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战之殇,“叙利亚战争”背后不可承受的“地下水超采”之重
卷首语
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享受当下的太平盛世,努力工作,强大祖国,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导读:美国的一颗导弹划破了叙利亚的上空,却惊醒了全世界人民,这一次,全世界国家都将翻然醒悟,原来看似的和平是如此脆弱。叙利亚被入侵,有着她外在的原因,也有着她内在因素,这个内在因素的关键是人口过多所导致的对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争夺,其中最最关键的应是水资源,而地下水又是其重中之重。可以说,这场战争的起点是人水之争。
二战以后,全球处于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与世界人口的膨胀式增长一样,叙利亚人口从1960年的457万人口增长到2016年的1843万(图1),近50年内人口增长了4倍。这还未考虑因两伊战争涌入叙利亚的难民,若加上难民数量,有文献表明可能超过2300万人。
图1 叙利亚人口增长曲线图(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这个处地处典型地中海气候区沙漠绿洲上的农业国家,处于“中东热岛”的核心区(图2),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耕作面积迅速扩大,加上持续轮作导致的土地耕植能力下降,偏好小麦的农业生产体系不断加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地表河流供水难以保障,地下水成为支持其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重要水源基础。
图2 NASA监测中东热效应(来源:NASA)
几十年来,地下水持续处于超采状态,导致叙利亚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开采井的深度也随之不断加深。有关资料表明,1950年时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地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这种状况持续到2005年前后,水位降幅都不大,供水井深度一般在50-60米。2005年以后,由于连续干旱,加上供水含水层突破了水力承压的临界点,2010年时开采井深度延伸至500米,甚至部分地区深达700米,即便如此,地下水仍面临无水或供水量不足的情况。大量农业土地无法获得有效的水源而被荒废,农民被迫进城谋生。然而,这样一个农业为主国家,其城市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实在有限。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资源紧张的矛盾逐步凸显,进而转化为城乡人口之间、宗教信仰之间、地区群体之间等各种矛盾,最终引发了局部冲突(图3)。
在地缘政治的作用下,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集团,故技重施(当年打萨达姆),借叙利亚使用化武之名,不顾俄罗斯、中国等常任理事国的反对,公然对叙进行了“精准打击”。打击过后,留下了免不了的满目苍夷、生灵涂炭。
图3 叙利亚战争线索导图
如果说外部对叙利亚的侵略是因其地处中东关键战略位置所导致的(内忧不除、何以攘外?),那么叙内部冲突的导火索可归根为人们水资源等基本生存资源的争夺。叙利亚的气候十分干燥,全国平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并且从1965年以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图4)。对比图1人口增长曲线的变化趋势,交叉拐点基本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值得玩味的是,这恰好是海湾战争发生的时期。这以后中东长期处于动荡状态,水土君(公众号:groundwater_Z)甚至怀疑,持续的战争是不是也是导致一个地区降雨量衰减的原因呢,比如武器的使用,破坏了地区某种水汽交换的平衡。
图4 叙利亚年降雨量图(数据来源:knoema)
地下水的持续超采,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自我调配的平衡能力。这好比人口渴时抽自己身上的血喝,原来地球自然平衡的那些地表水是为维持地表生物体的,人类出现以后,不断向地下要水源,该行为本身就打破了地球原来既有的平衡,要想再形成一个新的平衡,可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地质时期。这么漫长的时期,人类可等不起,只能进一步向深部要水源,可循环水汽平衡被破坏以后,考虑全球气候大变化的趋势,局部地区干旱持续加重必然发生,叙利亚则正好不幸地处于了这个局部地区。水土君认为大规模大范围的地下水开采行为可改变当地降水,甚至气候条件,特别是当地下水位下降至某一临界状态时,基本改变了当地地下水-土壤水汽-大气水汽之间的交换平衡,打破了既有的水汽交换。同时衰减的植被生态系统,减少了吸收-蒸腾交换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干旱的形成。当然,这种影响如果从短期的时间尺度上并不明显,如果研究长序列时间(百年甚至更久)的响应关系,应当有所体现。
水土君之所以这么认为,并非只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早在12000年前,叙利亚所在的“新月沃土”就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雏形,后来不断演化成为干旱沙漠区,这一点与我国西部楼兰文明消失、黄土高原的形成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都是人类活动以后,特别是有记载的人类文明发展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的砍伐破坏,使得被破坏的系统至今尚未找到新的平衡。地下水资源作为地球上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在陆域面积上是为整个水资源系统中托底的,不是这么用来大规模开采的,是人类出现以后,地表水资源难以满足需求才向其索要。打破托底以后,我们就开始找各种借口,什么可持续开采量、极限开发深度,层出不穷,然而,根本无法阻挡水位下降。北京平原如果不是南水北调输入,替代了部分开采量,怎么可能换来局部地区的水位回升。叙利亚则没有我们这样的伟大工程(水土君深感一个强大的国家,对环境具有强大的干预能力,与整个系统而言,可能仍是偏负效应,但对于局部地区而言绝对是一大幸事),地下水只能眼睁睁看着飞快下降,但对降水的影响也随着地下水位埋深达到新的临界点时,变得微乎其微(图5)。
图5 地下水位变化对降水量影响概念模型图
叙利亚危机爆发之前,连续的干旱导致地下水加速开采,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还有地下水可供开采,叙利亚战争也可能提前爆发。地下水资源的超采,不断枯竭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是爆发叙利亚危机的重要诱因。
近三十年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少不了城市化快速增长的红利,截至2016年,我国城市化率保持每年1.2%左右的增速。国家发改委表示十三五期间要控制在0.8%以内,即便如此,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可达到60%左右。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人口快速聚集、经济腾飞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就包括资源支撑与承载的问题。北京作为近三年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水资源的变化,特别是地下水资源的变化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图6&图7)。不难看出,2000年以后人口增速与地下水位降速出现较好负相关关系,但如前文所述,因南水北调这一伟大工程调水入京,才会有“16年来北京市地下水位首次抬升”这种现象的出现。但是,这种事情放到别的地方(国家),是否能够实现,恐怕得两说。
图6 北京市人口变化曲线图(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图7 北京市平均地下水位埋深图(来自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放眼全国,我国的降水资源分配也是极度不均(图8),城市化过程中和国家战略发展布局时,不可能不考虑水资源的分布与承载问题。目前,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普遍碰到的就是水资源短缺问题,于是,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如何匹配好人与水、产业与水、干净水与污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多重关系,成为决策者们首要面对的。北京市前两年曾提出“以水定城”的说法,也正是考虑到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北方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华北、东北与西北地区,最近二十年内,地表水断流现象日趋严重,很多河流几乎已经干涸,地下水资源成为保障水资源的重要来源,甚至部分地区可能成为唯一水源。原本农村分散承载的时候,问题不容易显现,但是现在城市化以后,集中的人口分布,将原本分散的需求集中到一处,很容易突破集中区的环境承载水平,比如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能够带来很多后期的矛盾。尽管还没有叙利亚这么突出,但不能不作为长期关注的问题加以重视。所以,分布式城市(小城镇化)布局,可能在缺水地区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城市规模不宜过大,可以有特色,但不能过度肥胖。
图8 中国年均降水等值线图(来自网络)
好在“良禽择木而栖”,人类总是向往着美好物质生活,人也总是朝着更加宜居的地区迁移,比如“黑龙江省海南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图9),最近5年以来,北部、西部地区的人口基本处于输出模式,人口逐步向东部和南部聚集。水土君个人观点,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不要以高耗水、大量人口聚集为产业落脚点,否则这种振兴所带来的后患可能大于短期振兴取得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西北干旱区,以聚集人口为目标的大规模城市化发展路径要不得。
图9 2011-2016年人口增速图(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指数研究院)
综上所述,无论是地缘政治还是环境问题,抑或是地下水资源承载,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可以说,导致这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图10),如果保持中速增长,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100亿,即便是保持低速增长,到2050年拐点时人口总数也将超过85亿。虽然,我们从年龄结构上看到了下降的趋势(图11),但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真的是个未解之谜,水土君(微信公众号:groundwater_Z)以为,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的地区,应该考虑计划生育,任何打着人道主义幌子指责计划生育的人,都应该仔细看看人口过度过快膨胀所带来的灾难。
图10 世界人口趋势预测(来自:UNITEDNATIONS)
图11 世界各年龄段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来自:UNITEDNATIONS)
最后,紧张了半天,人类繁衍后代还是得继续的,但就目前而言,繁衍后代还是看适龄女性,这个预测就不贴上来了,同志们还是随水土君一起去欣赏一下美女吧(图12),哈哈。
图12 最近50年内仍是繁衍后代的主力(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https://kig5.com/xiuxing/4-6du/10-xuliya-weishenme-neizhan.html
https://think.sina.cn/guoji/doc--ifyepnea4677695.d.html?cre=thinkpagew&mod =f&loc=1&r=9&doct=0&rfunc=0
http://www.eeo.com.cn/2017/1103/316007.s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12049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2957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106/c1002-29002431.html
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jay-famiglietti/water-and-the-roots-of-vi_b_388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