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干货 | 上海城市未来的活力源研究

2017-03-01 王 颖 陆家嘴金融圈

未来30年,上海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是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与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全球城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上海需要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活力源头,为未来城市的优化提升提供支撑。

“活力源”是城市生命机能得以延续和壮大的支撑,是城市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一、城市活力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对城市活力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经济的活跃度,以及由人和各种城市活动在空间的高密度聚集,使城市表现出活力。彼得·泰勒认为有活力的城市是具有创意的城市,缺少高科技和网络等现代化设施不可能成为活力城市。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她认为社区的活力源于多元化的功能以及表面上的混乱,侧重于从人和空间的视角来阐述城市与社区活力的内涵。


由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提出的“2025年全球75个最具活力城市”,根据超过2650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当地人均GDP增长率等多项统计数据得出,更加侧重经济增长和人口数量。仲量联行发布的“城市发展动力指数”旨在甄选出全球变化最快的城市,其分析主要是从经济、连通性、企业活跃度、建设、房地产价格、房地产投资、技术、环境、教育和研发等10个方面展开,侧重于分析社会经济和商业地产的发展动力。国外知名咨询公司侧重于目的导向的多元指标选择,并基于不同的研究意义在指标选择上有所侧重。


国内学者,如任宗哲(2007)、蒋涤非(2007),一般认为城市活力来自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倾向于构建一个对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较为综合全面的城市活力指标体系。

 

二、上海城市活力源的逻辑体系

城市活力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包含了经济的增长性和趋于合理的产业结构、人口的年轻性与包容性以及空间的多元性。因此,本研究提出上海城市活力源的逻辑体系应有三大要素构成:经济、人、空间,具体的逻辑内涵如图1所示。

图1:城市活力的逻辑体系:“经济-人-空间”三大构成要素

 

(一)经济稳定增长是城市活力的基础和保障

经济增长是国外机构评价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麦肯锡在评价全球最具活力城市时,将经济增长作为两大评价维度之一,仲量联行城市发展动力指数将经济、连通性、企业活跃度、建设作为九大评价要素中的四个,都显示出经济增长对于城市活力的重要性。


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才能保持城市活力从伦敦和利物浦20多年的转型模式的数据来看,都在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但利物浦制造业退出,并没有带来服务业的同等提升,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城市活力大幅下降,而伦敦则仅有5%的负增长,基本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实现了城市的转型提升。(表1)


表1:伦敦与利物浦经济转型模式比较

1961-1985年

利物浦

伦敦

制造业

-64%

-37%

其他工业

-65%

-39%

消费性服务业

-50%

+8%

生产性服务业

+31%

+68%

合计

-43%

-5%

数据来源:2013上海总部经济及商务布局发展报告


(二)人口社会结构越多元越年轻,城市活力越旺盛

年龄结构越年轻社会创新活力就会越高。梁建章(2016)认为30岁是最好的创业年龄,也是对社会活力贡献最大的年龄组。统计表明,创业活力最旺盛的是30岁左右的人,各个国家基本如此。

图2:英美法日企业家创业率与年龄的关系

资料来源:梁建章2016,人口与创新 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60503081152726.html


年龄结构年轻化的城市其社会创新活力也将有所上升,这对于城市经济、生产效率和财富的产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日本经济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也是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导致的。

图3:全球年轻人比重与创业率的关系

资料来源:梁建章2016,人口与创新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60503081152726.html

 

多元包容的人口结构及人口政策对于城市活力至关重要。而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包容性,人口结构是最直观的维度,特别是能否容纳外来人口,是判断城市包容能力的核心标准。城市移民发挥着替代性迁移的作用,可以缓解老龄化压力、补充劳动力、优化人口年龄,并使城市具有持续增长的活力。


(三)城市第三空间对城市活力至关重要

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他称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而购物休闲空间,如城市的酒吧、咖啡店、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必须从三个空间同时去考虑。而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又往往表现为第一、第二空间的逗留时间减少,第三空间的活动时间增加。

图4:第三空间构成条件

参考资料:冯静, 甄峰, 王晶. 西方城市第三空间研究及其规划思考[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5):16-21.


有活力的城市,也往往有着大量人气旺盛、有底蕴、高品质的第三空间。有活力的城市第三空间具有明显的一些共性有活力的街区往往是紧凑、高密度、通达性良好、混合利用和易于步行的它们更容易吸引高技能年轻人、企业家和创业者,能够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创新机会,并具有环境友好性。

 

三、经济稳定增长:有活力的全球城市

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可以满足更多的就业需求,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发挥城市专业化的主导功能,是城市活力得以维系的最根本基础。综合梳理对比国内外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大都市,立足上海的客观实际,本研究认为实体经济、以民营及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创新经济以及作为全球城市的连通性,是上海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


1实体经济:上海实体经济面临转型风险,活力增长面临考验

促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是上海在促进实体经济转型过程中早就意识到的问题。但目前转型过程同样面临艰难,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制造业企业自身发展面临显著的瓶颈,升级压力巨大。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变迁与转型风险,将直接转嫁在经济增长活力方面。尽管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但由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总体偏慢,此时制造业升级速度若有所停滞,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引发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上海实体经济面临转型风险,活力增长面临考验。


2、民营及中小企业:上海目前的制度环境对民营及中小企业支撑不足

从目前的研发资金投入结构来看,政府研发投入偏向大型国企和大型科研机构。企业创新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大企业。由于制度环境支持整体发展不足,导致上海中小微企业信心指数较同期有所下降。据“2015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调查统计内容,信心指数评价中,企业对整体经济形势感受、前景预期及企业对未来的负担预期三个方面得分较低,仅为2.513分(满分5分)。可见上海制度环境对小企业创新的支撑不足。此外,民营及中小企业在上海发展需要承担的商务成本水平普遍偏高。导致草根经济的中小企业难以找到生存土壤。


3、连通性地位:上海的网络关联度日益提升,目前处于世界网络体系中的第二梯队

上海以发展卓越的全球城市为目标,应当承担这样的功能与角色,连通性地位将直接决定其城市活力的发展。以跨国公司相关统计数据作为基础来看,从2003年到2011年,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总部项目数量增速十分迅速,到2012年跨国公司总部机构总数达到了1019家,数量上已经迈入“千时代”。然而,在规模上仍然与香港、新加坡存在一定差距。随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外资推动向内需拉动和出口导向转变,上海的网络平台地位仍然具有提升的空间。

 

四、人口社会结构:年轻·多元·包容

1、人口结构老化趋势加剧,对城市活力造成潜在压力

近二十年来,大量外地年青人来沪,为上海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增强了上海人口的活力。2015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同比下降1.5%,老龄化趋势加剧,对城市活力造成潜在压力。


2、人口政策包容性有所降低

上海近年来相继出台多种人口调控政策,从严控城市规模的需求出发,上海相关政策设计对于外地人的包容性在逐渐降低,过于严格的户籍制度,降低了对外来移民的吸引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流动性。在严控人口规模背景下,2015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减少14.77万人,同比下降1.5%。

 

五、城市第三空间:城市的活力空间

一般而言,城市的第三空间包括以下三类城市公共空间分别进行研究。

1、创意产业空间

目前,上海挂牌创意产业园区共78家,其中73家位于中心城区,主要分布在内环线以内的浦西地区,浦东地区比较少。如上海浦西基于内环线旧城改造导向的半环状集聚。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冲击,商业对创意空间严重挤压。原有的创意文化空间被品牌店、酒吧、餐馆等商业所取代。画家、摄影师等艺术家活动范围不断缩小,创意氛围淡化。


2、城市商业圈

传统商业空间被电商挤压,部分倒闭。传统服饰类、电器、书籍等商业受电商冲击较大,但相对高端的大型百货商超因借助提供的特色体验式消费而所受影响不大。作为日常消费的餐饮、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业态,由于其独特的体验消费性,呈现出增加态势。在电商影响下,提供低端产品的传统商业街区,由于建设缺乏特色,销售产品在网络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可替代性,受影响冲击最大。


3、社区活力的重要载体:户外公共场所

大众化的户外场所、休闲健身空间不足。公共场所数量不足。上海的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不足10平方米,相比发达国家大城市明显不足。 部分企事业单位、学校公共空间封闭严重,难以实现共享 。绿地及广场被停车占用。如绿地、广场被商业尤其是停车占用,原有的公共场所难以使用。


六、思考与建议

(一)保持上海经济稳定增长保障城市活力稳步提升

1、充分保障城郊地区的制造业用地,满足制造业发展的合理需求。

以工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工业规模和比重保持合理区间,郊区工业用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重应不低于15%-20%。探索划定先进制造业用地的永久保护线,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障高端、先进制造业的用地需求。


2、鼓励风险投资介入,强化对民营及中小企业自下而上的支持。

鼓励风险投资介入,增加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提高其信誉和借款能力。同时,积极引导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民营企业,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让资本市场惠及更多的中小微企业。


3、加强上海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沟通,助推上海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交融

重点关注上海在全球多元格局调整变革中的城市网络节点功能。加强上海与世界金融、贸易、创新的联系,助推全球经济进一步交融。以全球贸易中心作为我国融入全球经贸网络的重要途径,提升我国经贸规则话语权,重点突破贸易营运控制中心、商品交易定价中心、国际消费中心。


(二)进一步推进上海社会结构的年轻化和多元包容,提升城市活力

1、优化毕业生落户政策和居转户政策指标,提高居住证积分政策向本科以上年轻人口的倾斜,保持年轻高素质人口的稳定增长

在控制人口规模基础上,适当增加毕业生落户指标、居转户政策指标,保持年轻高素质人口的稳定增长,而非严控。适度调整落户政策,稳定积分落户指标体系。建议在居住证积分政策中,优化年龄方面的打分原则,适当提高年轻人的“年龄分值”,增加年轻的高素质人口所占比重。


2、多途径推进人口的多元包容

以居住证积分制为主体,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避免在外来人口中产生较大的不公平现象,使来沪人员享受的公共服务与其所做贡献真正挂钩。为外来人口的居住就业提供开放包容的正规空间和环境,公平对待城市外来人口,促进其市民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3、细化远郊重点区域居住证积分政策,强化重点人口导入区域落户政策倾斜

目前已经实施的上海临港“双特”政策和居住证的远郊重点区域加分,未来可进一步加大郊区落户的分数和细则,起到更强的人口空间引导作用。

 

(三)提升第三空间发展品质,进一步焕发上海的空间活力

1、积极编制上海的第三空间规划,提升上海的“第三空间”品质(公共休闲空间)适时启动传统商圈的人性化升级改造。

可以重点通过整治浦西中心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增加的公共空间的供给,创造更多高品质的“第三空间”,焕发城市活力。


2、启动传统商圈的人性化升级改造,增强城市商业空间的体验性、步行性和吸引力

商圈更利于步行、实现消费性及休闲性体验。促进传统商业与电子商务互联互融。以“信息化、体验型、智能型”为方向,发展主题消费、定制消费、无店铺消费等各类新型业态,推动零售商业从“渠道时代”向“平台时代”的发展。增加餐饮、娱乐、运动、培训、少儿教育等体验型商业业态丰富顾客的消费体验。强调城市消费空间的体验性。


3、塑造有活力的城市社区,改善社区户外环境,提供更多的健身场所。

结合居民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提供居民最为需求最为迫切的康体健身设施。上海应积极提高中小学校运动设施的利用率,方便周边社区居民。切实为居民解决社区广场、绿地被停车占用的问题。


本文选自:“2016年度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优秀课题《上海城市未来的活力源研究》


版权说明: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读者福利:陆家嘴金融圈(Tradingfield)推出1999元品质空气净化器品牌Healthydoor,第二批正式开售,了解详情请加联系人微信:wk280560339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