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规划环评”做到这种深度,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评”可简化。

水土君 地下水环境网 2018-08-22

 

1.前言

本文“规划环评”和“地下水环评”可以分别替换为“规划水资源论证”、“规划区地灾评估”、“规划区地震评估”和“项目环评”、“项目水资源论证”、“项目地灾评估”、“项目地震评估”等,实际上,在规划区层面做好相关的选址、风险和预测和跟踪监测工作,入规划区建设项目的相关评价完全可以一应从简。在水土君(微信公众号:groundwater_Z)眼里,这才是总理同志一再强调的“多规合一”的真正形态,打破部门利益,能够为了“五位一体”的长远发展服务。

 

2.初判规划地下水环评现状

水土君虽不能接触到所有的规划(比如城市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等), 但因工作性质的便利,偶尔可以看到规划环评的相关信息,有时候朋友看得起,也让水土君帮着看看规划地下水环评的一些内容。要说全国的现状如何,水土君手里的样本尚未过40个,不敢断言,只能基于现阶段的认识,给现状一个初步的见闻描述。

一是鲜有靓眼之作。如果要说出个好坏一二三等,还真不好说,一没标准依据、二没标兵参照。但是,永远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水土君心里也渐渐初步形成了一杆秤。规划环评阶段的地下水评价重点要解决两件事一是说明规划区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即是否适合此类用途的规划建设;二是建立相对全面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形成连续稳定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指导后续入园建设项目的前期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拟引入的建设项目类型提出些根据地层岩性的适宜性分区建议,就真能解决不少问题。但就目前见过的报告来看,几乎没有解决上述三点的评价报告。

二是内容针对性不强。存在这么一些报告,充分利用了1:20万的水文地质调查的资料,或者毫不客气地说,充分拷贝了该数据,但未进行消化、吸收、转化,成了真正的数据资料的搬运工。甚至搞出一些张冠李戴,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看似堆砌了很多水文地质资料,并未针对拟规划地区进行针对性评价,更别说达到说清水文地质条件、建立跟踪监测体系、提出适宜性分区建议了。

三是评价深度浅尝辄止。稍微好点的报告呢,确实看着初步解决了“查清水文地质条件”一条,这种报告有个普遍的特点,多数是地质勘察部门编的,因为有几十年的数据资料积累,给出这点数据确实小菜一碟。但是,评价方面就不可恭维了,完全不考虑,或者即便是考虑了上覆环境荷载也没有做深入分析,可以说这是不懂行业导致的最大弊端。最后做出的规划,只能说在规划区水文地质条件描述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规划服务上,还有不小差距。

 

3.理想中的规划地下水环评

水土君(微信公众号:groundwater_Z)2015年的时候曾经有个大胆的设想,规划环评都开展1:5 ~ 1:10万水文地质勘察,然后建立一套满足地下水环评一级评价要求的地下水跟踪监测体系,在一些条件适宜的地区建立一套规划园区地下水预警平台,今后只要进入规划园区的建设项目,现状调查、现状监测、预测模型都是现成的,还能进行叠加影响分析。结果,被一帮人拍得半死,理由五花八门,最让水土君信服的一条是,国家要掏多少钱?我说,可以规划园区先掏钱建起来,以后慢慢跟入园企业收啊。他们说你的收费依据呢?从此水土君闭口不提。

慢慢的水土君尝试跟一些省份合作搞试点,还好某个发达省份非常积极,拿出了一个规划园区进行试点,从试点情况来看,基本满足了水土君当时乌托邦式的设想。

首先,因为地处滨海平原区,没有大型构造影响,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通过资料收集和新增水文地质钻孔,这个13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图1)基本做到了1:5万水文地质勘察的精度要求,并在外围进行了适当点位的控制。

图1 规划园区所在地示意图

接着,在场内做了补充钻孔,旨在进一步揭露地层并建立跟总监的体系,形成了详细的水文地质图(略)和多条水文地质剖面图(举例:图2),可以说让规划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三维立体化了,根据控制点测量绘制了地表、含水岩组顶底板标高(举例:图3)。


图2  I-I’水文地质剖面


图3  潜水含水层底板标高图(单位:米)

并且,在工业园区现有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井的基础上,按照园区边界和内部关键点控制的原则,优化了整个工业园区地下水跟踪监测体系(图4)。交由园区统一管理,并委托第三方长期坚持,根据该地区水平渗透系数和水力梯度大小,建议按照每两个月一次的监测频率开展跟踪监测工作,最后园区接没接受没有跟踪,不敢确定,但是园区内部已有的监测井,园区环保队伍已经开展了一月一次的监测。入园建设项目先期不用再开展个别的现状监测与评价,只直接需引用相关数据即可。

 

图4 跟踪监测点布局位置示意图

最后,为了便于园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能够在统一平台和尺度上开展,基于调查、钻探、物探、化探以及园区产业布局的特点,在建立园区外围地下水模拟模型控制区域水位的基础上,切出了园区地下水环境模型(图5)。今后入园的建设项目,只需要在这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预测,不但规避了一事一议、缺少叠加影响分析的弊端,还规避了不同层次、不同认识的建模导致的人为误差,更有助于统一管理,收到管理部门和企业的一致认同。

图5  区域模型切出的规划园区三维结构示意图

遗憾的是,这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对于天然包气带而言没有分区必要,且工业园区定位为化工,行业细分不够明显,没有对规划园区进行更详细的适宜性分区。但这一点在丘陵地区、岩溶山区、范围较大且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极其有必要。

也希望,有感兴趣的规划园区与水土君(微信号:shuihuanwang)联系,我们携手再造一个规划园区地下水环评的样板间。

基于上述工作基础,提出了入园建设项目可如此简化:

1.规划园区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满足1:5万水文地质勘察精度要求,跟踪监测体系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一级评价规定的现状监测技术要求、且监测数据连续(最好一个完整水文年)时,园区建设项目环评现状调查与评价可简化成仅对建设项目场地开展必要的责任背景监测,以备今后出现纠纷时有个证据。

2.规划园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能够在区域模型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园区预测模型的,入园建设项目尽可能在统一的模型平台上进行预测,并考虑叠加影响分析,对于评价等级二级、三级的建设项目甚至可省略影响预测,把重心放在污染防控措施上。

3.建议规划园区地下水跟踪监测的常规监测数据(地下水位、常规指标)信息公开,便于入园项目方第一时间获取,对于特定监测指标,园区可通过协议的方式与入园项目方沟通,通过咨询或者其他形势,公摊园区监测管理成本。

 

4.现实困难

当然,这个园区比较简单,说起来和做起来都相对容易,加上园区管理方的支持与配合,使得该试点工作尤其顺利。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全国那么大,所有的园区都要开展相应的工作,采用相应方式进行管理,确实还有很多现实困难。

首先,相应精度的水文地质调查是需要花钱的,这部分钱从哪出,如果园区预支了,后面的跟踪监测也需要长期费用支持,如果没有长期费用来源,很难运行下去。也就说水土君眼里的地下水环境四级监测网络的第三级网络国家不会直接拨款的情况下,需要规划园区自谋生路来实现,这个困难着实不小。

其次,制约规划选址的其他因素很多,一些因素远远超出了环境合理性之外(你懂得),地下水环境更只是环境要素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便是评价认为该方面选址不合理,有时候也很难左右规划布局。这就变成了要么规划地下水环评束之高阁,要么给出的适宜性分区向其他方面妥协,最终能否落实,不是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就可以决定的。更别说,规划经常还出现变更的情况,想一次性摸准了、坐实了,一个字:难。

另外,真正困扰规划园区和环评队伍的困难还是“没有资料”。我还是想吐槽,环保队伍虽然有环境保护部变成了生态环境部,管理变化有地表走向的了兼顾地下,但说句心里话,整个生态环境部及其业务相关部门的“地下”积累实在太薄弱了,而且“地下”环境保护的意识仍不够强。水土君记得当时跟中国地质调查局搞了个战略合作协议,人家地调局降低身价,以几乎免费劳动的形式提供了全国1:20万地质、水文地质、多目标地球化学以及部分地区和城市1:5万的地质、水文地质数据(矢量的啊),一些人在那说这没丝毫用处,最后断奶了,水土君哭晕在厕所里,相信地调局辛苦了半天的同志们终于开心的笑了,再也不用免费干这吃力不讨好还背着资料流失骂名的活了。

不过,保持乐观始终是水土君的最大特点。

相信在“多规合一”进程的不断推进下,上述困难都将不是问题,自然资源确权评价与正规的资源利用规划保持协调一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融入其中,数据共享链条的进一步打通,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实现水土君乌托邦构想的那天相信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

 

题外话

在外交流,经常碰到有人怼水土君,说这个评价不好、没有用,那个导则不好、脑残,没人看得懂,水土君都是付之一笑(呵呵,带表情,脑补)。我心说,法律条文他是都能看懂,也没见他当律师;中国汉字他都认识,也没见他成作家。量子计算他看不懂,他又为啥不提了;光波动方程他推演不了,也不见他跳起来指责;岩土工程勘察他不会做,他还死心塌地请别人过来赚他的钱。为什么环评的一个导则他看不懂就叫唤呢?水土君这么打个比方,估计大家就明白了。某电视采访大爷问,如果你中了五百万,愿意捐给国家么,大爷答愿意,非常愿意支持国家发展;又问如果给你的大豪宅,遇到地震什么的你愿意拿出来救济灾民么,大爷又答愿意;如此反复,电视台记者给了大爷很多假设,而且条件都很丰厚,大爷一一愿意捐出来。末了,记者问大爷,你愿意把你家两头牛捐出来么,大爷说不愿意,因为这个我真有。前面那些个批来批去的人,实际上是一个道理,因为,动了他的利益。有块肉在那挂着,眼瞅着就算蹦起来也吃不着,光看着老鹰天上飞着叼走,心里那个痒痒,久而久之就开始说起葡萄酸了。

 

2018年4月7日晚,于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