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证神东丨馋哭!刀刀碗托、岐山臊子面…神东矿区“老字号”美食!吃一口回到从前!

神东煤炭 图说神东 2023-02-21



神东发展变迁,你我一起见证!


2021年,神东煤炭集团新闻中心特别推出《见证神东》栏目,以神东矿区3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为主线,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展示神东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党建引领、民生工程等方面的发展成就,与大家一起重温历史、见证变迁、展望未来。



神东发展变迁 你我一起见证本期一起见证神东矿区的“老字号”美食和小店
这些年,矿区的美食是越来越多了有装修气派的连锁餐厅有不修边幅的“苍蝇小馆”
有口味不尽相同的奶茶店
还有在街道各种穿梭的外卖小哥
在人们为搜罗美味挑花眼时
那些俘获人心、经历时间洗礼的“老字号”依然经营着也许,大伙儿吃的不仅是美食,还有回忆……

TASTY FOOD二马路|岐山面馆 

在与神东小区一铁路桥相隔的大柳塔二马路,有一家妥妥的「老字号」。
在很多矿区人的印象里,自从有了二马路,那家店就在那里了。

喜欢吃臊子面的小伙伴,可不在少数。

当年,还有外出求学的孩子一回到矿区,下了车就直奔二马路,吸溜起这碗心心念念的面。
酸酸辣辣,热热乎乎,真香!
臊子面&凉菜

面馆是夫妻俩共同经营的,老板姓韩,大伙儿都喜欢叫他“韩师”,皮肤白戴着眼镜,很书卷气,他并不像大部分关中人那般大嗓门,总文文静静的。

老板娘很热情,每当店里来了食客,她便操着大嗓门招呼着。


时间拉回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的一句话迅速在全国上下蔓延——“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聚集在这片边陲小镇,韩师也是其中之一。


来陕北之前,韩师曾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原麦禾营乡韩家村当过小学老师。

1992年,他跟同乡一行三人几经辗转,决定来神府矿区开面馆。

那时矿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少物质匮乏,一同来的俩人没落住脚,前后脚回去了。

韩师坚守下来了,没过多久,他妻子也来到了矿区。

1993年,他们租下了如今的这家店面。

韩师夫妇在厨房里忙碌着


岐山面的精髓:lan出来的猪肉臊子


每天晨光初现时,韩师夫妇俩就来到店里,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和20斤面。

还要准备各种食材、做臊子,日日如此。

10点左右,开门营业。

小黑板上的“本店菜单”(拍摄于2015年)

一进门,一块手写的菜单黑板很引人注意。

老板娘说,黑板上的字是他儿子放假来写的,每年过来写一次。

如果字不清楚了,他们老两口就再描一描。

有时候吃的不是面,而是情怀。吃完再跟夫妻俩聊聊天,家长里短什么的。

刘军矿区居民

儿时就爱喝臊子面的汤,酸酸辣辣的。

吃完了这一碗,抹一抹嘴边的辣油,大呼满足……

“矿区的好多娃娃都是吃着这碗面长大的。”老板娘说。

面馆里来了食客


神东煤炭技术研究院常建鸿也是这里的常客,刚刚认识韩师的时候,自己还是毛头小子,如今也变成两鬓斑白的“老矿区”。

这天正好赶上八月十五,下了班他就去了面馆,近些年韩师一直在张罗这个局,每年这天在矿区的老乡都会小聚一下。

老板娘会多拌几个凉菜,大伙儿小酌几杯。

离开家来到神东30多年了,每次想家的时候,就来韩师这儿,吃吃家乡的味道、听听乡音,聊以慰藉。

常建鸿矿区居民


这两口子,在矿区一待就是30多年。

租金从每年几千涨到了每年几万
一碗面曾经1块,如今也卖到了13块
曾经在门口水井打水喝,如今自来水入户
……

做的是家乡的味道,过得却是地道的陕北日子。

韩师夫妇

问过他们夫妇,这些年有没有过干脆不来矿区的想法。

老板娘这样说——

头几年,每年回去都不想来。
可想到这儿的回头客和老乡,又坚持着。
这几年,在这边生活挺便利,
回了老家反倒不习惯了。

在这里,有家人,还随身带着老家的味道。

TASTY FOOD小学|老贺刀刀碗托 

老贺刀刀碗托,是矿区8090后的回忆杀。

那些年,矿区还是灰扑扑的。

子弟小学(现神木市矿区一小)的孩子们放学都是步行回家,哪像现在的车水马龙。

而这段回家路,总是充满着各种惊喜与乐趣。

路边摊、文具店、连路边的枫叶林都是孩子们玩耍逗留的地方。

老贺刀刀碗托摊位旁的自行车棚

出了校门,往斜对面的铁路桥方向走几十米,家属楼的背后,就来到了老贺家刀刀碗托的阵地。

当年是怎样的人潮拥挤,你一定有印象吧。

老贺家刀刀碗托的阵地

水桶里的碗托&暖壶

老贺背靠着墙坐在地上,从水桶里拿出一个碗,横竖划几下,接着交给他搭档,被浇上醋和调料的碗托就到手了。

当年孩子们零花钱不多,五角钱一碗的价格很友好。

熟悉的手法

有没有吃一小块碗托,就把汤喝光,再让老贺加醋的,请举手~

一边吃着,一边想:这醋汤汤咋那么好喝,那一小口荞面碗托咋那么好吃……

醋碗托&肝子碗托

他们家还有隐藏菜单,炸豆腐和炸蘑菇。

豆腐块用木签穿成菱形,裹上厚厚的面粉,先油炸,再洒上老贺的秘制调料、最后粘上辣子面……

又烫又辣又香,冬日的寒风中来一串,记忆中的美味啊~

时隔多年,在公司自办的小吃街上居然吃到了当年的炸豆腐,还是当年的配方、记忆中的老味道……

一个朋友圈,炸出了一片有同款回忆的小伙伴。




老贺家的碗托,在学校附近的这个点,从1991年一直卖到2007年。

后来他还在旱冰场、桥洞底下摆过摊儿。

直到近几年,才搬进了大柳塔利民综合市场,“定”了下来。

作为一名从小在小镇长大的资深吃货,提到吃,那真是如数家珍,但其中最叫人难以忘怀的不是杂碎、不是羊蹄,而是从小吃到大的老贺碗托。
小学时,一下课就会到白雪商店旁边去找老贺,一碗碗托,一根炸豆腐串那是标配;初中时,老贺换了地方,但依然还是那个味道;上大学以后,吃得少了,但每个假期都会到老贺店里打卡~走时还得打包带走几份,现在带着孩子依然是老贺店里的常客,“老贺”在我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号,更是一种情怀…… 


张蕊矿区居民


老贺在店里忙活着

三轮车和水桶里的碗托,占据了老贺的半生。

年近60岁的老贺,最引以为傲的就是「那些路线」。

从北京、上海、乌鲁木齐、广州、青海,甚至国外的「孩子」,每次回来矿区,都要打包老贺家的碗托带走。

老贺的三轮车

老贺还有两家加盟店,开在别处,徒弟跟他学了20多天就出师了。

如今,老贺还是每天在家里做好了碗托,蹬着三轮车,迎着每日的晨光,开始一天的生活。


LAOZIHAO
你的「老字号」故事




上湾的“芳林面筋”   从孩童时期就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满满一碗酿皮,加一把面筋块、一把黄瓜丝,最后浇上自家配方的浇头,上桌前再淋上满满一大勺红艳艳的辣椒油——尤其在炎炎夏日,一盘酸辣咸香的芳林面筋绝对能让你清凉爽口、胃口大开。 @上湾煤矿 冀宏波






上湾镇老街的“好太太煎饼屋”  2005年便设立了招牌,算是当年的“网红店”。进店必点几笼煎饼,卷上醋溜土豆丝、肉炒豆芽、京酱肉丝、菠菜粉儿、肉末酸豆角等主菜,再配上斜切的葱丝和秘制酱汁,细细品味咀嚼,也到是人间美味。@设备管理中心 任飞








何良饺子油条  绝对是上湾地区的“爷青回”。上小学的时候几乎每天去吃,一根油条+一碗馄饨=标配,那会儿一根油条好像才4毛钱。记忆里他们家店搬过好几次地方,可是不管搬到哪儿我都是他家的忠实粉丝。现在经常会去,依然能找到小时候的感觉。
@热心图粉 王平







五洋爱家桥洞底下绥德油旋  是我心里的童年老味道,油旋是他们家的王牌,炉子里的油旋烤好夹上切碎的卤肉,想到就口水直流了。记得当时的老板还是个“小孩儿”,个子不高,现在他家搬进了店铺,“小孩”也变成了大叔了,但是油旋的味道依然很棒。@大柳塔煤矿 贺凯勃








在我的印象里,商饮城二楼的罐罐面就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味的存在了。厚实的罐罐里,煮着很粗的面条,汤汁选用的是高汤,经过文火慢煮更是浸透进每根面条里。记忆中,坐在板凳上就已经焦灼盼望了,老板从后厨里稳稳地端着盘子出来,根本顾不得烫嘴,就吸溜开始了。一会儿功夫就吃得满头大汗……不知道什么时候,罐罐面不开了,东北饺子馆也不开了,曾经的烟火气渐渐变少,我也许久没有去过南区商饮城。@榆家梁煤矿 惠源渊






六年级的时候,我们三四个男同学,攒了几天零花钱,凑在一起商量香香地吃一顿。凑了20多块钱后,放学骑着自行车到敏盖兔,印象中是个不大的平房,阵阵香味飘出来。一大盘烩菜 ,大家又各要了一碗米饭……记忆中的烩菜,永远是那时那地方那味道。@煤炭经销中心 苗鹏





你还有哪些“老字号”往事?
欢迎下方留言区分享


人的味蕾是有记忆的
儿时吃过的老味道
像是DNA里的基因序列一样
仅那一口,就唤醒了当年的老故事——
那条烟火氤氲、路面潮湿的老街道
那个热情招呼的老板娘
那个跟你一起吃饭的小伙伴
那个边吃边聊的小故事
……


数十年间
神东矿区发生巨变
楼房越盖越高
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街上的店铺换了一茬又一茬
红河左岸、煤海明珠商业街流水游龙
食客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所幸的是当年的“老字号”还存在着
把儿时的记忆一直延续至今
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来源 | 图说神东(ID:tushuoshendong)

作者 | 神东全媒体记者 李季 刘文敏 实习生 高禄

通讯员 | 神东技术研究院 常建鸿 上湾煤矿 冀宏波 大柳塔煤矿 贺凯勃 榆家梁煤矿 惠源渊 设备管理中心 张砚实 煤炭经销中心 苗鹏

部分素材来源 | 神东新闻中心 梁宝玉 刘娜

编辑 | 何小图

校对 | 惠小图


 往期精彩推荐 


见证神东丨矿区当年“第一高楼群”背后的故事!“电梯司机”你听说过吗?

见证神东丨总要去趟神东吧!

 请顺手点「在看」反手点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