等渠道对外公开立案服务专项电话,要求立案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及时接听和处理立案过程中的咨询、查询和投诉、举报,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开展上诉案件超期移送集中整治,上诉案件平均移送天数减少了6.05天。制定《立案登记工作规定》、《诉讼服务工作规范》,公布《立案指引》和《“一次办好”立案清单》,坚持流程信息公开,服务标准显著提高。深化律师服务平台应用,为律师提供“一码通”、开庭排期避让等35项诉讼服务,保障律师依法履职。依托12368诉讼服务热线,推动实现诉讼服务“一号通办”,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法院共接听来电141,794人次,平均响应时间在5秒以内,服务满意度评价99.2%。
针对一些特殊群体,比如老年群体不熟悉网上办理;以及外地朋友在青岛有诉讼服务的需求时,青岛中院有哪些相对应的服务措施?
李元宏介绍,针对特殊群体的诉讼需求,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绿色服务专区、咨询引导专区,对特殊群体来到法院的,安排专人主动引导,提供法律咨询、诉讼辅导、代办立案等诉讼服务;在诉讼服务场所建设无障碍通道,为老年人、残疾人等预留便捷安全通道;放置放大镜、老花镜、医药箱、手机充电宝、低位服务设施等,为参与诉讼活动提供便利;主动与妇联、残联、网格员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对接,掌握参与诉讼活动存在困难的特殊群体的基本情况,收集和保管特殊群体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住址等信息,精准地为参与诉讼活动存在困难的群众提供预约上门立案服务。在提供网上、热线服务的同时,在乡村、社区等群众需要的地方普遍建立诉讼服务站点,加强巡回服务、送法上门。通过线上服务和线下渠道相结合、传统服务与智能服务相混合诉讼服务模式,让不善于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特殊群体,既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也能摆脱“数字鸿沟”带来的隔阂。今年以来,青岛中院诉讼服务中心为特殊群体提供咨询、查询、立案等诉讼服务6300余人次,满意度评价达到99.8%。
为解决群众异地诉讼不便问题,全市法院在网上立案全面实现的同时,帮助当事人在“家门口”法院或法庭立案,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起诉材料“异地接收、无差别办理”的跨域立案服务。今年以来,成功完成跨域立案495件。为满足跨境诉讼当事人网上立案的迫切需求,依托中国移动微法院,为外国人、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以及在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登记注册的企业和组织跨境诉讼提供在线身份认证、一审民商事网上立案、委托代理视频见证等服务。今年2月3日,青岛中院对一起跨境申请完成全国首例网上立案。
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下一步,青岛中院将继续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继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诉讼服务,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从息诉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来源: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