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最近,广东的一所“双鸭山大学”火了。等等……地理成绩好的同学,可能要蒙圈。双鸭山不是在黑龙江么?而广东好像也没有一所叫“双鸭山”的大学!


这一切都源自于微博上一张书页的截图。

截图出现了这样一段话:“1984年出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父母是双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的老师。五岁那年夏天,随父母去了香港,后来全家移民新加坡......”


认真的网友一眼就能发现,Sun Yat-sen不就是孙中山的英文译名么?那么“Sun Yat-sen University”不就是中山大学么?

中山大学官微也转发了这则“双鸭山大学”微博,并称“可能读了个假大学”。

这怎么就被翻译成“双鸭山大学”了?


6月24日,自称是截图书作者的“云湖浪子YZ25T”在微信公号“火车开往西伯利亚”发布了《关于神翻译“双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的出处声明》。他称截图的出处正是他出版的游记《惊心动魄的17天——独自探秘印占中国藏南地区纪实》中第57页的一段话。

作者在微信中称,因为伪造身份方可进入藏南地区游览,因此就编了如下的身世:“1984年出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父母是双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的老师。”


而为何把中山大学译为“双鸭山大学”,则是源于五年前的一段经历。2012年12月27日(京广高铁首发那天),他在广州坐地铁,路过“中大”站,方知道中山大学的英文名就是“Sun Yat-sen University”(直译就是孙逸仙大学),但听报站音,怎么听怎么像“双鸭山大学”。 于是在校内上发了一张照片:


再往后,他的朋友圈子里便把中大戏称为“双鸭山大学”。


事情弄明白了,但是作为吃瓜群众的网友们,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中山大学的这个新名,并纷纷根据这个新名字,为大学设计了新版校徽。


既然是双鸭山大学,当然要有两只鸭子,一座山。




校徽设计风格也是五花八门,有写实鸭版的。



有可达鸭版的。



还有烤鸭版的。



双鸭山大学校徽的设计battle愈演愈烈,中山大学校徽的原设计者姚友毅副教授看不下去了,决定亲自出马,设计了两套校徽。




看完大家的创作盛宴后,CD君认为,这场校徽PS大赛能如此热烈地展开,要归功于“Sun Yat-sen University(中山大学)”的这个译名。


其实,国内大学的译名并不是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一样,对照着中文翻译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套路”。CD君(ID:chinadailywx)这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以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为例。

01

直接以拼音命名


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



而这里面有些校名,也是经历过变更,才改为现在的拼音译名。


例如人民大学最开始并不是按照拼音命名的,而是直译成了“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现在的译名是“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前身为陕北公学的人大,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


这中文名称定好了,英文名也该有了。按照字面意思,中国人民大学就被翻译成了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可是用着用着,大家就觉得不对劲了。


因为People's University在欧美语言体系下,有“成人函授学校”、“社区夜大”的含义,怎么看怎么像个社区大学,与人大的定位和实际地位完全不相符。几经思量之下,学校最终将英文校名改为了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与中国人民大学类似,中央民族大学(注:中央民族大学并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之列)也经历过更名。

中央民族大学最初的英文译名是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后来才改成了现在的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改名的原因也是中英文翻译的“词不达意”。


在英汉词典中,“Nationality”的第一意思是国籍,然后才是国家、民族、部落等其他意思。对于外国人而言,看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多半是“国籍”,而不是我们想表达的“民族”,不小心理解成“国籍大学”,那得多尴尬。


为了体现“包含汉族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的意思,民大就将自己的英文名改为了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02

根据中文进行翻译的校名


例如: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南大学等等。

03

师范大学和外国语大学的翻译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都把师范大学翻译成“normal university”。

我国的“师范”类高等院校的英文校名为何会是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呢?


按照维基百科上资料,近代最早的师范学校,是于1794年建立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法语: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其中的法语:Normale,来自拉丁语:noma,本义为规范,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建校者,希望这间学校成为教育规范的来源。在此之后,出现了师范学校(法语:école normale,英语:Normal school)。


但是,这样的用法如今也已经不多见,通常都是说 teachers’ college。


外国语大学的翻译


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分别用了foreign studies和international studies。

为什么不直译成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这跟大学的教学内容有关。当今,国内的大多数外国语大学或外国语学院,由于其学科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外语教学,相反,其涵盖了许多涉外学科,甚至是一些理工类学科,所以不用直译。


从下面这段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史里,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自1982年起,学校着手准备由单科的外国语学院向多科性应用学科外国语大学方向发展的诸种努力。1983年起,陆续增设了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对外汉语、外事管理、新闻传播与技术等新专业。这些新专业旨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又具备应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各学科的办学内涵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1983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英语、俄语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我校英文译名由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改为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04

特殊拼写


这75所高校里面译名比较特殊的,当属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和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



根据《牛津英语大词典》(OED),“Peking”一词源于法语“Pékin”,系16世纪天主教耶稣会教士的拼写。《拉鲁斯法语词源和历史大词典》和《罗贝尔法语大词典》确认,“Pékin”最早出现于1564年。另有学者将其追溯到葡萄牙人用过的“Pequij”(1520年)。西文文献中,这个词还曾拼成“Pekin”“Pequin” “Pechino”“Pechinum”等。


作为“Peking”源头的法语词“Pékin”,已有450多年历史。在当代法语里,第二个音节中的“in”读作鼻化元音[ɛ̃]。这与汉语中的“ing”存在的差异,可以从法语语音变化中找到依据。法语本身没有与后鼻音“ng”直接对应的辅音,因而采用了最为接近的“in”来拼写。“in”本读作鼻化元音[ĩ],法语中由[ĩ]向[ɛ̃]的音变,在约17世纪末完成。


“北京”一词不仅被收入法语,还在其他语言中出现“Peking” “Pekin” “Pekín” “Pequin” “Pequim” “Pechinum” “Pechino”等变体,这些拼法都是按照各自语言文字的“规矩”,去模拟“北京”当时的官话发音。


1906年,为规范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邮政式拼音”开始使用,历史悠久的“Peking”一词作为“北京”的习惯拼法被收入该系统。


又过了半个多世纪,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1977年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确定用《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1978年中国国务院批准用《方案》作为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确定《方案》为国际标准。“规矩”既定,Beijing的拼法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如今,随着规范拼法Beijing的普及,“Peking”一词转而呈现出超越地名的历史文化韵味——无论是品烤鸭(Peking duck)、听京戏(Peking opera),还是去周口店和先人(Peking man)侃侃历史.


而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则正是依照“邮政式拼音”的规则,做出的音译。


邮政拼音还用方言来拼写部分地名,比如 “Amoy”(厦门)、“Swatow”(汕头)。北海(广西城市)的邮政式拼音PAKHOI,还带有粤语的入声。


中山大学为何译成Sun Yat-sen University?


这次火了的中山大学的译名来自孙中山先生的英文名字——Sun Yat-sen。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陈明远,2009年曾在博客上发文指出,Sun Yat-sen这个译名其实是源自于“孙日新”的粤语音译。


1883年11月,孙文17岁时,离开故乡广东香山县,到香港“拔萃书院”学习英文,课余又请香港道济会堂长区 (ou) 凤墀补习中文。这时候他加入基督教,在香港正式接受美籍牧师喜嘉理的洗礼时,自己使用的中文名字乃是“孙日新”。


当时已经需要使用罗马化的拼写,Sun Yat-sen 应为香港使用的粤语“孙日新” [jɐt sɐn] 的译音。

 

然而“日新”的官话(当时还不称为普通话)拼音是 Rìxīn ,跟广东话 [jɐt sɐn] 相去甚远。所以由 Sun Yat-sen 再改写为比较接近官话的 “逸仙”,广东话[jɐt sin];这样在发音上面就可以两全其美了。


 “孙日新”按照广东话的发音转写为  Sun Yat-sen ,返回汉字又写成了“孙逸仙”,却并不能念成普通话的 Sun Rìxīn  或者 Sun Yixian, 这是当时历史上的“约定俗成”的结果,一直沿用下来,也就得到了公认。详戳原文链接


看完这些,对于大学的英文译名是不是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那么你的母校英文名是_____?又是依照哪种规则翻译的?


编辑:高启辉 刘玄

部分来源:南方都市报、维基百科、北大官网等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