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神东|“长江长江,神州呼叫”大哥大、BP机,神东人牛气的老物件,哪一个你用过?
神东发展变迁,你我一起见证!
2021年,神东煤炭集团新闻中心特别推出《见证神东》栏目,以神东矿区3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为主线,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展示神东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党建引领、民生工程等方面的发展成就,与大家一起重温历史、见证变迁、展望未来。
本期一起见证
通讯工具的变迁 从见字如面到天涯咫尺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
神东矿区的发展建设日新月异
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过程中
通讯联络方式的变化
无疑极具代表性
从捎口信、书信、电报、BP机
到“大哥大”、小灵通、智能手机
再到现在的5G手机
便捷的沟通方式
也是矿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一个展现
今天
《见证神东》带你了解
矿区通讯工具的变迁
捎话 写信
上世纪80年代
还没有开发建设的矿区
漫天黄沙、荒无人烟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怀揣梦想的人们
从祖国的四面八方
来到这片荒芜的土地
投身矿区早期的开发建设中
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
通信联络多数靠捎话和带信
每次有回老家的人
都会问身边人“有没有要捎的话”
写给家里的信寄走后
等回信送来了
可能要一两个月
见证人丨冀永平 神东上湾煤矿
1989年,我在上湾煤矿建井三队工作。那时矿区的通讯联络极不方便,有啥事要给家里写信,邮信再等来回信最快都得一个礼拜。如果有特别紧急的事,只能发电报,就像现在的传真一样。发电报如果邮局有人守着,当时就能收到,慢的话得两三天。
当时还有比较快的联络方式
那就是拍电报
但是拍电报挺贵的
一个字就要几毛钱
不是非常紧急的事
一般不会去拍电报
在矿区搞建设
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
人们和家里经常“失联”
即便这样,也没能阻挡
建设者们追逐梦想的激情
矿区的建设热火朝天
还有一种电波往来
是你想象不到的
那是这片土地上建设者最早的呼叫
因为有了这样的电波往来
让遥不可及的首都北京
听到了神府东胜煤田建设者的声音
“长江长江,神州呼叫”
勾起多少埋藏心底的回忆
手摇电话
80年代中后期
有了手摇式电话
每次打电话先接到通信总机
再转接到某个地方或单位
赶上风沙大、信号不好时
打电话也要呼叫上一天才能接通
见证人丨刘凤堂 原华能精煤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那时华能精煤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由于矿区通信设施落后,北京指挥起来极不方便,连个电话都打不成。这种情况下,就得先解决通信联络问题。我就跑到解放军北京通信总站,他们正好有条战备通信线路闲置着,可以租用一两年,我就赶快租上。这样北京就能通过电话直接指挥到矿区的每一个点上了,矿区的事,也好向公司汇报了。
▲矿区最早的通信总机
矿区最早的一部通信总机是人工转接的
长途电话全靠话务员来转接
当时总共仅有50多部电话
后来逐步扩展到50000多部
见证人丨李岩 神东开拓准备中心
那时候,在矿区只能打内线电话。想给神木老家通电话,需要先打单位总机,再让总机接通神木那边的电话,然后再把两个话筒对在一起,才算接通说上话。
1998年以前
由神东电力公司通信处
负责矿区通信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等
1998年9月
神东供电通信处成立
建成以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为中心
南起神木县城
北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大型通信网络
南北通信距离长达160公里
由于矿区通信传输还是载波线路
刮大风的时候
拨打电话经常出现通话中断
要多次拨打才能完成一次联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神东矿区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企业发展福利惠及员工和矿区周边
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不少人腰间挂上了BP机
传呼机
最牛气的就是别上一款带显示屏的
腰间滴滴声响起的时候
脸上就泛起了自豪
仿佛那就是身份的象征
见证人丨刘永全 神东乌兰木伦煤矿
那时候写一次信到家里需要一周左右时间。后来邻居家小卖部里安了电话,妈妈告诉我有事打电话到邻居家,我只能去公用电话亭,为了节省每分钟二毛钱的话费,我尽量把内容缩减到最短,有时候妈妈还没听明白,我这边就挂了。我的第一部传呼机是哥哥给买的,和家里人联系就方便多了,我爱不释手!
真正的通信时代
其实是“大哥大”的产生
它是手提电话的俗称
像半块窄长砖头一样的“大哥大”
替代了传呼机
成为人们联络的新宠
因为价格和使用费用的高昂
那时能用得上“大哥大”
一度也是身份的象征
△张振声收藏的两部“大哥大”
那个年代用上“大哥大”
在矿区算是较早发家致富的人
正是有了他们的带动
矿区周边商贸往来增多了
地方经济变得活跃
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
见证人丨张振声 神东新闻中心外宣通联部
这是我从矿区朋友那找来收藏的两部“大哥大”,听说第一部老式“大哥大”(左)是1991年花了1万多块买的。有了它,我朋友的生意面扩大了,人脉也广了。没隔几年,他又买了第二部相对小巧精致的手机(右),生意越做越红火。
1998年
小灵通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当时实行单向收费
20元月租、0.2元每分钟通话费
使其在2002年的时候
市场用户数就超过600万
2001年9月
神东信息中心成立
通信网纳入专业化服务
2004年6月
神东在上湾煤矿安装了第一套井下小灵通系统
信号覆盖辅运大巷和胶运大巷的机头机尾
综采工作面第一次实现了用手机与地面的无线通话
△神东煤矿井下使用的小灵通
2006年
神东将小灵通电话推广运用到井下通信中
为安全生产提效助力
见证人丨牛亚军 神东信息管理中心
那时井下通讯很局限,只有几处安装了固定电话。井下的固定电话都采用串联方式连接,一旦哪有线断了,后面的电话都无法正常使用。有时候得从井下与地面来回跑,进行点对点的故障排查,维护起来特别困难。2006年,神东在井下通信中推广运用小灵通,我也参与到井下铺设通讯线路、建立防爆基站工作中,大概在2010年的时候,小灵通基本在井下普及。从有线到无线,井下通讯联络的便利为安全生产插上高效的翅膀。
2007年7月
神东建成可单独运行的井下小灵通系统
实现了井上、井下的移动通信
2008年底
神东通信专网形成以大柳塔为中心
北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东南至山西保德的通信环形网络
沿线建立了锦界、神木、大柳塔、石圪台、
乌兰木伦、康巴什、东胜等14个通信站
形成了跨省区、多通道的通信网络格局
再后来小巧轻便的手机大量上市
从黑白屏到彩色屏
从直板到上下推拉
手机普及到神东人的家庭
已不单单是一种通话工具
而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伴侣”
△惠作利购买的第一部手机
见证人丨惠作利 神东榆家梁煤矿
这是我2000年冬天买的,花了1680元,当时流行的这款还比较便宜,所以就选择了它。那时工作很忙,交通又不便利,回老家看父母的次数很少。有了手机后,和父母联系多起来,时不时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让老人都放心。
那个年代
一部手机就能听到远方亲人的声音
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见证人丨常亚平 神东文体中心体育部
大概是1995年,家里安装了第一部固定电话,当时特别激动,就翻出电话本,和多年不见的同学通了电话,别提多高兴了。2000年,我买了第一部手机,红色的,花了两个多月的工资,就是赶时髦,美得不行!
那个时候
时髦的代名词
可能一部手机就够了
见证人丨王余情 神东文体中心
我的第一部手机是2006年买的摩托罗拉翻盖手机,花了460块钱;在那之前家里还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花了600多元,都是和亲戚朋友借的钱。那时花“巨资”买这些就是为了搞家政服务,我的家政服务部在矿区开得比较早。有了通讯工具,联系生意方便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从此好转了起来。
一部手机
改变了人的思想
家里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智能手机改变着神东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中
我们可以分文不带
只要带着手机
就能吃饭、看电影、逛商场
吃喝玩乐“一机支付”
导航、交友、办公
网上网下“走遍天下”
△彭廷发在井下使用防爆手机
矿井下
借助4G通信网络
一部防爆手机
神东哈拉沟煤矿的彭廷发
就可以便捷地与地面进行通话
通讯工具的变迁
体现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时代在进步
人们依靠不一样的通讯方式来交流
但传递的那份亲情、爱情和友情从未改变
通讯工具的变迁
就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印记
来源 | 图说神东(ID:tushuoshendong)
编辑 | 何小图
校对 | 霞小图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