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土壤的空间变异性
我们愿做知识的搬运工,为更多的小伙伴提供更全面的学习资料。
当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质量退化不仅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而且也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土壤科学的研究重点。而土壤质量的提高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土壤质量空间变化与发展的认识。
土壤是受自然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与时间)以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不同地区土壤具有许多不同的土壤特性,即使在同一块田地的不同位置,田间试验表明土壤特性也会具有明显差异。在同一块地中,有的地方土壤相对肥沃,有的地方相对贫瘠,它们之间应存在某种相关性。专家学者认为,土壤作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体,它的变异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尺度上的相关性。
土壤是不均一和变化着的。既使在土壤质地较为均一的土地内,从不同点取样测定土壤的某一性质,比如测定土壤的容重,所测得的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向。这里,除去测定误差外,还有土壤本身的变化。土壤科学工作者将这种变化称为土壤的空间变异。
为了描述土壤的空间变异,传统的土壤调查是按土壤质地将土壤在平面上划分为若干较为均一的区域,在深度上划分为不同土层来描述土壤的空间变异。无疑,传统的土壤调查方法在土壤科学工作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功。但由于其基本上是定性描述,不是定量估算,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很难确切地描述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
另一方面,在田间实验,灌概管理等方面,在实验区内,经常要取样测定土壤某些性质的数值和变化。很难知道取样测得的土壤这些性质的平均值是否真正代表整个实验区的平均水平,也不易确定取样测定的数目是否经济,也就是取样数目既能反映整个实验区的平均水平又不致于取样数目过多造成浪费。如何更有效,更经济地制定取样计划是最主要的。土壤空间变异的研究为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软为合理的途径。
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研究可为土壤质量的恢复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土壤的空间变异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时段不同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程度的量值,并通过长序列的定量化的研究找出其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建立合理的模拟模型,对其演化趋势给出预报,进而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在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西北地区,植被恢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土壤空间变异的研究可以为我们选种合理的植被类型和结构提供参考。
(参考资料:邵明安,王全九, 黄明斌.土壤物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潘成忠,上官周平. 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评述[J].2003.)
请关注我们,若你有好的信息和资料,多多分享,可通过微信账号或加入QQ群(386441944)与我们联络。
一个人明白,自能孤芳自赏;一群人学会,当能茶余饭后;所有人皆知,平添无限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