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工程院魏复盛院士:未来地下水监测领域仪器发展潜力大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大范围雾霾污染、镉大米暴露出的土壤污染等众多环境事件,使我国环境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实施中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显示了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监测仪器产业也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压力,如何解决面对的众多问题,更好的为环保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同时让产业自身能有更好的发展?去年有幸在一次大会上听到魏老师的报告受益良多。
魏复盛院士说,
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人们对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什么异议,污染问题已是“人人喊打”,但要打哪里,向哪里发力?科学分析和研究是先决条件,因此环境监测技术非常重要,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大,最近十年,环境监测系统的所有仪器设备基本全都更新了一遍。对环境监测仪器产业来说,这是很好的发展机会。
在这十年里,国产仪器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大,本世纪初国产仪器的市场占有率很低,而在目前,虽然高端环境监测仪器仍被进口产品占据90%左右的市场,但在中低端产品中,国产仪器凭借及时的维护、较低的采购价格和维护费用,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尤其是污染源在线连续监测、烟尘烟气连续监测、SO2及NOx检测、水质常规监测方面,国产仪器已占70%-80%。
魏复盛院士作为研究环境监测技术及环境化学数十年的学者,也关注着国产仪器这些年的发展:
十年前,很多国产仪器厂商规模都比较小,也缺少责任意识,只考虑怎么把产品卖出去赚钱,但产品往往用了没多久就坏了。而这些年来国产仪器企业进步不小,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些国产仪企业,产品质量比较好,有责任心,也培养了一定的市场信任度。
国产仪器的崛起已经使进口产品价格大为下降,如电厂的烟尘烟气监测系统,以前一套需要100-200万元,现在只需要数十万元,国产仪器在某些领域优势甚至使一些进口仪器难以与之竞争。但是国内用户目前对国产仪器的信任度还比较低,有些用户仍有着更信任进口仪器的习惯性思维。因此国产仪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首先国产仪器要有一个明确的信仰是要做百年企业,当然也理解目前市场的颓势,面对生存与理想必须抉择。关于国内的初创仪器公司如何步步生莲,洗尽铅华,才能丰润底蕴,沉淀饱满,成长为百年企业,我在中已经讲的比较清楚。
面对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问题,一般群众的感觉是环境监测工作和污染处理似乎总是慢一拍,而且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合成的化合物已是数以百万计,新污染物层出不穷,那么问题来了,当前的环境监测技术是否能跟上形势?
对此,魏复盛院士介绍说,
环境监测工作所要做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检出污染物的存在,这是一项长期的矛与盾的较量。现在的情况是,原有的产品,如农药、工程塑料、日用化工品等在研究中被发现是有毒有害、或是难于降解的,于是就会研究出新物质作为替代品,新物质如果经分析证明生态风险较小,就可能应用在新的工业产品中,并散发到环境中。但不断改进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技术又不断暴露出新合成物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比如特氟龙,以前人们认为它是很稳定的,结果后来研究发现其在人类血液中被检出,难以降解,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再比如多溴联苯醚,以前曾经在防火涂料、电器涂层等方面广泛使用,但后来也被研究发现是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种污染物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它在环境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都需要分析研究,新的问题总是会不断出现,而环境监测技术与污染物的较量也会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这本身就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计划远不如变化来得快,我们唯有及早发现问题,并付诸行动才有可能防患于未然。我们在环境监测领域才刚刚起步,需要更多的人才进来,未来才有可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那么我国的污染防治将已经在大气、水、土壤等方面全线展开,环境监测仪器产业又有哪些更好的发展潜力呢?
魏复盛院士表示:
比较看好地下水监测市场,针对我国地表水资源的问题,之前的国家水重大专项已开展了五年时间的研究,而地下水尚未有类似的研究。我国的地下水资源现在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过度开采和地下水的污染。过度开采主要带来的是地面沉陷问题,地下水的污染则关系到大约3亿人的饮水安全。国家曾用两个五年计划希望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而环保部对地下水污染的分析调查也经过了长期的酝酿,未来将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地下水的污染监测和评价将是仪器行业不错的发展机会。
然而除了地下水领域,我们必须要正视并解决的就是土地污染问题。魏复盛院士指出:
大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是好事,但也不要对环境问题太过悲观。我国现在的环境不如英美等国家,但比一个世纪前要好,比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也要好,我国八十、九十年代的污染和国外工业化初期相当,现在则相当于国外的工业化中期水平。也许大家都很想看到环境的快速改善,但很多治理措施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要治理环境,控制污染排放等措施之外,还需要增强环保意识。现在南方稻田有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土壤酸性增加,重金属可溶性增加,污染加剧,种植出的粮食重金属含量增加,土地机能也受损害。其实很多年前农民们都知道,需要向田里撒播石灰,使土壤的PH值提高,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样做的科学原理,但他们的经验知道应该这样做。但是现在,已很少有人再向稻田里施用石灰。
农田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卡和首要环节。土壤的污染会产生“镉大米”这样的污染食品,而不法商人手段多多,比如将被污染的粮食掺入正常粮食,混合后的粮食检测污染物时并不会超标。因此土壤的污染厄待解决,如果等到种植出受污染的农产品后才开始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会非常被动。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目前我国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耕地占3%,约6000万亩,其中87.9%为适合农耕种植条件的一二类土地,12.1%为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土地。
魏复盛院士认为:
需对这些土地进行甄别,分析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果确认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地应禁止用于粮食和农产品种植,改为种植经济作物,或是用于生态用地、建筑用地,同时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在之前,已有一些比较好的处理农田污染的案例,如广西某村曾因铅锌冶炼工厂而造成4000多亩土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后来由国家对受污染的土地进行了处理,并向农民提供了每亩数百到一千元的补贴。
要说这几天最火的官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应该排在前几位。任局长在杭州调研G20峰会粮油供应保障工作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力保障峰会食用粮油的绝对安全和防范绝对安全。
任正晓说:“不让一粒不安全的米和一滴不安全的油进入G20峰会保障基地。”
就是这句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让他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刷屏,一夜之间几成网红。有网友对此进行了解读,认为任局长的话表明,第一,中国是有不安全米的;第二,市场上不安全米“横行”;第三,有关部门知道不安全米存在,也知道不安全米的危害;第四,有关部门是能做到不安全米不出现在市场上的。当然,还有更为不靠谱的解读,如果照录下来可能会触动敏感词,就不冒那个风险了,向贾平凹学习,此次省略XXX字。
实际上,不管是从语法上还是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任局长的这句话都没毛病,众所周知,现在中国的食品是分级的,不同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的“专属食品”:一是“特供食品”,由社会顶尖精英专享;二是“定点采购”,主要供“两会”、奥运、G20等重大活动使用;三是“出口食品”和“供港食品”,供中国大陆以外的其他地方的消费者选用;四是运动员专用食品,充分体现“举国体制”的优越性,让运动员安心训练,不至于吃几口猪肉就被查出兴奋剂;五是普通食品,是专门给最广大的中国劳动人民果腹充饥的——而问题食品和食品安全事故几乎全部都出自这一部分。
食品安全应该做到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不能将人群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然而毋庸讳言的是,起码目前来看还做不到。如果非要问个为什么,有好多高大上的理由在等着你,那么我的解读是抛开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可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的等级不一样吧。
本文来自“指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