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下水及相近专业高校汇总及学科介绍(同济大学)
大家好,小编近期准备推送国内开设水文地质(地下水、环境)专业高校简介的连载文章,主要以相关专业所在院系、本硕博学科设置(数据来自最新年份招生目录)为主,所有资料均来自学校官网、招生简章及招生目录,在这只是简单介绍,详细信息可前往官网查看。若有所遗漏或错误,还请大家积极留言指出,我们会及时修正。谢谢!
下表是国内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名单,按首字母排序。
(ps:每天发布一个高校,蓝色字体表示以往发布的,带有超链接,可直接点击查看,红色字体表示今日推送的。2016.8.4日更新)
序号 | 高校名称 | 序号 | 高校名称 |
1 | 安徽理工大学 | 38 | 辽宁师范大学 |
2 | 北京大学 | 39 | 南京大学 |
3 | 北京师范大学 | 40 | 南京师范大学 |
4 | 成都理工大学 | 41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5 | 长安大学 | 42 | 青岛大学 |
6 | 长江大学 | 43 | 青海大学 |
7 | 长沙理工大学 | 44 | 清华大学 |
8 | 大连理工大学 | 45 | 三峡大学 |
9 | 东北大学 | 46 | 山东科技大学 |
10 | 东北农业大学 | 47 | 山东农业大学 |
11 | 东华理工大学 | 48 | 山东师范大学 |
12 | 防灾科技学院 | 49 | 上海交通大学 |
13 | 福州大学 | 50 | 沈阳农业大学 |
14 | 甘肃农业大学 | 51 | 首都师范大学 |
15 | 广西大学 | 52 | 四川大学 |
16 | 贵州大学 | 53 | 太原理工大学 |
17 | 贵州师范大学 | 54 | 天津大学 |
18 | 桂林理工大学 | 55 | 同济大学 |
19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56 | 武汉大学 |
20 | 合肥工业大学 | 57 | 武汉大学 |
21 | 河北地质大学 | 58 | 西安理工大学 |
22 | 河北工程大学 | 59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3 | 河北工业大学 | 60 | 西南农业大学 |
24 | 河海大学 | 61 | 香港大学 |
25 | 河南理工大学 | 62 | 新疆农业大学 |
26 | 黑龙江大学 | 63 | 扬州大学 |
27 | 湖南师范大学 | 64 | 云南农业大学 |
28 | 华北电力大学 | 65 | 浙江大学 |
29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66 | 郑州大学 |
30 | 华东理工大学 | 67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31 | 华中科技大学 | 68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32 | 吉林大学 | 69 | 中国海洋大学 |
33 | 济南大学 | 70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34 | 昆明理工大学 | 71 | 中国矿业大学 |
35 | 兰州大学 | 72 | 中国农业大学 |
36 | 兰州交通大学 | 73 | 中山大学 |
37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同济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始终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均衡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原有的医、理、文、法、测绘、机电、造船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向国际性大学转变和由土木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
1995年,实现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组部直管高校。
2007年建校百年之际,同济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2013年,学校提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愿景。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社会责任”五方面综合特质,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以学院建制成立的环境教育和科研学术机构,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上下水道系及1981年成立的环境工程系。1988年成立环境工程学院,1998年正式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年,为加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同济大学共同建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使同济大学环境学科跨入了全面国际化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新阶段。
学院现设有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三个系,共有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均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其中环境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等平台。
全院目前在职教师171人,其中千人计划2人,短期千人计划1人,青年千人计划3人,长江学者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上海市领军人才4人,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6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50人,博士生导师66人。柔性引进段宁、侯立安、陶文铨院士。同时与很多境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并聘请了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托普弗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环境领域著名专家作为兼职教授。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环境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研究生卓越计划。每年共招收本科生约150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约250人,留学生约30人。近6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环境保护和水处理领域的高级专业及管理人才。同时通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国际合作,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建立国际化教育模式,为区域和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技术、企业和政府管理领域的高级人才。
学院的科研领域主要包括污染控制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水资源综合管理与利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国家及地方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近五年来学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项,鉴定成果4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近200项,发表论文1978篇,其中被SCI收录599篇,SCI论文数量进入国内高校环境学科前列,在ESI数据库中本学科进入被引次数全球前1%机构行列。
同济大学 | ||
学位 | 专业 | 方向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
学士 | 05001工科试验班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 |
05014环境工程 | \ | |
05034环境科学 | \ | |
05091环境工程(创新实验区) | \ | |
05092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 | \ | |
05024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 |
硕士 | 083001环境科学 | 01环境化学与过程污染控制 |
02现代环境分析理论与技术 | ||
03环境生物学与环境修复 | ||
04环境友好功能材料 | ||
05生态毒理与环境健康 | ||
06环境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 ||
083002环境工程 | 01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与雨水综合管理 | |
02区域与流域水环境治理 | ||
03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 ||
0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利用 | ||
05大气污染控制 | ||
06能源与新材料 | ||
07污染场地修复 | ||
085229环境工程 (专业型) | 01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含建筑给排水方向)等 | |
02环境化学与过程污染控制等 | ||
03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含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大气污染控制、污染场地修复等) | ||
博士 | (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 | 01.环境化学与生物 |
02.环境过程与修复 | ||
03.环境监测与管理 | ||
04.生态毒理与健康 | ||
05.环境功能材料 | ||
06.区域、流域及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 | ||
07.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 ||
08.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 ||
09.空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 ||
10.环境能源与新材料 | ||
11.污染场地修复理论与技术 |
注:本文发布所有内容均来自学校官网简介、招生简章及招生目录。如若出现信息偏差,可能是学校官网信息更新缓慢所致,了解情况的校友、网友可及时指出,我们会在文后留言模块加做补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