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泪点的48个老物件、老行当,鹤峰人你都还记得吗?
每个老物件都有自己的“脾气”
它们用斑驳的印记记录着那个时代
每个老行当都有自己的“性格”
它们用曾经的辉煌书写着过去与未来
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
很多老物件、老行当已经逐渐消失……
很多人的青春年华也随着它们消逝……
“老物件”篇
双缸洗衣机
见过这样的双缸洗衣机吗?
在一边洗完之后
要把衣服转移到另一边脱水
▼
木壳莺歌黑白电视机
那个年代
一台黑白电视机是最昂贵的奢侈品
即便是满屏幕的雪花,听着声儿都开心
▼
音箱
不管什么年代
人们对它都是有热情的
留到现在都能直接送博物馆了吧
▼
缝纫机
昏黄的灯光下,奶奶坐在缝纫机前
慢慢地将裤子的裂口一条一条缝
所有的补疤裤子都是它的杰作
▼
手电筒
装两节电池,就可以用很久
早上,用它照着路去上学
晚上,用它偷偷在被窝里看小说
现在大家都改用手机了
▼
磁带
也许你跟我一样
早已习惯用手机听歌
但是我相信,在你家的某个角落
一定躺着几盘舍不得扔掉的磁带
▼
脸盆
洗脸、淘米洗菜都可以用它哦
小时候的记忆
▼
脸盆架
旧式木质洗脸架
上面搭毛巾,下面可以放好几个盆子
一家人围在一起洗脸、说话
很温馨的回忆呢
▼
搓衣板
那个时候的搓衣板真的是用来洗衣服的
现在动不动就拿来跪
但是很多家庭已经没有这个东西了
▼
铁饭盒
以前读书的时候,
到学校要翻山越岭,寄宿在学校时,
就在学校用家里带来的米
用这饭盒在食堂蒸饭!
▼
泡菜坛子
妈妈做的泡菜,
永远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菜!
▼
(悄悄跟你讲,这个妈妈是个左撇子,嘘!)
扁担
挑水、挑货物用的扁担
现在几乎家家都有自来水
扁担不太能见到
▼
蜂窝煤
蜂窝煤、煤炉、小火钳……
还记得小时候把刚做好的煤炭弄个稀烂
然后被妈妈打
▼
算盘
你小时候有没有没哭着吵着
要买一个这玩意
▼
军用水壶
有一个这玩意
在那时绝对是相当有范
▼
老式摆钟
90年代,农村人家盖新房
在家里放这样一个摆钟很流行
像大户人家一样
现在人人有手机,也不需要钟表了
▼
咕噜碾子
常用来碾谷物
现在在影视剧里很常见
▼
顶针
记得臭美的小编
小时候在奶奶缝衣服的时候
会拿出来偷偷当戒指戴
▼
镜框
相镜子,老式装照片的镜框
里面都是满满的回忆!
▼
手工推子
理发用的
▼
木制托盘
以前农村红白喜事离不开它
现在一般都是那种不锈钢的盘子
▼
针线筐
很多老人都喜欢用来放置杂物
做针线活必不可少此物
▼
八仙桌
农村人家里来客,必做八仙桌
城里人家极少用八仙桌
因为八仙桌比较大占地方
▼
竹箅子
主要用来蒸馒头,蒸饺子,蒸菜
▼
油吊子
粮油店打油的计量工具
还有右边的油漏斗
90年代后,油吊子就被付油器替代了!
▼
磨
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
慢慢推着磨,看豆花浆慢慢流淌~
▼
锁
这是农村用来锁门的锁
现在还是挺常见的~
▼
簸箕
这个应该比较常见
用起来经常要弯腰,不太方便
▼
锥子
纳鞋底专用的“锥子”
小时候漂亮的绣花鞋
都是妈妈拿它一针针纳出来的
▼
鞋样子
以前的人朴素而有智慧!
▼
皮匠刀
皮匠刀,皮匠用来割皮子的刀
别看奇形怪状,锋利一流!
▼
木箱子
纯实木的很结实,咱奶奶的嫁妆
一直觉得里面装着宝贝
▼
取暖物件
来来来
知道它叫什么的小伙伴
给我们留个言~
▼
钩秤
以前满大街的小贩都用这称东西
现在只是偶尔能在街上
碰到三两个卖菜的老人还在用
不过感觉已经不太会认斤两了
▼
煤油灯
以前没有电灯的时候
经常用这个
现在基本上都作为艺术生
画素描的道具了
▼
狗皮帽子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用狗皮做的
不过这帽子戴起来
绝对是赵本山的范儿
▼
搪瓷杯
一个搪瓷杯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也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老去
▼
“老行当”篇
瓦匠
在恩施,“布瓦”是建“吊脚楼”的必须品,“布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房子是否住得舒适、舒心。因此,千百年来,“瓦匠”在当地是很走俏的职业。
“布瓦”是一种通俗叫法,其实就是建筑中所用的小青瓦,将圆柱状的瓦分成四片。
现状:现在的农民建房更多的使用了钢筋混凝土作材料,屋顶再不需要用“布瓦”遮盖。
“布瓦”作为一种传统技艺
淡出人们视线
已为时不远了
剃头匠
一把剪刀、推子、梳子、刮刀,上下兼顾,半会儿功夫就可以让一个大老爷们儿容光焕发,耳目一新。
在湖北竹溪县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西关古街有一家老剃头铺,1943年由老剃头匠杨建发创办,是一间距今68年从未间断营业的传统剃头老店铺。
现状:现在一些旧的居民楼里面还有这些,大多还是几块钱。在物价疯涨的今天来说,也算是倒贴了……
现在的理发店的师傅
我们都不喊师傅了
他们都叫
Tony、Jim、Jack了.....
铁匠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湖北农村。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
打铁铺也称“铁匠炉”。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
现状:现在需要啥工具都不兴打了,直接上街买买买。
都说人生有三苦
撑船打铁卖豆腐
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了
篾匠
篾匠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篾制用品,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
竹制提篮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有了一定的市场,篾制工艺品也很受人们的欢迎。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李家河乡的头庄坪村,在过去的百余年里,几乎男女老少都能用竹篾编织用具,是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篾匠村”因此成为这个村的一个品牌。
现状:就篾匠而言,适用范围仅局限于小城镇和农村,而且空间已越来越小。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这门手艺将会失传
但篾制品真的更环保啊!
手工制香人
浠水现存的“艾隆兴号”制香作坊,也许是浠水有名的安息香的分支。安息香始创于1838年,有提神解乏、去秽除暑等功效,1938年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
春光明媚,浠水县清泉镇新铺村一排老式土屋前,竹席上摊晒的玫红染料鲜亮无比。这是乡间花朵所没有的艳色。
现状:一年下来,去掉成本等各种费用,制香人也就赚上近万元钱,现在正面临失传的状况。
那一抹玫红色如此艳丽
含着对各种祭祀场合敬意
千百年来留在人的记忆里
货郎
货郎的历史,几乎是与封闭的经济和交通相伴的。现在,也只有在山区崎岖的羊肠小道上,还偶尔可以听到货郎缥缈的铃铛声。
浠水货郎
货郎担前后两头各挑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小木头箱子,里面放些绣花线、红头绳、发髻网、小扣子、雪花膏、猪胰子、小发卡、缝衣针和各色染料等日用小商品。深受农村妇女的喜爱。
现状:交通渐渐便利,商品流通较快,货郎担已逐渐消失。
货郎,远去的生意,
传统与时代的碰撞。
走乡串村的身影已渐行渐远
弹匠
弹棉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过去女儿嫁妆的棉絮都是新棉所弹。一般人家也有用旧棉重新弹加工的。
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
现状:弹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灰尘很重,很多人在露天作业,随便找个墙角或打个棚子就可开张。几乎没有人想从事这个职业了。
现在城市里已不多见了
但是40岁以上的人
都会对“弹棉花”
有着清晰的记忆
圆匠
旧时,盛物容器多为桶、盆。新娘出嫁时往往要打“三盆子一净桶”,圆圆的器物,寓意团圆美满。
潜江市竹根滩镇群联村的毛德会师傅,今年81岁,14岁学习圆匠手艺,出师后圈乡箍甑,至今没有间断。
现状:现在,这行已经不吃香了。少有迷恋旧时生活情趣的人偶尔订制甑,圆匠箍制盆桶淡出人们生活。
如今,旧时陪嫁换作了
时尚大件或钞票
圆匠生意清淡下来
铜匠
铜匠,是以替人打制铜器具为生的匠人。铜匠并不炼铜,只是以铜板或铜片为原材料,用锤子之类工具敲打出诸如铜壶、铜锅、铜瓢、铜铲、铜锣、铜茶盘、铜锁之类的器皿来,而与冶炼浇注之类的工艺无关。
汉口的打铜街当年最有名的了。但近年来,打铜街已经基本没有铜匠,也没有铜匠作坊了。
现状:在机械化的冲击下,纯手工打造铜器的人越来越少。
材料种类的丰富和机械化后
手工铜匠少了用武之地
逐渐被人们淡忘
椅匠
2012年3月12日,宣恩县珠山镇园艺村的70岁老人洪云高在制作木椅。
以马尾松为原材料制作的木椅,一度是恩施城乡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土家族、苗族姑娘出嫁时,刷上红漆的椅子是必备的陪嫁之一。因此,当地曾有一批专靠制作椅子为生的民间人——椅匠。
制作椅子一般选择入冬至立春这段时间进行。因为这段时间木材材质最好,而立春之后做的椅子容易被虫蛀。做椅子一般需要备材、烤(蒸)膝、拉槽等10多道工序。为了耐用、美观,在精心打磨之后,还要给椅子刷上清漆等。
现状:如今,掌握这门手艺的民间匠人越来越少,手工木椅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如今,手工制作的椅子
逐步被沙发、转椅
或其他机制木椅替代
石匠
石匠,就是雕刻石头的匠人,石匠一般不走街串巷,谁家有石刻活路,会主动去石匠家请石匠的,诸如刻碑子、刻石狮子等。
有时候也见过石匠背着个褡裢,来到村子里询问谁家碫磨子不?碫磨子,就是将过去磨面用的石磨子的上下磨扇上磨损的花纹,即用以研磨粮食成粉状的石刻花纹往深里刻一下。
过去农家天天要磨面粉,磨子需要年年碫,石匠碫磨子的营生比刻碑子的营生要红火。
现状:随着电磨子的兴起,碫磨子的几率越来越少,直到现在基本绝迹。
如今的生活
很多东西都用不着石匠
30岁以下的石匠
几乎木有了
除了上面的这些行当外,还有一些行当如接生婆、秤匠、刻章、钟表匠,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爆米花师傅、捏面人等等。你还见过哪些老行当,快发评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随着现在时代的不断发展
也许很多老物件、老行当已经慢慢看不到了
但是却取代不了它们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那些最美好最怀念的记忆
永远都有这些老物件、老手艺的一席之地!
来源:网络
公众号:咱鹤峰人
联系QQ/微信:173501508 / hefeng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