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土壤修复:旧貌如何换新颜

2015-08-28 汪建沃 地下水环境网



土壤污染修复是近几年的热点。图为专家正在对待修复的污染土壤进行采样。(CFP 供图)

8月上旬,环保部发布了2015年上半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综述,明确继“大气十条”、“水十条”后,被称为“土十条”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将出台。“土十条”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到2020年,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农用地土壤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取得明显成效,土壤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对此,有专家指出,土壤修复是继大气治理、水体治理后又一大民生工程,未来我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将高达数万亿元。然而,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成为土壤修复面临的拦路虎。

1

污染面源广 经济损失大 政策将出台 ——土壤修复箭在弦上

随着土壤污染问题的逐渐显现,这一情况引起了各方关注。土壤修复工程在今年第一次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方位阐述了目前我国土壤所遇到的污染问题。据调查结果,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2.3%、1.5%和1.1%。


特别是耕地土壤污染较为严重。据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全国仅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面积就为5000万亩。全国耕地土壤面积10%以上受重金属污染,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不断出现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更已开始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阻力。


图为常州一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现场。(刘明 摄)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指出,我国目前耕地土壤质量正逐步下降,工矿业废弃地的土壤问题也逐渐凸显,土壤恶化速度加快,土壤修复迫在眉睫。在“大气十条”和“水十条”相继出台后,“土十条”的出台将为土壤修复行业带来多重利好。未来我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将高达数万亿元,其中利润空间比较大的城市污染场地修复和耕地修复将成为投资者的首选。


提到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农业部华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永涛认为,首先是工矿业生产经营活动。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是造成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面源污染对土壤污染更大。这包括污水灌溉和化肥、农药、农膜等不合理使用,以及养殖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等。尤其是养殖污水对土壤的破坏性很强,污水中的COD含量可能高达每升上万毫克,超出一般工业废水的几十倍。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道友指出,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国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此外,尽管近年我国淘汰禁用了剧毒高残农药品种,新品种农药不断推出上市,但目前我国农药用量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这些因素,都加剧了耕地土壤污染。“农田土壤污染与工业‘三废’排放,以及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投入有直接关系。为此,一方面要减少工业‘三废’排放和农用化学品投入,科学普及农药、化肥使用常识;另一方面,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加快农田土壤修复。”黄道友如是说。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与土壤修复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阳生表示,目前城市工业场地修复因为标准日趋规范、技术较为成熟,在土地再开发价值的驱动下,修复市场已经形成。相比之下,农田土壤修复更值得关注。


中国石化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曾表示,石油化工行业是麻烦的制造者,也应该成为麻烦的解决者。对于土壤修复,化工行业有独特的办法和优势,所以企业在这方面应该能发挥作用,也应该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农田土壤的治理与修复之中。

2

资金有困难 法规不配套 技术存制约 ——市场面临三座大山

黄道友指出,虽然巨大的土壤修复市场令人羡慕,但这个经验欠缺的新市场还面临“屋里的人想出去,屋外的人想进来”的窘境。


首先,资金问题是第一大瓶颈。据了解,目前土壤修复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通过市场融资的项目比较少,资金成为行业发展的阻碍。


事实上,自2010年起,中央财政就已设立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但此前是按照因素法分配到省,项目分散、资金额度小、效益不明显。例如,2013年全国各地共启动土壤修复试点项目42个,但其中涉及资金总量亿元以上的仅2个,大多项目为中小型规模。同时,已披露的16个项目总计涉及资金量约为6亿元,且示范项目资金来源几乎全为政府专项补贴,足显融资渠道的单一。而且,由于各地财力情况不尽相同,在有些地区,土壤修复资金迟迟不能到位,以至于修复企业对政府工程望而生畏。


黄道友表示,以目前国内正推进的土壤修复项目经验看,土壤修复和治理的资金需求极大。多数土壤修复企业在业务推进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一是融资难,二是融资成本高,三是因投资见效较慢,很多民间资本对于土壤修复市场的兴趣还不大。而同样的修复工程在国外,有相当一部分是靠民间资本在大力推进。对此黄道友建议,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土壤修复这一新兴市场,国家应积极细化社会资本投资土壤修复行业的各项鼓励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支持和贷款优惠等内容。


其次,法律法规问题不可忽视。黄道友说:“土壤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也是土壤修复的必经之路。废水和废渣的处理、农业投入品的乱用滥用等问题,都将影响土壤修复的效果。因此法律法规对污染的截留作用,将对土壤修复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大有裨益。‘土十条’的出台,有望为土壤修复业保驾护航。”


湖南大乘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伯适表示:“我们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通过几年的技术攻关,研发出一种植物源土壤消毒剂,经广西蕉农试用效果显著。但由于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这种产品应该办什么证才能进入市场,归哪个部门管理,企业都不得而知,好产品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据湖南省化肥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授权站主任聂思桥透露,新的土壤调理剂行业标准可能将于今年末或明年初出台。他表示,相关产品修复效果评估、调理剂相关含量等内容都将会有一系列标准出台。截至2015年4月,土壤调理剂登记产品数量共有75个,其中境内69个,境外6个。我国土壤调理剂产业发展迅速,矿物源、有机源和化学源三种土壤调理剂,在2013年产能只有101万吨,而目前已达274万吨。聂思桥建议,国家应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土壤修复剂、土壤消毒剂应该办什么证,由谁主管和审批。


再次,技术问题是制约土壤修复业发展的难点。由于我国各地的土壤性质、气候条件、污染程度都不尽相同,土壤污染的检测和治理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土壤修复亟须突破技术瓶颈。中国土壤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表示,相对于已有商业化操作的工业场地污染修复,农村耕地污染修复尚以调查和开发技术为主,未进入规模化修复阶段,迫切需要成熟的修复技术支撑。

3

加快技术创新 运用PPP模式 方法因地制宜 ——专家指点未来路径

对于土壤修复未来发展中应关注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不少专家表示,当前农田土壤修复尤为值得关注。刘阳生认为:“不同于工业场地采用固化稳定化的修复技术可以防范污染物在环境中暴露的风险,农田是一个生命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改变根系周围各种各样重金属污染物存在的形态。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地区土壤没有超标,但种出来的粮食是超标的情况;而有些地区土壤超过标准值几十倍,但粮食又是安全的。因此,农田土壤修复应该作为重中之重。”


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柏连阳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土壤修复技术上下了大力气,“863计划”也有相关科研项目,目前土壤修复技术正逐渐趋于成熟。但是,农田修复尽管攻关多年,业内却未形成公认的成熟技术,许多试点尚处于探索阶段,修复费用高,有效性也待考察。“虽然换土、换耕等方法简单,但这种看似简单却实施困难的方法并不适合作为主流技术在全国大范围推广。目前,亟待开发和推广低成本的依托综合集成和先进设备的原位修复技术、环境友好的植物修复技术、快捷的化学修复技术等。”柏连阳建议,农化企业要勇于创新,积极研发生产土壤化学修复剂,特别是要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承接科技成果转化。


业内专家还表示,PPP模式值得借鉴。黄道友表示,在运作上采用PPP模式,可以推进土壤修复,这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法。2014年9月,湘潭市岳塘区政府与永清环保公司按照PPP模式,合资组建了湘潭竹埠港生态治理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的投资和实施平台。污染较严重的金环颜料及周边30多亩土地作为土壤修复示范项目,已通过招投标确定永清环保为治理单位,今年6月已进场施工。


黄道友还指出,对于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污染,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他认为,与换土和翻耕等工程大、耗资多的物理方法相比,在受到污染的耕地中添加化学药剂,有效稳定重金属,并通过化学反应使其转变为不易被植物吸收的形态,可减少重金属积累。通过种植水稻、蓖麻、玉米等一般植物,以及种植东南景天、麻疯树、籽粒苋等超富集植物的方式,广东省清远市龙塘镇已完成共计60亩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示范工程,使土壤中镉、铜含量下降了10%以上。而生石灰调理土壤、海泡石吸附等办法,虽有一定效果、成本低,但不能常年使用,关键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他认为,更有效的办法是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相结合。

比德化工公司总经理黄良芥指出,常用的土壤修复剂主要为氧化剂和还原剂,但这些物质在土壤中的渗透速度和分散速度比较缓慢。如果采用微爆炸法土壤修复,就可大大提高化学品在土壤中分散的充分性和分散速度,使化学品能够快速充分分散到污染土壤中。这种修复方法尤其适用于有条件的原位土壤修复工程。

湖南微生物研究院院长张德元指出,微生物修复技术值得重点关注,利用土著菌、外来菌、基因工程菌等,通过对污染物的代谢作用而转化、降解污染物,可以达到治理的目的。

张德元强调,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原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或向污染环境补充经过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加速分解污染物,修复被污染土壤。其成本低于热修复及化学修复;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污染物降解比较完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污染物去除率高;可原地处理,操作简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