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是“中国遗传学之父”,曾怀揣一腔热血,冒着战火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没想到最后会黯然离去,留下一声叹息。


    ——度公子



     1941年12月6日,

    在太平洋上辗转了51天后,

    李景均终于抵达了中国。

    彼时,山河破碎、炮火纷飞,

    他却全然不顾个人安危,

    一心想要回国施展才华。

    原本客轮三周就该抵达上海,

    由于一路躲避日军潜艇攻击,

    愣是在太平洋上兜转近2个月。

    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

    李景均激动地流下热泪。



    1912年10月,

    李景均出生于天津大沽。

    父亲是做桐油生意的富商,

    曾在英国传教士开办的学校念书,

    四个儿子里,李景均最为聪敏,

    13岁进入天津英中学院读书,

    在南京金陵大学苦读4年后,

    顺利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

    学习植物育种和遗传。

    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

    李景均接触到群体遗传学,

    决定以此作为研究方向。


    康奈尔大学校徽


    在美国生活,

    李景均有极优厚的待遇,

    还可以接触更广泛的科学研究,

    可眼看祖国遭受日寇侵袭,

    李景均无法坦然享受这一切。

    与美籍华人克拉拉结婚后不久,

    他就做好了报效国家的打算。

    夫妇两人登上回上海的客轮,

    将这趟回国之路做蜜月旅行。

    就在抵达香港后的第三天,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袭港,

    夫妇两人所带支票无法兑现,

    由于身无分文,饥寒交迫,

    差点就死在了九龙。


    日军轰炸香港


    就在绝望之时,

    李景均遇见念书时的朋友,

    拿到500元港币和一些大米,

    这才度过了生死难关。

    随后,通过地下组织的帮助,

    夫妇两人徒步绕过日军封锁,

    耗尽了全部力气达到广东,

    又乘船、坐车辗转到了桂林。

    回望硝烟弥漫的九龙,

    李景均觉得回来是对的。

    如果没有回来,他永远不会知道,

    中国遭受的苦难是何等深重,

    现在他已蓄积了太多力量,

    必须为深爱的故土做点什么。


    上海被日军占领


    李景均的父亲在重庆,

    因为战时交通不便,

    他先在广西大学农学院授课,

    直到1943年的夏天,

    李景均受到金陵大学邀请,

    将去迁至成都的母校任职,

    这才找到机会去重庆看望父亲。

    然而,就在去重庆的路上,

    不到一岁的儿子Jeff突患痢疾,

    李景均赶紧坐火车回柳州看医生。

    可惜一切都来不及了,火车上,

    李景均眼睁睁看着儿子死在怀中,

    那是何等巨大的悲痛。


    抗战期间,迁址桂林的广西大学


    抗战胜利后,

    李景均一家迁往南京。

    他的导师时任北大农学院院长,

    便邀请李景均出任农学院主任。

    李景均自然希望能去最高学府,

    为这个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来到北大后,他一面开课授学,

    一面不断深耕遗传学研究。

    年仅34岁的他,成为北大当中,

    最年轻的一位系主任。

    1948年,《群体遗传学导论》出版,

    该书从1944年准备,历时2年完成,

    由于当时不具备科研条件,

    李景均愣是靠抄写图书馆文献,

    才采集到了多方面资料。


    《群体遗传学导论》


    在这本书中,

    他不但阐述了群体遗传学,

    还穿插介绍了人类遗传学问题,

    填补了当时的一个学术真空,

    发挥决定性影响长达20年之久,

    使全世界无数遗传学家受益于此。

    彼时,在国内出版的学术著作,

    能在西方产生如此重大影响的,

    几乎可以说凤毛麟角。

    也正因为李景均为中国遗传学、

    生物统计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专业人才,

    他被尊为“中国遗传学之父”。



    命运的转折,

    发生在1949年。

    北大、清华、华北大学,

    三校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

    随后,一个当时中国耳熟能详的人,

    让李景均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这个人就是苏联所谓的大科学家,

    特罗菲姆·李森科。

    在苏联,他借助浮夸和弄虚作假,

    成为了学术界的头号人物,

    更可怕的是,他把学术问题,

    上升为政治问题,绕开学术,

    借助政治手段打击学术反对者。

    李森科反对“摩尔根遗传学”,

    给它戴上“资产阶级”帽子,

    导致这门正统学科被取缔,

    他自己发明的“米丘林遗传学”,

    则一家独大,祸害无穷。


    李森科


    学术歪风一吹到底,

    在校务主任乐天宇主持下,

    北京农大开始效法苏联,

    着手消灭“摩尔根学派”。

    继承“摩尔根遗传学”的李景均,

    自然成了乐天宇的重点打击对象。

    不久,他下令停止李景均主讲的,

    《遗传学》《生物统计》《田间设计》三门课,

    并将李的《遗传学》换成“米丘林遗传学”。

    乐天宇采用政治手段打压李景均,

    说他的课程是“资产阶级的”、

    “为马尔萨斯人口论服务的”、

    “唯心的”、“反动的”、“伪科学”,

    李景均从此无法上课,

    只能窝在家里。


    乐天宇


    作为毛泽东密友,

    无产阶级的老革命,

    乐天宇的话相当有分量。

    不久,李景均被辞去主任职务。

    乐天宇又开始搜罗他的手下,

    想对李景均实施更极端的批判。

    当时,对他最荒谬的指责是,

    他是反动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

    从未接触所谓的进步思想,

    根本不懂李森科的“新概念”。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李景均把李森科的代表作,

    《遗传及其变异》翻译成中文。

    乐天宇听说了这件事,

    连忙从中作梗,造谣中伤。

    可惜最后该书被胡乔木审阅,

    很快出版,几周就卖完了。



    随着谎言不攻自破,

    乐天宇又心生一计,

    四处散播李景均的谣言,

    说他骂苏联为“赤色帝国主义”。

    当时官方采取一边倒政策,

    说苏联坏话,就是说中国坏话,

    这样的中伤,可以置人于死地!

    这让李景均感到恐惧和失望。

    他历经150多天辗转回国,

    放弃优越条件,差点死在九龙,

    没想到会遭遇如此荒谬的对待!

    当有人说他亲美反苏,

    与美国人有暗中往来时,

    李景均的心彻底寒了。



    早在新中国成立时,

    他曾向北京市长叶剑英,

    表达了自己的壮志雄心,

    一定要为国培养科研人才。

    没想到短短几个月,

    同胞丧心病狂的迫害,

    就把他逼到了心死的边缘。

    1950年2月,上海母亲病重,

    李景均觉得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为了减少风险,不被视为叛国,

    他和妻子将米缸的米加满,

    便向学校提交了请假申请。

    3月临走的那一天夜里,

    李景均怎么也睡不着。

    这就是他心心念念的故土,

    这就是他一片热忱向往的地方,

    然而满腔热血,报国无门…


    《群体遗传学导论》修订版


    寒月高悬,午夜过后,

    他敲响了邻居林传光教授的门,

    想找林教授说些心里话。

    林教授一见他失魂落魄,

    恍然大悟,连忙劝告:

    “不可出此下策,万一被捕,

    那就说不清,后悔莫及了!”

    可他心意已决,第二天一早,

    李景均带着妻子登上去上海的火车,

    在上海呆了两天之后,去了广州。

    1950年3月12日,

    他带妻女走过了通往香港的罗湖桥。

    在桥的另一端,二哥正等着他们。

    当他回望桥头,眼含热泪,

    心底却是一地的寒凉。

    他怀揣着多么大的理想回来,

    又是带着何等的失望离去…


    罗湖桥


    抵达香港不久,

    台湾大学就发来聘书,

    欢迎他去台大任教。

    并说:“若觉得不满意学校,

    我们会安排您去美国就职。”

    但李景均婉言谢绝了。

    在香港,他写信给美国朋友,

    告知摩尔根遗传学在中国的困境,

    希望能获得帮助,寻觅一个职位。

    信件很快引起美国著名遗传学家、

    诺贝尔奖得住穆勒的注意。

    1950年6月,美国《遗传杂志》,

    刊登了李景均的这封来信,

    引起国际遗传学的强烈震动。

    同时,穆勒对李景均伸出援助之手,

    为他在匹兹堡大学谋得职位。


    匹兹堡大学


    因是私自出国,

    李景均没有护照,

    也没有证明国籍的证件,

    无法获得赴美签证。

    为帮他顺利抵达美国,

    穆勒专门给总领馆官员写信,

    介绍李景均的学术成就,

    并为李景均一家递交经济担保书。

    但因无“身份证明”,

    李景均还是没有获得签证。

    1951年3月,穆勒在印度开完会,

    特意跑到香港,再次向领馆求情,

    终于帮助李景均争取到了签证。

    1951年5月,李景均一家到达美国。

    没人知道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直到晚年,他都不愿提及此事。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

    不是万不得已、心如死灰,

    绝不会一走了之。


    穆勒


    最终,到美国后,

    在遗传学、统计学方面,

    李景均做出了骄人的贡献。

    由于在人类群体遗传学的成就,

    1976年,他受聘于美国国会的,

    控制杭廷顿病专家委员会,

    为杭廷顿病的病前基因检测,

    提出了富有远见的建设意见。

    由于李景均的遗传学著作和研究,

    对人类遗传学的突出贡献,

    1998年,他荣获美国人类遗传学会,

    颁发的杰出教育奖。



    他的突然出走事件,

    正值新中国成立之际,

    因被外媒利用报道,

    成了一个学术上的“笑话”。

    此事震动高层,引起某人大怒,

    密友的关系也就不顶用了。

    最终,乐天宇被撤销了职务。

    更为吊轨和可悲的是,

    浩劫当中,乐天宇饱受折磨,

    接受了无数次“审查”“批斗”,

    最后落下一身疾病。


    乐天宇,老年


    从冒着连天战火回国,

    到最后黯然离开故土,

    直到后来再未回国效力,

    曾经这样一位爱国的学者,

    91岁在美国离开人世时,

    不知心头可有一丝遗憾。

    想必最让他感到失望的,

    还不止是才华未展,报效无门,

    而是逼迫自己离开的人,

    竟是自己共事的同胞。

    权利对学术的压制,

    最终让一位爱国者出走,

    怎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个日新月异的大国,

    想必应该有一个,

    匹配的上自身的学术沃土,

    如何让我们的人才自由呼吸,

    发挥他们全部的光热,

    也许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 END -


    本公子的热文,也许你还想看:

    · 世间哪有那么多天才,还不都是孤独地翻山越岭

    · 12岁时他身体死了,灵魂却活着,做了13年幽灵之后他…

    · 他是清华男神,被朱镕基誉为一代宗师,一生未婚只做一件事

    · 20岁就死去的他,用千疮百孔的一生,告诉我们为什么活着

    · 她拒绝两位总统邀请,一生只做小学教师:天下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

    文字为「一日一度」撰写,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图,

    并将授权图附在转载文后,

    否则您将受到本公子的举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