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由校友黄大年想起……
无意中发现中央一套在播电视剧《黄大年》,已是第六集还有十来分钟,画面中出现了不少熟悉的场景,长春文化广场、地质宫、地质宫后门。屏幕上显示,国家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此情此景勾起我无限联想。
黄大年校友是恢复高考七七级物探系学生,八二年初毕业,我们是八二年入学,水工系,同是三宿舍出来的学生,同是每天快走十几分钟才能到达金碧辉煌的地质宫,同是在地质宫二楼能容纳几百人的大阅览室上晚自习,然后一脚深一脚浅抄近路经足球场回三宿舍,同样是早晨起来在三舍对面小树林里锻炼身体,春天还能欣赏桃树林那一片桃花,同样在地质宫电法实验室做过实验……
三十年过去,差别越来越大,三宿舍还出了两位院士,真是岁月蹉跎感慨万千。当年的报国之志,振兴中华之情,都随风飘散,有的化作祥云飘扬在祖国的上空,有的早已化为风尘变为泥土。你不能不感叹,岁月的历练最终把同样的一群人分为两端。一部分成了国家栋梁,一部分步入老年序列颐养天年。相信当年从地质宫走出去的年轻人,都怀着为国家效力的远大抱负,走向四面八方。多少年过去了,“振兴中华,从我做起”那催人奋进,叫人不敢懈怠的口号,依稀不时响彻耳畔,时常提醒我们,我为国家做了什么?
学长黄大年,让我重新思考这一老师从没教过的问题……
这是八十年代地质宫外景,镜头近处是操场。那时的广场西半个是操场,东半个是苗圃。地质宫门前大阅台雄伟壮观,从马路上拾阶而上,仰望绿色琉璃瓦大屋顶,你会感觉云在飞,地质宫在走。你会惊叹当年皇宫设计师的独具匠心。【有种说法是梁思成的杰作】,地质宫内雕梁画栋,中厅巨大的银饰吊灯配上郭沫若书写的红色牌匾“地质宫”真是金碧生辉。光亮入镜的花岗岩地板,墙上镶嵌的动物浮雕,宽敞能过解放卡车的走廊,你很难想像这是建国初期提倡勤俭建国的五十年代的建筑。尤其是二楼的大阅览室,每当华灯初上 ,你站在门口看天花板上的日光灯依次亮起,那是光在追,在跑。四个人坐一个大阅览桌,几百人在一起自习,那营造的不是一般的气氛。能在如此壮观大气的“皇宫”中读书也是我们的福分。肯定也影响了包括黄大年在内的我们这些学生的性格甚至一生。
照片上黄大年身旁的“长春地质学院”标牌是邓小平“设计师”的手笔,那时也是我们的荣耀,因为邓公书写校名的大学并不多。
母校带给我们很多荣耀,我又给母校了什么?这也是成家立业后尤其是下海后经常困扰自己的问题。
九三年,朱镕基时代企业经营困难三角债困扰全国。那时中央提倡全民下海经商,各地市长纷纷带头星期天市场摆地摊,引起全国第一次真正下海潮。我是那一批下海经商办实体,从此逐渐脱离单位成为自由人。
母校培养的能力还在,教授的知识已无用武之地,但从内心觉得自己还是知识分子,不愿荒废,自己还订了两份专业杂志。
有师兄当了院士,有以前的同事当了院士。心里酸酸的。加上生意有起有落,就想起了年轻时政治课讲的:只有把自己融入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才有意义。这句话的含义好像这时候才理解透彻。自己单干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国效力,自己也觉得很无聊也没意义。当然做到任正非,马云那是另回事。
有时候宽慰自己,能养好家培养好孩子也算对得起国家,但从内心还是不安分,心中充满无限遗憾。
照片上的同学落差很大,大部分的还在体制内多少都有成就,也有跟我一样体制外的自由人,干什么都有低潮,有心里阳光的,也有爱发泄不满的,一切都有心态决定。可以肯定一个国家栋梁也没有,但有一些平时不在群里露脸踏实做事的专家。天天在群里的一定没事忙。
很有意思,我们班没一个出国定居,要么是爱国,要么是无能耐。应该是后着偏多。
一二年校庆,没有成为杰出校友所以没好意思参加。
这倒说明一点,我还有荣辱感还没麻木。
下海也二十多年,疯狂的时候想,再挣钱就买飞机,也想过给母校弄点钱资助贫困学生;低谷时也有一身债务,囊中羞涩。最终的体会还是:钱💰不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有知识的人应该有精神追求。
感谢老单位新领导给了个机会,有幸带领年轻人一起申请到了科研项目,我们触摸到了科技前沿,处于行业领先。
但我们的付出基本没有经济回报,准备近一年所有的收获就是知识的增长和贴进去的人,财,物,尽管数量不多。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今天,自己都觉得可笑!我们没一个是党员,却在无私奉献,最可笑的是别人还以为我们有什么图谋。
我自己都解释不了自己的行为,别人误会再所难免。我为了啥???
看了校友黄大年的事迹,我明白了,家国情怀不敢说,爱迪生的话也许能说明一切:有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
成就感,事业心超越了金钱的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在于此,科技进步的原始动力在于此。很多事跟名利无关。
当不了国家栋梁,成不了杰出校友,在技术上能给国家做点事也算给自己聊以安慰吧。
见到导师,见到老师,自己能说我完成了一个国家课题,也是很自豪的一件事。尽管自己还可能贴钱。
不管怎么说,雄伟的地质宫出来的人还是应该大气些。
推荐阅读
【政策】国务院今日发布 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排污许可)实施方案 (附全文)
【前沿】未来十年水工环学科发展战略之重点发展方向和优先发展领域
【解读】优化评价内容 严控新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解读
-END-
来源:网络
编辑:滕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