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地质为何备受关注?地勘单位应从哪里入手?

2017-11-23 程光华 地下水环境网

城市地质调查是一项于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目标任务是查明城市的地质、资源和环境基本状况,评价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有关城市地质调查有关内容与方法。



城市与城市地质环境




一、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可以概括为四大类:


(一)

大气污染源:工业污染


主要指工矿企业在生产中排放的大量污染物。由火力发电、钢铁、化工和硅酸盐等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煤烟、粉尘及有害化合物等形成的污染源。



(二)

城市水资源环境问题:地表水环境恶化问题


  1. 城市水灾问题

  2. 水资源短缺问题

  3. 水环境污染、水质恶化问题


目前,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严重,重点河段中Ⅰ、Ⅱ类的河段仅占28%,Ⅲ类河段占28%,Ⅳ、Ⅴ类河段占50%。



(三)

城市土壤环境问题:城市土壤环境包括城市土壤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等


  1. 城市土壤物理退化

  2. 城市土壤化学退化

    (1)富营养化

    (2)重金属污染

    (3)有机污染物


(四)

城市岩土工程地质环境问题


  1.  岩土地基变形问题

    岩土地基施工中发生的变形问题

    岩土地基施工后的变形问题

    地下施工疏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变形

     

  2. 岩土滨岸侵蚀变异问题

  3. 岩土边坡失稳问题

  4. 岩土洞室失稳与变形问题

  5. 岩土环境污染问题

  6. 水土流失问题


二、城市地质灾害


  • 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地震、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斜坡地质灾害等类型。

  • 由于城市人口、建筑、设施和财富相对集中,一旦受灾,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会大大高于非城市地区。

  • 危害性、潜在性、突发性、隐蔽性、社会性。

  • 引发次生灾害,叠加二次,三次灾害。




  • 斜坡(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由自然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作用引发的城市重大地质灾害,且工程地质作用造成的斜坡破坏较自然地质作用频率大。主要发生在山区城市,主要形式为滑坡。



三、城市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


  1. 土地利用率低

  2. 对土壤污染的发生、土壤肥力退化过程机制的认识仍然不清。

  3. 对土地资源质量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薄弱。


(二)城市水资源问题


  • 最根本的就是缺水。包括资源型缺水、污染型缺水、浪费型缺水和发展型缺水。

  • 全国665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110座城市缺水情况严重。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90%城市的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有机或无机污染物的污染,并已经呈现有点向面的扩散趋势。


(三)地下空间开发问题


  • 地质构造、岩土层的自然堆积状况、工程地质特点(承载力等)、地质灾害性状况、矿藏和文物情况,地下水状况(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以及动态等)直接影响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方式、形态结构、施工技术和建造费用。


城市规划、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不论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还是分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等专项规划都需要了解基础地质特征,了解水资源状况、地壳稳定性、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状况等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合理地适应和利用城市地质资源和城市地表与地下地质环境条件,适应地质规律,规避地质风险,降低建设成本,使城市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 政府管理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 构建城市安全体系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 社会公众对地质信息的需求

  • 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中国城市地质试点调查介绍



一、试点城市选择


选择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中代表山前冲积平原(北京)滨海平原(天津)、河口三角洲平原(上海)、河口平原(杭州)、内陆河谷盆地(南京)、河控三角洲平原(广州)等六个不同景观类型城市进行调查试点。



二、工作现状


1.总体目标


  • 查明——基础地质、资源和环境状况

  • 评价——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承载力

  • 集成——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 建立——技术方法体系

  • 制定——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我国目前已完成了306个城市地质环境摸底调查、6个城市三维地质调查试点,自2009年开始通过局省市合作推进了28个城市的三维城市地质调查,2010年开始了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


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将着重围绕城镇规划建设区基础性综合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示范、支撑服务地下空间规划利用编图示范、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重大科技项目申报、科学普及与公众信息服务等5个方面开展。其中,城镇规划建设区基础性综合地质调查,以中央财政支持为主,填补调查空白,全面完成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1∶5万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初步构建城市地下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按全市域(1:25万-1:10万)、重点规划区(1:5万-1:2.5万)、重大工程建设区(1:1万)3个层次和3种精度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高精度三维立体地质探测,建立三维地质结构、工程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在三维空间下准确定位地层、活动断裂、工程建设桩基持力层与软弱层、地下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地下展布和空间变化特征,系统查明与评价了城市地质背景、资源与地质环境状况、承载力与容量,建立了城市地下三维地质结构、三维工程地质结构和三维水文地质结构。




 2、获得了城市系统的生态地球化学数据,评价了城市地质环境容量,为土地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3、查明与评价了垃圾填埋场、液化砂土、软土、活动断裂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4、查明与评价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主要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和危害性,为城市减灾防灾提供了重要资料 



5、评价城市地下水、地下空间、土地、应急水源地等地质资源保障能力



6、评价了城市地壳稳定性、地下空间适宜性、工程建设适宜性、土地利用适宜性和地质环境容量



7、建立了覆盖全市域的多元、海量、异构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一体化组织管理、可视化表达和实时动态更新,更方便地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地质研究和社会公众。


三、应用


1.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直接应用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编制、地面沉降防治、地下水资源管理、土壤污染防治、垃圾填埋场选址等

  • 在天津滨海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以及上海临港新城,北京通州、亦庄等新城规划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 北京奥运场馆三维地质结构和断裂调查,为奥运场馆选址提出了科学依据

  • 上海世博园区精细三维地质结构调查和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世博会的成功注册奠定了基础,在世博会址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后期世博轴建设中得到应用

  • 广州亚运场馆拟建场地调查成果为亚运村土地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全面的地质技术支撑,在亚运村修建过程中得到实际应用

  • 南京火车南站三维地质调查,提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设计方案调整建议,被铁道部采纳,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3.为城市防灾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 上海、天津建立了地面沉降监测与预警机制

  • 广州市政府颁布了《做好地面塌陷易发区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方案》

  • 广州南沙新区断裂构造与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 杭州市西湖及周边地区岩溶稳定性评价和具体防治措施建议




4.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 北京市提出了活动断裂灾害预防对策、地面沉降防治对策、地裂缝灾害预防对策和砂土液化防治对策;水资环境保护对策、土壤环境保护对策、城市垃圾污染防治对策

  • 上海市提出了地面沉降对城市安全影响的宏观对策措施;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地质环境问题防治对策与建议

  • 天津市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对策、南水北调实施后地下水开采调整方案;土地利用规划建议、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和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 杭州市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和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开发建议。


四、成果展示


1.建立了集城市三维地质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成果表达与应用为一体的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为全国全面开展城市地质调查提供了示范和技术支撑,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建立了山前冲积平原、滨海平原、河谷盆地、河口三角洲平原等复杂沉积环境三维地质结构探测方法技术体系



3.建立了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


综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不良地质作用等因素,分0-30、30-60、60-100米3个层次,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资源量评估和功能分区。



4.基于地质条件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将地貌、表层水体、土壤及大气降尘调查结果与深部地质结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质灾害等有机结合,科学选取评价因子,创建了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


  • 南京市建立了用地评定基础资料库,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关键依据

  • 杭州市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5.首创了地质环境容量评价体系


  • 地下水地质环境容量

  • 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容量

  • 地面建筑容量

  • 地下空间开发容量


城市地质调查有关要求和方法

一、技术


1.城市地质数据一体化管理和表达关键技术


  • 异构多专业一体化数据中心式管理技术

  • 基于空间实体的数据更新技术


实现了地质数据的跨专业综合利用、集成共享和动态更新


2.三维复杂地质体模型构建关键技术


  • 基于钻孔、剖面的三维地质模型适时自动构建技术

  • 基于交叉剖面单元格的“分区-拼接”三维地质模型交互式构建技术

  • 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技术

  • 地质结构模型与地质属性体模型融合建模技术


攻克了大区域精细地质模型快速构建难题


3.三维地质空间分析和动态仿真模拟技术


  • 大规模复杂地质模型的多视点实时动态剖切

  • 地质隧道雕刻

  • 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耦合关系动态仿真模拟等技术


更加直观反映地下地质结构和模拟地质作用过程


研制了一套涵盖地质调查、资源和环境评价、信息管理及可视化表达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体系,为我国全面开展城市地质调查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规范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指南

  •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指南》

  • 《城市地质调查遥感工作指南》

  • 《城市地质调查钻探工作细则》

  •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指南》

  • 《城市地质调查物探方法技术指南》


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规范

  • 《多层次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规范》

  • 《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

  • 《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指南》



三、调查方式


  • 变应急服务为超前服务

  • 多领域、多种技术手段的全面、综合、系统调查

  • 地表二维调查为主,转变为进行三维立体地质调查

  • 由定性到定量

  • 由纸介质到信息化

  • 由调查评价到预测预警


四、城市地质调查相关工作指南及工作细则


  1. 城市地质调查遥感工作指南


    城市地质调查遥感工作指南说明了城市地质调查中遥感工作的目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程序,对资料收集和整理、遥感影像图的制作、野外踏勘、室内解译的内容和方法、野外验证、图件编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并给出了常见遥感卫星的参数和传感器光谱特征、航空照片扫描精度参考表、地貌解译方法与影像特征、岩性解译方法与影像特征、构造地质解译方法与影像特征、地下水解译方法与影像特征、地质灾害解译方法与影像特征等资料性附录。


  2.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指南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指南明确了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和评价的目标任务、工作内容、方法技术、分析指标、质量管理、资料综合整理与研究评价、成果表达及要求等内容,并给出了设计书编写内容及要求、土壤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报告编写提纲等规范性附录,矿山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土壤、水系样品测试指标,工矿企业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土壤、水系样品测试指标,风险评价等资料性附录。


  3. 城市地质调查钻探工作细则


    城市地质调查钻探工作细则适用于在城市地区开展地质调查的各类钻探工作。细则规定了城市地质调查中钻探工作的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方法技术、编录、样品采集、综合整理等内容。并给出岩石的分类、钻孔质量验收报告、表格等资料性附录。


  4. 城市地质调查物探工作指南


    城市地质调查物探工作指南明确了城市地质调查中的物探勘查的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方法技术、资料采集和处理、资料解释和成果表达形式等内容。


    城市地质调查中的物探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调查隐伏基岩面埋藏深度和起伏形态,出露或浅覆盖基岩风化壳分层、分带,识别与圈定基岩面上的地质体,松散沉积层分层,提供地下岩土工程物性参数,调查地下水、地热资源空间分布信息,识别与圈定含水层、隔水层,调查隐伏断裂与活动断层,调查古河道、古湖泊、海水入侵、古池塘、采空区、岩溶发育带的分布与埋深等。


五、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内容


1.三维基础地质结构调查


城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主要指城市基岩区和覆盖区表层与地下三维地质调查。包括基岩面地质调查、覆盖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三维工程地质结构和三维水文地质结构调查、活动构造调查和特殊土体调查等方面的内容。


基本查明城市地下基岩地质构造、基岩面变化和第四纪松散层地质结构特征,建立了城市松散层三维地质、工程与水文地质结构,为城市开展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适应性评价、城市承载力与环境容量评价等奠定了基础。


在三维地质结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三维工程地质结构调查岩土体立体结构的研究。


  1. 主要调查100m以浅,重点是50m以浅土体成因类型、沉积结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沉积环境。

  2. 建立50m以浅中心城区、新城规划区和重点建设区的的三维工程地质结构,进行工程地质结构分区,划分城市标准工程地质层和工程地质亚层,调整和完善已有城市工程地质层划分方案。

  3. 对城市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查明软土、液化土层等不良土体的分布、埋藏条件、沉积特征及工程性质。调查浅层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区和腐蚀性分区评价。

  4. 对工程建设层地基土的固结历史和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工程地质结构调查应依据城市建设规划和地质特点确定调查精度。平面上,重点调查区工作程度应达到满足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要求,一般调查区应达到规划前期的要求。垂向调查深度重点调查100m以浅的岩土工程地质结构,按照上细下粗的原则,确定不同深度段的调查精度。


工作精度需充分考虑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分区控制平面工程控制程度。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分区上,一般调查区调查比例尺为1∶50000~1∶100000,重点调查区调查比例尺为1:10000~1:25000。 


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孔控制程度一览表

单位为孔/100km2

上表列出的为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可根据已有工作程度和实际需求提高精度,控制性钻孔占钻孔总数的1/3~1/5。


  • 调查深度为30~100 m,一般控制在50 m。工程地质钻孔分为控制孔、一般性钻孔和原位测试孔。控制孔深度原则上控制在100 m,一般性钻孔深度控制在30-50 m。

  • 岩体工程地质区调查深度原则上控制在地表以下50 m内。 


2.工程地质填图单元划分


工程地质调查以岩(土)性层、岩(土)性层综合体为基本填图单元,可能时,划分到工程地质类型。

工程地质填图单位的划分应尽量采用本地区已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划分方案。对没有现成方案的地区,应根据地质剖面,结合当地工程地质勘察经验确定填图单元。


评价


  • 工程地质单要素评价

  • 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 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 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

  • 工程地质区划 


3.三维水文地质结构调查


  • 在基岩地质结构、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调查基础上,进行三维水文结构调查,划分水文地质单元和含水岩(层)组。查明含水(层)组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三维水文地质结构。


  • 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应急水源地论证。


4.松散层三维水文地质调查


  • 调查含水层及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构建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 调查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调查含水层(组)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咸淡水体分布与接触关系。

  • 调查主要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参数,划分富水性。

  • 调查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及动态。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工作量


5.填图单位确定方案


  • 基岩水文地质填图单位

    在地质填图单位的基础上,划分出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组、带)。可将富水性或透水性弱的地质填图单位合并。


  • 松散层水文地质填图单位

    在地质填图单位的基础上,根据地下水动力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划分含水层(组),一个地质填图单位可以划分为多个含水层(组),多个地质填图单位可以合并为一个含水层(组)。根据地层的渗透性,可将含水层组进一步划分为含水层、弱含水层和隔水层,完善填图单位。


综合研究


  •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包括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评价 、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 、深层承压水可采储存量评价 。

  • 地下水水质评价:充分利用以往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和长期监测资料,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根据地下水用途,选择评价标准。

  • 地下水潜力评价 :在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水潜力评价。

  • 应急地下水水源地筛选:在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开采潜力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地下水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研究,选择地下水储存量大、具有较强供水和恢复能力的地段作为应急地下水源地。分析应急供水水源地的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环境保护等,并提出进一步勘查方案。 


6.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


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和评价分为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和环境地球化学评价两个层次。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旨在查清城市土壤中主要污染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含量与分布特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是在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按照不同功能分区需求和环境地球化学问题进行的评价工作。


7.环境地球化学调查


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以表层土壤调查为主,比例尺为1:50000,调查区域为开展城市地质工作区。

采样点布设、采样方法、样品加工保存、质量监控方法、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检查等同中国地质调查局调查技术标准DD2005-01《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 

根据调查工作需要和不同城市特点,可进行水地球化学调查和异常查证工作。 


8.土壤及沉积物样品采集密度和采样深度


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指标依不同功能区类型,可有所差异,原则上为:


农用地必测指标:pH、TOC、N、P、K、Ca、Mg、F、Cl、Se、S、B、Cu、Fe、Mn、Mo、Zn、As、Cd、Cr、Pb、Hg、Ni。

农用地选测指标:TC、CEC、粘粒、V、Th、U、Tl、I、Si、Al、Na;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营养元素有效态和有害元素不同相态;湖泊沉积物、近海域沉积物可加测含水率,盐碱土样品可加测EC。

建设用地必测指标: Hg、U、Th、pH、EC和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

建设用地选测指标:As、Cd、Cr、Pb、Tl等。 


  • 在城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和异常查证基础上,依据城市存在和面临的环境地球化学问题,开展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工作。


  • 评价内容主要为查明异常元素来源、追踪异常元素迁移途径、评价异常元素生态效应,预测生态系统安全性变化趋势,并对可能发生的生态危害事件进行预警。


9.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 城市绿地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 大气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 典型地区环境质量综合地球化学评价


(典型地区选取矿山、垃圾填埋场、城郊蔬菜基地、生态观光园、工矿企业旧址、加油站、城市放射性污染、农用地等)


综合研究


  • 不同城市可根据开展调查和评价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研究。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城市典型环境地球化学问题研究 、环境质量预测预警研究等 。

  • 在对土壤、水体、大气环境质量、农作物安全和典型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生态风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各项对策建议,为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10.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


  • 应在环境地质问题较明显、地质灾害发生区和易发区进行;调查内容应根据调查城市的实际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问题确定,并以专题调查为主。


  • 根据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类型、严重程度,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程度,调查方式可分为以收集资料为主、以调查为主两类。


  • 以收集资料为主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震、海水入侵、海岸淤积与侵蚀、河湖塌岸。


  • 以调查为主的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地下水污染、垃圾场调查与选址调查。


  • 地下水污染调查


调查地下水污染范围、层位、主要污染物特征、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和污染源类型;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包气带结构、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初步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和地下水污染评价。具体可参照《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


  • 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调查


  • 不稳定斜坡调查


在主要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和交通干线附近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地段,调查斜坡坡面特征(坡度、坡向及其与地层结构、构造的组合关系等),斜坡组成结构特征(地层岩性及其组合),斜坡软弱结构面组合特征(断裂、节理、裂隙等),岩石风化特征,地表水、地下水及人为活动对斜坡的影响和破坏情况,分析斜坡稳定性。具体可参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D2008-02)。


  • 河湖塌岸调查



调查塌岸的位置、形态和规模,岸坡坡面特征、岩(土)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及人为活动等影响特征;塌岸对大堤、农田、道路、房屋、航运的危害程度;分析岸坡稳定性。 


  • 城市垃圾场调查


调查城市垃圾堆放现状(数量、种类)、处理现状(数量、方式),垃圾填埋场现状(位置、数量、规模、填埋方式、建设历史及运行情况),垃圾填埋场对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的影响程度;现有(拟选)垃圾填埋场的地质环境条件及人文环境状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地下水防护条件,居民点、重要保护区、重要景观、重要设施、交通条件等)。 


综合研究


  • 城市地质环境条件评价

  • 地下水质量及污染评价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垃圾处置场适宜性评价

  • 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



调查具城市区域特色、与所调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地质资源,如地下水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地下空间资源和地质景观资源等,须开展适当的野外调查和评价工作。 


一、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1.地下水资源


调查地下水资源量、水质和开采现状等,特别是地下水脆弱性的调查,开展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质评价。对地下水资源依赖度较高的城市和地下水开采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水质恶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城市,应加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的研究,合理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允许开采量和开采强度,预测开采潜力和选择应急水源地的可行性,进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划。 


2.地下空间资源


地下空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总体上应在三维工程地质结构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



对于显性地下空间资源,应调查其成因类型、埋藏位置(顶底板埋深)、大小与展布形态、所处地层层位、岩土性质与完整程度以及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等。



对于隐性地下空间资源,主要在三维工程地质结构调查的基础上,对地下岩土体的类型、厚度、埋藏深度、物理力学性质、稳定性(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变异性)等要素进行系统综合,为城市向地下不同深度层次的拓展提供依据。



对于已利用的地下空间,主要根据地面建筑物类型与其基础深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高精度遥感图像上地面建筑物分布面积的统计来进行估算。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评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评价主要是科学评估城市所拥有的地下空间资源的种类、数量(容量)、质量、适用性、开发优势、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等,从而获得宏观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可供合理开发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分类及分布,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和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宏观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3.地质景观资源


城市地质景观资源的调查应结合基础地质调查开展。


调查地质景观资源的类型、数量、规模与范围、级别、质量、特点、成因及开发利用情况和价值功能等,在此基础上开展地质景观资源的分级评价,提出合理的开发建议。 


二、城市地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


包括数据库建设要求、三维建模要求、信息系统技术要求三个部分。


  • 数据库建设要求

包括城市地质数据类型、 数据库框架结构 、数据集内容 、 数据组织与数据库管理 、数据更新与维护 、数据质量检查与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 城市地质三维建模要求 

包括建模方式、技术流程方面的具体要求


  • 城市地质信息系统技术要求

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功能 、系统软硬件选型 、系统安全性 及建设过程等方面要求。



三、城市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方法


城市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主要针对区域地壳稳定性、地下空间适宜性、城市工程建设适宜性、土地利用适宜性、城市地质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1.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常用的方法包括模糊数学、信息模型、专家系统等。目前,大都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地壳稳定性评价影响因素的确定是关键。


2.地下空间容量及适宜性评价


依托三维地质结构的调查,评价地下环境岩土的工程地质条件;结合三维地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区域稳定性和现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以断裂构造特征、区块稳定性、岩土工程性质、开发条件、环境影响和可利用程度等为主导评价因素,对不同构造层次地下空间潜在资源的可开发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开展地下空间利用的地质环境结构功能区划,建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数据库。


3.城市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在于分析、评定城市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和适应性,即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的稳定性。

对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通常是按地质环境因素进行单项评价,而后再总的评价。单项评价是环境评价的基础,综合评价是结论。


4.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对土地特定用途的适宜程度,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描述,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不同用途土地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差异的评定。通过评价可以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及土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评价单元的划分、参评因子的选择和分级指标的确定等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关键。


推荐阅读

【干货】地下生态城市与深地生态圈战略构想及其关键技术展望

【更新】聚焦两会中关于地下水的那些事(完整版)

 特刊 | 地下水环境网资料汇总(喜迎2017)

【资料】地下水相关专业精品课程

【福利】地下水专业相关书籍下载

【福利】地下水专业考研资料整理

【政策】国务院今日发布  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排污许可)实施方案 (附全文)

【前沿】未来十年水工环学科发展战略之重点发展方向和优先发展领域

【观点汇总】《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系列解读

【解读】优化评价内容 严控新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解读

-END-

来源:桔灯勘探 公众号

编辑:毛超

注: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与交流,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处理。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及作者。

注:加下图小编微信入微信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