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五届“双一流”高校基金会创新发展论坛在重庆大学顺利举办


2023年6月16日,第五届“双一流”高校基金会创新发展论坛暨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多元化筹资交流会在重庆大学举行。论坛以“模式更新与范式迭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高校筹资”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新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拓展模式创新问题。此次论坛由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基金会代表,重庆部分高校基金会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许骏主持。



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基金会理事长李剑,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公共治理研究院院长程天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成梁出席论坛并致辞。



李剑首先代表重庆大学及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对出席此次研讨会的各位来宾表示欢迎。他指出,高校基金会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基金会通过多种途径,为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还积极助力高校对口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他表示,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高校基金会应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为高校基金会创新发展提供宝贵的交流平台。



程天权认为,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一论述是我们做好高等教育多元化筹资的根本遵循,也为高校基金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双一流”建设高校基金会应在支撑高校战略发展过程中不断迭代与升级,不断提升融合与联动程度,从单一的筹资工具向资源的交汇枢纽和信息的汇聚节点转变。



成梁在致辞中表示,“双一流”高校基金会论坛是基金工作同仁们共叙公益情谊、共话高校筹资、共谋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他希望,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能同各高校基金会同仁一起,找准行业发展切口,切实推进支持“双一流”建设,也期待未来能与高校基金会在小额捐赠等公益项目基础上,合作探索不同类型的大额筹款项目,在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发挥基金会的力量和作用。


主题分享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总会计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理事长杜育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文胜、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先后作主旨发言。



杜育红简要回顾了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以及国内外高等教育投入结构情况,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统收统支、政府包办、单一拨款”,逐步趋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元化筹措高等教育经费”模式。他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应在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合理变动学费收取模式的基础上,引导、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李文胜介绍了北京大学校友会总体情况以及校友设立的公益捐赠项目。他认为,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也是学校最忠诚的支持者、最有力的宣传者和最热心的批评者。他建议,在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校友工作应以服务校友为核心,通过联络、宣传、服务等手段构建校友永远的精神家园。



徐家良以《中国公益新趋势》为题介绍了公益慈善的概念与内涵。他认为,高校基金会工作者未来应不断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转型,要善做“劝募员”,同时将高校公益与社区公益、乡村公益、基层公益、县城公益、城区公益多种类型融合协同,催生更多、更大的公益平台。


在专题分享环节,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程骄杰,西湖大学校长助理、西湖基金会秘书长刘旻昊结合所在高校特点,对多元化筹资问题进行了分享。



程骄杰以上海交通大学相关捐赠项目为例,介绍了高校基金会在基础研究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常规参与模式。他认为,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之一,在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新时代,需要通过多种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支持高校基础研究活动。他建议,高校基金会应发挥自身价值,重点围绕高校基础研究进行筹资规划,通过主动谋划式、积极引导式与联合互动式等方式,在特定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性成果。



刘旻昊对西湖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创办历史进行了梳理,她认为,向谁筹款、如何高效使用所筹资金、如何形成良好的社会反馈机制这三大关键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西湖教育基金会总体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她还表示,未来将以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向“西湖家人”展示捐赠带来的深远影响。


以“探索新筹资——高校可持续募捐项目的未来”为主题的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多元化筹资交流会同期举行,在综合分享环节,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魏世杰、《重庆高教研究》执行副主编蔡宗模、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许骏秘书长分别发言。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杨维东主持下午的交流活动。



魏世杰认为,社会资金是国家基础研究投入的重要补充,“双一流”高校基金会利用社会资金资助科学研究,这是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建设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中社会资金占比有所提高,“双一流”高校基金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上,一些科学研究基金会除吸收公益捐赠外,还通过投资运营、实体经营以及财政补助等方式扩大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力度。一些国内高校基金会探索新的募集资金渠道,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力度,如吸引创投机构专门资助青年学者、鼓励高校成果转化相关股权捐赠等。



蔡宗模从教育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与发表这三个关键环节入手,为高校基金会从业者撰写学术论文提出建议。他表示,《重庆高教研究》愿与高校基金会各位同仁一道,通过设立专题等形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双向发力,共同推动我国高校多元化筹资事业可持续发展。



许骏对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进行了简要概括,他还分享了基金会发起的“音你而美,育见未来”公益项目,这一项目致力于支持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在校师生为重庆各中学开展高雅艺术活动。他表示,高校基金会作为公益慈善组织的重要一员,应探索更好地将学生人才培养与高校公益行为有机结合。


在高校募捐项目分享环节,中山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黄瑞敏、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余海滨、南方科技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耿珺先后进行主题分享。



黄瑞敏结合中山大学教育基金会具体的案例做法,从筹资工作的人才力量、领头力量、群众力量、品牌力量四个维度,分享了把握筹资工作抓手,多渠道凝聚校友和社会贤达的中大实践,她认为,高校基金会应更好地调动相关各方积极性,更好地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推动高校基金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余海滨以捐赠发生的三种动机为起点,结合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的项目管理实践,阐述了他对高校基金会工作的观察与思考。他认为,高校基金会应加强筹款体系建设,探索与捐赠动机匹配的四种筹款策略。他还以“心动校园”计划为例,归纳总结了高校品牌公益项目设计的筹款逻辑。



耿珺以“年轻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公益思考和行动实践”为题,介绍了南方科技大学教育基金会在筹资策略和项目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她表示,面向未来,南科大基金会将尝试打破校友群体依赖,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创新全民公益路径,更好地传播公益故事,此外还将在媒体宣传联动,提升基金会品牌影响方面不断探索。


“双一流”高校基金会创新发展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发起的年度性活动,自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部委相关司局负责人、海外一流大学筹资专业人士、国内知名高校基金会主要负责人先后参会,围绕大学多元化筹资与高校基金会治理议题展开研讨,论坛已经成为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品牌。此次论坛的举办,将有助于高校基金会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通过高质量供给对“双一流”建设发挥关键性支撑作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第五届“双一流”高校基金会创新发展论坛在重庆大学顺利举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