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地下水资源

2015-09-25 小金 地下水环境网

我们愿做知识的搬运工,为更多的小伙伴提供更全面的学习资料。

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计算其数量。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态条件恶化。

基本简介

说到资源则都应该说下其评价问题,因资源是对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程度而言的,因此对具动态的可再生特点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在社会发展到不同时期进行再评价,做到及时为国家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生产和生活需要利用而又可能利用的地下水,统称地下水资源。是保障生产、生活需要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为了合理地、长期地使用地下水资源,在开发之前,一般均应对其量和质作出评价,以便据此制定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划。

四大储量

四大储量分类是原苏联普洛特尼柯夫提出的,从50年代以来被我国广泛选用地下水储量分为动储量调理储量永久储量挖掘储量四大类。

动储量:指经过含水层某一横断面上的地下水天然流量。

调理储量:指存在于地下压力罐水位年变化带内的重力水体积。

永久储量:指贮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也叫静储量。

上述三种储量代表天然条件下存在于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量,故统称为天然储量。

挖掘储量:指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引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并在预订挖掘期内不发作水量削减及水质恶化等表象。

王大纯、张人权、史毅虹编著的《水文地质学基础》中将地下水资源分为补给资源储存资源

补给资源:指参与现代水循环、不断更新再生的水量。补给资源是地下含水系统能够不断供应的最大可能水量;补给资源愈大,供水能力愈强。含水系统的补给资源是其多年平均补给量。

储存资源: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不断累积贮存于含水体系之中的,不参与现代水循环、(实际上)不能更新再生的水量。

基本概念

地下水资源是由地下水的储存量和补给量组成的,评价时还须考虑排泄量和开采量。

储存量

当前储存在地下岩层中的水的总量(以体积计)。它是在长期的补给和排泄作用下,逐渐在地层中储积起来的。与其他流体矿藏不同,地下水的储存量经常处于流动中,但速度极为缓慢,甚至一年地下水流动不到一米远。当补给和排泄处于平衡时,储存量的数量保持不变;而当补给呈周期性变化时,储存量则相应地呈周期变化。储存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含水层的分布面积与其充水和释水的体积百分比。还与地下水的排泄类型(垂直蒸发、水平溢出)和排泄基准面(地下水蒸发的极限深度,地下水溢出面的标高或抽水井、渠的开采水位,统称排泄基准面)的高低有关。在排泄基准面以下的储存量,即使断绝了补给源也能长期保存,故称之为最小储存量。

补给量

通过多种途径(如降水入渗,地表水渗漏等),自外界进入含水层并转化为储存量的水量(以单位时间体积计)。补给量既随气象、水文条件的变化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又随排泄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只是当补给和排泄条件相对稳定时,补给量才能保持常量。

排泄量

通过溢出、蒸发等形式从含水层中排出的流量(以单位时间体积计),虽然这一部分水量已脱离含水层而不再归属于地下水的范畴,但它主要来源于地下水的补给量,故可用以反推补给量。当地下水动态稳定时,排泄量恰等于补给量,储存量不变。当地下水的动态呈周期性变化时,则每一周期的补给量应等于排泄量和储存量的增量(正或负)之和。

开采量

通过井、渠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流量。开采地下水可改变地下水的天然流向,使部分排泄量改从井、渠中排出。也可扩大地下水的消耗总量,有可能促使补给量增加。例如在下渗和蒸发的补给排泄类型中,因开发将地下水位降低到极限蒸发深度之下,可使原来蒸发损失的地下水转化为开采量,而为人们所用。又如在河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下,因开采而使原来的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促使河水更多地补给地下水。当存在着这种相互影响时,地下水资源评价必须和地下水开采设计一起进行。开采量又分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两种,前者是指流量和水位均稳定不变,或仅作周期性的波动;后者是指流量或水位持续变小或下降情况下的开采量。不引起地面沉降、地下水水质恶化或其他不良现象的稳定开采量称允许开采量。

根本来源

从长期均衡观点看,非静态地下水的储存量的根本来源是补给量。前者是在补给量大于排泄量的情况下积累起来的。当补给量持续超过排泄量时,则储存量终将达到它的极限值而使地下水溢出地表,沼泽化就是这样形成的;反之,最小储存量以上的地下水总有疏干之日。大自然中现存的地下水,在未开采前,大多是处在补给量和排泄量周期性相互消长和储存量周期性波动的自然过程中。

决定因素

开采量中稳定的部分来自补给量,不稳定的部分则来自于储存量。地下水的开采,按其性质虽也属排泄,但开采量与排泄量有一个重要区别:即排泄量因受地下水天然运动的制约,为补给量所控制,故其变化是有规律的,在天然条件下长期累积的排泄总量应等于补给总量;而开采量则不受地下水天然运动的制约,可人为地任意扩大,甚至疏干含水层,因此是地下水存在或消失的决定因素。

资源储量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文地质工作者评价地下水量时,用了H.A.普洛特尼科夫提出的四个储量:静储量(某一含水层中地下水的年最小体积)、动储量(通过含水层某一断面的流量)、调节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幅范围内的水体积)和开采储量(流量不会衰减,水质不会变坏的开采量)。由于这四个储量不能完善地反映地下水的数量,从70年代开始引用地下水资源的概念,但储量的概念也未完全放弃。因此,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搞好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环境网从构思到建立,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从无到有,团队逐步建立,资料不断完善,技术越发成熟,但我们仍处于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遗漏。我们再接再厉,我们充满希望。也希望有更多的志道合之人加入我们的团队,为地下水行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