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关于胡焕庸线的应用

2015-10-29 小莹子 地下水环境网


我们愿做知识的搬运工,为更多的小伙伴提供更全面的学习资料。


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于1935年在《论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黑河(爱辉)-腾冲一线,将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人口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密度较大,以占国土36%的面积集中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人口稀少,占国土64%的面积上,其人口仅占全国的4%

这一论点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根据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利用 ArcGIS进行的精确计算表明,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43.8%、总人口94.1%,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5人;西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56.2%、总人口的5.9%,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人。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总人口之比仍为946

很难想象的是,在还没有互联网的1935年,没有现在时髦的大数据,胡老先生是怎样算出来这条线的呢?

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他的老师:“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瑷珲—腾冲线的出现则廓清了这一分界,影响深远,对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很有参考价值。

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图就有很意思:

(1)雾霾分布图和这条线就极为符合

(2)高速公路网也一样,经济发达程度一目了然

“胡焕庸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Rolleima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2010 10 月刊《中国地理大发现》专题专门介绍过胡焕庸线,并将胡焕庸线定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胡焕庸线其实倒推理解来并不十分困难,简单从几幅图来说明一下

一、首先看中国地形图,中间的红线是胡焕庸线:

可以看到胡焕庸线以东的中国的东北部、华北部、中东部、华南部大都以平原、丘陵地势为主,而胡焕庸线以西的中国西南部、西北部等区划则以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内蒙古高原、西北荒漠地带为主。特殊的地理区划实际上从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人口可以从事的行业,胡焕庸线以东以农业为主,而以西则以牧业为主。

二、再来看中国耕地分布图和中国草地分布图


可以直接区分出农业人口聚居区与牧业人口聚居区,也正好与胡焕庸线区分的重合。如果观察降水分布、农产品产量、牧业产量分布图,也会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

因此,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胡焕庸线是由于中国特殊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人口形态所划分的,对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很有参考价值。

请关注我们,若你有好的信息和资料,多多分享,可通过微信账号或加入QQ群与我们联络。

一个人明白,自能孤芳自赏;一群人学会,当能茶余饭后;所有人皆知,平添无限商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