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生活中的“夺命陷阱”—— 探秘路面频频塌陷背后的地质成因
8月7日上午,记者从河南郑州中原路塌方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了解到,经过多部门近六天日夜不停地紧张搜救,31岁的失踪女孩张帆在位于郑州工业贸易学校内的地下防空洞被找到,距离她8月1日晚失踪近6天,已过去136个小时,不过令人痛惜的是,早已不幸身亡。
8月1号晚河南省郑州市中原路与文化宫路交叉口附近的路面突然塌陷,3名路人坠落,其中2人被当场救出,1人失踪。7日上午11时10分许,郑州矿山救护大队救援人员在用钩机等在郑州工业贸易学校南门西侧的地下防空洞作业时,发现了失踪人员的踪迹后,立即进行戒严,保护第一现场,并向救援指挥部进行报告。指挥部调集公安、消防、市政、120、卫生等多部门工作人员迅速就位。经过25分钟的挖掘,在中午1点08分许,将遗体从防空洞内挖掘出来。
经警方初步确定,发掘的遗体是失踪人员张帆。13点10分左右,遗体被送往殡仪馆。
据救援队员田坤介绍, 从张帆失踪地点到遗体发掘处,距离大约有70米,她的遗体距离地面深约13米。随后,他们将继续进行挖掘,寻找张帆的遗物。
人们不禁要问,路面塌陷为什么会发生?为何城市路面塌陷事件会如此频繁的出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下“地面塌陷”成因及预防措施。
所谓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的成因和常见分类:
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前者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
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2.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育在陷伏岩溶地区,是由于隐伏岩溶洞隙上方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陷落而形成的地面塌陷。
非岩溶地面塌陷又根据塌陷区岩、土体的性质可分为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塌陷和冻土塌陷等许多类型。
地面塌陷的分布在空间上,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岩溶强烈及中等发育的覆盖型碳酸盐岩地区,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
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市区最为发育。
采空塌陷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矿山及其周围地区,其中又以煤矿采空塌陷最为突出,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则是矿山采空塌陷的严重发育区。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
黄土湿陷则主要分布于湿陷性黄土发育的地区,主要见于河北、青海、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西、黑龙江等8个黄土分布省区。 在时间上,随着近年来采矿活动的不断加强,塌陷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据《中国地质环境公报》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发生地面塌陷灾害398 起、2007年578 起、2008年451起、2009年316起。
地面塌陷的诱因
1.矿山开采形成的采空区。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作用。
3.过量抽采地下水。
4.人工蓄水。
5.人工加载。
6.人工振动。
7.地表渗水。
地面塌陷的前兆——前兆是塌陷的序幕,离塌陷时间近而短促,及时发现作出预警报对减轻灾害损失意义重大。
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
2.地面形变:
地面产生地鼓,小型跨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
3.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环形开裂、地下土层垮落声。
4.水点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
5.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6.植物变态、动物惊恐。微微可闻地下土层的跨落声。
地面塌陷的预防
1.对已经发生地面塌陷且其稳定性差尚有活动迹象的地段,就坚决避让,不能作为职工居住地、重要设备厂房、公路等。
2.建筑物应尽量避开地下有采空区的地段,原则上应使主要建筑避开塌陷地段。
3.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注意消除或减轻人为因素的影响;如设计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大量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向其汇聚注入等。
地面塌陷的应急措施
1.视险情发展将人、物及时撤离险区。在发现前兆时即应制定撤离计划。
2.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应及时填堵,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铺砂卵石,再上铺砂,表面用粘土夯实,经一段时间的下沉压密后用粘土夯实补平。
3.对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堵塞,地面的塌陷坑应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
4.对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闭不许使用,待进行危房鉴定后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加强对可能发生地面塌陷的监测地面塌陷的监测应包括对地面、建筑物、水点(井孔、泉点、矿井突水点、水库渗漏点等),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和岩、土体特征的长期观测及对塌陷前兆现象的监测。
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设置一定的点位,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测量。
地下岩、土体特征的变化可采用伸缩性钻孔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等进行监测。水点变化的观测常用测量水量、水位的仪器进行。
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可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
情况不乐观,要格外重视
据国土资源部获悉:
2015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8224起,共造成229人死亡、58人失踪、13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4.9亿元。与2014年相比,2015年地灾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有所减少,分别减少24.6%、28.3%和54.0%。
此外,2015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灾452起,避免人员伤亡20465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去年有28个省份发生地灾,小型地灾占绝大多数据介绍,2015年发生的8224起地灾中,小型地灾占绝大多数。
全年特大型地灾有18起,造成72人死亡、56人失踪、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亿元;大型地灾有26起,造成22人死亡、1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中型地灾有257起,造成43人死亡、1人失踪、2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5亿元;小型地灾有7923起,造成92人死亡、1人失踪、9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5亿元。2015年,地灾分布比较广泛,涉及28个省(区、市)。
其中,华北地区37起,死亡7人、受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约620.5万元;东北地区26起,直接经济损失约134.8万元;华东地区3653起,死亡73人、失踪1人、受伤10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5亿元;中南地区3234起,死亡66人、失踪1人、受伤73人,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西南地区1157起,死亡68人、受伤44人,直接经济损失8.9亿元;西北地区117起,死亡15人、失踪56人,受伤7人,直接经济损失约6.6亿元。
2016年预防地面塌陷要注意
今年上半年已过,地灾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局部地区可能加重。专家分析,2016年地灾总体趋势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区可能加重,所以下半年更要注意。
2016秋冬即将来临,要注意防范山区人类工程活动和西南地区降雨融雪引发的地灾。
专家建议加强日常防灾,防范因异常强降雨引发的灾害地质环境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各地、各部门要及早对2016年地灾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落实地灾防治责任制,确保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一要切实落实地灾防治责任,加强源头预防。要明确地方政府地灾防治的主体责任,落实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和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二要切实做好隐患排查工作。
地灾隐患排查是否全面、深入、经常,是能否避免重大损失的关键,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工作。
三要切实做好应急避险工作。
对存在地灾隐患的地方,要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发放“明白卡”,加大应急演练力度。要高度重视远程滑坡、泥石流等地灾。此外,还要切实做好应急值守和专家驻守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和监督检查。
本文来自“地信论坛”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