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路延捷:找水的故事(五)

2017-01-16 路延捷 地下水环境网

作者简介:

路延捷,男,1937年4月生,济南人。中共党员。编审。山东教育社副主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编委,全国中日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地名学会会员。著有专著《小清河》,个人文集《艾黎笔谈》等作品,曾主编、撰写了有关基础教育方面的其他书籍15种30多册及地理、水利、教育方面的论文90多篇。至今已公开发表文字达700多万字。《找水的故事》是路老发布在博客的纪实故事,涉及许多“地下水”的有趣故事,经路老授权,本公众号连载发布,请君共赏。


各位有好的题材或有合作意向,与小编联系,微信号:shuihuanwang。



八、假期的初步反思

我为上佛村设计的水库,因不符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及设计程序的要求,被搁置在一边,成了一堆无用的废纸。说实在的,牺牲了几乎整整一个夏天,四处查找资料,向专家请教,跑图书馆,晚上开夜车,辛辛苦苦画图、计算,结果是白忙活一场。心里怪不是滋味的,情绪老是振作不起来。但转念又一想,也不算白忙活,学了一招,今后再遇到这类的事情知道该怎么办了。正所谓。“不经一事 不长一智”,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要把有关的程序搞搞清楚,不能凭个人一厢情愿去蛮干。这难道不是收获吗?这个经验对我今后一辈子都有好处。一个夏天的劳动,换了个终生受益的经验,难道不是个大大的收获吗?有什么可懊丧的呢!俗话说:凡事得三思而行。做一件事情之前,本应仔细的想一想,该怎么办,如果不明白,就向明白人打听一下。用眼下流行的说法,就是要先向有关方面咨询一下。“欲知山中路,须问打柴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设计水库的事;如果打听一下蓝教授或者省水利勘查设计院的专家,就不会走这样一段弯路了。他们知道自己在设计水库,还以为自己在搞毕业论文呢。回想起来,蓝教授看了自己的水库设计后说这是一次很好的“练摊”, 水利设计院的专家说,设计水库是他们的事。当时只想快点把水库方案设计出来,对他们的话没有听进去。实际上他们己点明这件事了,只是我没领会他们说话里面的意思罢了。

    想到这里,心情变得开朗多了。把上佛村让人捎回来的有关上佛村水库的设计资料、图纸等,又细细地看了一遍,然后把它们包裹捆扎好,小心翼翼地放进放衣物的木箱子里,留作纪念。这毕竟是我科学生涯中的处女作吧!

在等待分配工作的一个多月的假期中,我仔细阅读了蓝教授送给我的他本人的著作:《山区找水》一书。在一般人眼里这是一本很枯燥乏味的书;也就是说这本书太“专业”了。但对一心要从山里找到水的我来说,真是却如获至宝。我除了帮父亲在蔬菜大棚里干些零碎活外,剩余时间大都用在阅读蓝教授的这本专著上了。蓝大洋教授不愧是位在国内外水文地质学领域享有盛誉的权威,在这本大16开本厚厚的大部头的书中,系统讲述了地层的岩石构造,自然界中水的循环,雨水、雪化成的水、河水、湖水,渗入地下变成为地下水后的运动规律,各式各样的地下水在地下的运动,特别是山区地下水形成的条件及分布规律,山区地下水受到那些条件的控制和影响,尤其仔细的讲述了在那些地方、怎样才能找到水。他列举了大量国内、国外在山区寻找地下水的实例,仔细分析了找到水的每个地方的地理地质条件,地下水的来源、水质分析等等。既深刻的有理论阐发,还有生动的实例说明,真是一本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科技著作的典范。书写得这样生动有趣,语言文字这样流畅,叙事这样条理清晰,说理又是这样的明白透彻,使我大为惊叹。不论从理论的严谨、体系的完整,还是从取材的典型来说,这是一本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要是从语言的流畅、叙事的生动、讲解的通俗易懂来讲,又是一本难得的科普作品,使人读起来兴致盎然,爱不释手。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蓝教授平日的讲课。他主要的精力是带博士研究生,但他主动向学校要求给本科班上课,并亲自带领学生到野外做实地考察。学校领导考虑到教授岁数大了,带研究生和科研任务很重,只让他上两个班的自然地理课,一周八节课。我们班的自然地理课由蓝教授给上,真是幸运。教授虽然是学术权威,上课却是从不马虎敷衍,总是认真备课。所有上课用的挂图、投影片及各种音像资料,课前都是自己精心准备。看起来蓝教授讲课非常轻松,有时十分幽默。我清楚地记得,有次他讲到:一年夏天,他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时,跟史密斯教授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进行野外地质考查,虽然是夏天,但接近山顶依然是白雪皑皑,举目四望,一片银白。只有在突兀陡立的岩石的侧面雪无法积存的地方,才能看到岩石的本色。他正在全神贯注的观察一个巨大的断裂面上的拱形皱褶时,一没留意脚下一滑,刚说句“不好!”便飞一般向下滑去,。只听呼的一声,掉进一个大雪窟里。幸好因山崖下的积雪很厚,像一个厚厚的缓冲垫,人毫发没受到损伤。当被救上来时,己是全身白雪,成了个雪人了,地质锤、罗盘、速写的画夹等都掉在雪窟里了。他当时两手摊开,两肩一耸,做出个很无奈的样子。这副幽默滑稽的样子,课堂上爆发出一阵笑声。他那瘦小布满皱纹的脸上,却是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好像不知道大家为什么笑。这样一来,课堂上笑得更历害了。他像是木然地等大家笑完,才接着把课讲下去。类似的场面时常在我的眼前浮现。这些印象常常很自然的和《山区找水》一书的叙述交织在一起。总之,蓝教授的这本书给了我信心,增强了我对在上佛村一定会找到水的信念。我知道,这里最重要的事是要有足够的时间、耐心、细心和毅力。


九、学校生活回忆之一:一个古希腊哲人的故事

午饭后,父亲总要小睡一会,这己成习惯。每在这时,我便到蔬菜大棚里照看着,这时并没什么活要干,只是大棚里有个人照看就行了。我便随便拿本书翻看。这时我会常常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大学生活的许多动人场景。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幸福的时光。师范大学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有用的知识,更教我如何做人。大学里的一草一木,一馆一亭,特别是那绿草茵茵的犹如地毯的平坦草坪,那笔直的林荫大道边直指天空的白杨和树皮上像画了无数个眼睛的白桦树,都使我无比的怀念,并勾起了我对往日生活的许多回忆。我清楚地记得,在一个夏日的黄昏,刚吃罢晚饭,在校园的林荫上遇见了蓝大洋教授,雪白的衬衫穿在他瘦小的身上显得有些肥大,教授是那种一心做学问不大注重修饰边幅的人。我有幸常和教授在黄昏后的林荫道上漫步。他的夫人己仙逝多年,孩子们或在国外或在北京工作,他独自一人住在校院内的专家楼上,在专家小食堂用饭。饭后他常和他的一些得意门生在林荫道上漫步或坐在草坪上谈心。谈话内容十分广泛,或谈水文地质科学的新进展,或谈科学家们的生活故事,或聊些家常话。他十分欣赏德国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数学散步’,认为那是有趣又有用的教学方法。事情是这样的:希尔伯特在念大学时,就常和他年轻的数学教师一道在幽静、美丽的校园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谈论世界数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和各自的研究计划。时间就这样在轻松愉快、无拘束地谈话中悄悄地过去了。这种愉快地谈话给予希尔伯极大的帮助,使他很快了解到世界数学发展的最前沿的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老师的研究方法。当他成为世界伟大数学家和大学数学教授之后,他经常用这种方法教他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学生,结果是一批世界一流的大数学家,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数学散步”中产生出来。蓝教授很喜欢这种“谈话”,我是经常被约的谈话者之一。有一次,他讲了古希腊一个叫亚里士多德的哲人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他说的故事大致是这样:

公元前384年,离今天己两千多年了,亚里土多德出生在希腊半岛北部滨临爱琴海(地中海的一部分)斯塔基拉城,也就是今天的斯塔夫罗斯。他的父亲是强大的马其顿国王的宫庭御医,御医是专给国王及国王亲属治病的医生。担当这个差使必须有精深的医道和渊博的学问。这位宫廷御医,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是个高明的医生,更是一个热心于科学研究的出色的生理学家。他很关心对儿子的教育,从小就对亚里士多德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他常常带儿子到鲜花盛开的美丽山谷去郊游,那里蓝天白云,山峦起伏,清流潺潺,鸟语花香。父亲和儿子一面尽情玩耍,一面告诉儿子花草的名称、习性和用处。回家采集、扑捉很多的花草和昆虫回来,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将这些花草昆虫分门别类的制成精美的标本。余暇时父亲便指导小亚里士多德辨认、了解这些标本。做御医的父亲有时把儿子带到他的工作室去,让小亚里士多德认识他采集的药草或让儿子在一旁观看他加工药材和给病人看病。所以,亚里土多德从小就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精细观察和动手制作标本、精确使用医疗器械、加工制造药材的初步能力。十多岁时,亚里士多德成长成为一个风度翩翩、倜傥风流的英俊少年,经常随父亲出入马其顿宫庭,由于活泼可爱、举止得体,深得国王和大臣们的喜爱。

不幸的是,在一次发生在马其顿王宫长达十年的宫庭政变中,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染病死去,不久母亲也去逝了。靠了姐姐和姐夫的扶养长大成人。在亚里士多德17岁的时候,读了不少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一些用对话体写成的书(柏拉图一生共写了17部对话体的著作,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理想国》了),深深的为柏拉图的渊博学识和高尚情操所打动。听说柏拉图在雅典办了一所学园。这是当时世界上建立最早也是最好的大学了,史称“雅典学园”。征得姐姐的同意,在姐姐、姐夫的帮助下,亚里士多德离家出走,不远千里,来到雅典,投奔柏拉图拜师求学。一学就是20年!在雅典学园,亚里土多德先是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跟柏拉图学习了数学的四门课程:算术、几何(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天文学和声学。当时天文学和声学被认为是应用数学。他还学习了哲学、历史学、论辩术、地理学、物理学、医学、生物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戏剧学、诗学、自然历史等学科。一句话,当时所知道的所有知识他都学到了。由于亚里土多德聪明绝顶,加上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对前人说的、书上写的话从不肯盲从。不论遇到什么问题,总要想一想: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另一个样?正因为他聪明好学又不肯盲从,所以经常和他尊敬崇拜的老师柏拉图为了一些问题,激烈的进行辩论,甚至争吵。直到把问题真正搞清楚了才肯罢休。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流传至今:“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柏拉图对亚里土多德的这种独立思考、不盲从老师、不迷信权威的学习态度,不但不反感,没有加以批评和压制,相反给予肯定和鼓励。柏拉图说,如果学生超过了老师,说明老师教学的成功。要是学生总是不能超过老师或还不如老师,那么社会怎么能发展,国家、民族怎么会有希望呢?正因如此,亚里土多德对老师越加敬重,并很快成从雅典学园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学园中一个闪耀的明星,成了柏拉图最得意的学生。公元前347年,亚里士多德37岁时,柏拉图在参加一个学生的婚礼时,坐在藤椅上盍然去世,终年80岁。对老师的去逝亚里士多德十分悲痛,他写诗悼念道:

“巍巍盛德,莫之能名;风光霁月,涵育贞明。有诵其文,有瞻其行;乐此盛世,善以缮生。”

从这短短的的悼词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柏拉图是何等的的崇拜!赞扬可以说到了极致!

柏拉图在遗嘱中把学园交给他的侄子管理,于是,亚里士多德便离开雅典,开始了长达12年的漫游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生涯。他先横渡爱琴海,到达小亚细亚半岛,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在那里攀高山,涉激流,穿密林,越峡谷,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进行细心的考察,研究它们的性状、分类,空间分布,生活环境,繁殖方式,对观测的结果精心记录,并尽量把采集到的样品制成标本。对所到地区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江河分布,源头,水量、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情况都进行深入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求学治学之路,深深感染了我。我暗下决心:我要成为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人。

我的分配趋向越来越明朗,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留校。留在地理系作蓝大洋教授的助手;二是保送作研究生。跟蓝教授硕士博士连读。跟蓝教授这样的学术大师学习,是任何一个想在学术上想有建树的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当然也是我所盼望的。


预知后事如何,请待下回分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