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新地下水导则的几大主要特点
我们愿做知识的搬运工,为更多的小伙伴提供更全面的学习资料。
2016年1月7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替代HJ 610-2011)(以下简称《导则》)由环境保护部正式发布实施,与2011版相比,2016版《导则》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 聚焦部门职责,回归环评本质
明确了“地下水”的定义和范围,调整地下水流场和地下水位为调查内容,将评价对象聚焦到地下水水质上来。根据环保部本次导则体系重构的指导精神,参照大气和地面水导则的成功经验,重构了框架体系,使《导则》回归环评体系。
>>>> 简化工作程序,提高评价效率
考虑到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水文地质条件的依赖程度较高,《导则》将原判定指标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和含水层易污性”调整为调查内容,并据此调整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判定依据,将原来五项判定指标优化为两条。
>>>> 细化评价要求,优化调查内容
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调整了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方法,根据水文地质的不同优化了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要求。
>>>> 优化预测内容,提高预测针对性
考虑到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复杂性和预测方法适用性,《导则》给出了预测情景和预测源强设定方法,明确了预测时段和预测内容,提出预测应结合可研所提出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提高了预测的针对性。
>>>>强化环保措施,探索信息公开
强化并明确了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的相关要求,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在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核心职责是“污染防控”,细化了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要求,并推荐了分区防渗的参照表。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后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提出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的相关技术要求,为地下水环境信息公开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较2011版提高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请关注我们,若你有好的信息和资料,多多分享,可通过微信账号或加入QQ群与我们联络。一个人明白,自能孤芳自赏;一群人学会,当能茶余饭后;所有人皆知,平添无限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