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盗笔》10亿保底只是"入场费",金融资本"重组"电影行业大限已至?

2016-07-31 梁观 首席娱乐官


《绝地逃亡》在本月21日上映,首周末取得4亿票房。这一成绩,纵使并不惊人,还算抢眼。至周五7月29日,在《封神传奇》新映的挤压下,排片萎缩至20%。至今日,总计揽入6.8亿票房,最终票房很有可能定格在8亿左右。


本片背负的10亿保底局,是电影业内近1个月以来持续关注的焦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电影的保底案例中,有八成可能再添上一个失败的例子。


除此之外,今年暑期档已上映影片《致青春2》,实际票房3.3亿,未能越过保底方微影的4亿保底线。接下来还有:


《夏有乔木》 8月5日上映保底3.5亿-4亿

《盗墓笔记》 8月5日上映保底10亿

两部可查保底影片上映。


“乔木”与《致青春2》所包含的要素高度相似,前景堪忧。而《盗墓笔记》不知道能不能踩着大IP的肩膀,越过保底线。


保底已经成为了一场前途未卜的豪赌了么?保底方保住了影片出品方,自己就只能吃土了么?




保底的成功率达到了42%

 影业新人是当下保底局的主力

 

知名案例中,早在2002年,博纳影业就以400万保底费,外加300万宣发费,获得了杨紫琼主演的《天脉传奇》的发行权,相当于保底线为2000万。本片在内地获得了近3000万元的票房。博纳一战成名,成为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发行领域中的翘楚。


此后,数年鲜见保底发行。

到了2013年,这一做法再度冒头。


《首席娱乐官》将2013年以来知名保底案例汇总如下:


注:

 

1.2015年上映的《港囧》由三方投资拍摄,它们是:徐铮的全资子公司——真乐道;光线影业;赵薇的经纪公司“普林赛斯”。真乐道把自己所拥有的47.5%的出品方票房收益,作价1.5亿转让给21控股。出品方的票房收益,占总票房的比例一般为1:3。据此推算,相当于保底9亿。


2.不同的保底局,在票房冲过保底线之后的各方收益分成,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上映中的《绝地逃亡》协定:当票房越过10亿保底线之后,在不同的票房增长区间内,施行不同票房收益划分方案。


3.上表所列保底方皆为主要保底方,某些保底局会有多个保底方。


4.《一步之遥》的保底线至今未能由当事人证实,取值为普遍认可的数值。




由上表可知,2013年以后的保底成功案例5起,失败案例7起。尽管,暑期档保底影片的表现让人略感失望。但是,从总体来看,保底的成功率依然达到了42%。上映中的《绝地逃亡》未计入其中。


此外,以2015年上映的《栀子花开》为分界线,此前的数部影片皆有相当体量,主创或参演均有相当知名的人物加盟。虽然没有全部大获成功,但是,它们的票房潜力引人遐想。此后,《栀子花开》、《梦想合伙人》,尤其是偏文艺的《师父》等相对中等规模的多部影片,同样组局保底。


还是以该片为界。此前,保底公司皆为行业内里的领头羊,树大根深。除了能够为保底局提供巨额资金之外,还能为影片的宣传发行提供巨量的资源支持。此后,如“和和”这样的行业新贵,“剧角映画”、“恒业”这样的“小而美”型公司一同涌入保底局。


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微影时代”,此次保底展现了网络票务平台伸展自身产业链的强烈欲望。《致青春2》的4亿保单,只不过是他们向影业大佬俱乐部,交纳的第一笔入会费而已。可以预见,他们的加入将会进一步抬升对场内各项资源的估值。

 

保底1.0时期:

 传统电影业的规范,依然占主导地位  


所有影片在投放市场之后,在根本上,是一部独立的、特定的商品。无法从与它相似影片的收益状况,推导得出这部影片的最终票房。出品方渴望获得保底的根本原因,就是免除上映后的市场风险。


此外,影片甫一上映时的初始票房,先是汇入“专资办”的全国统一账户,之后才会结算给影院、出品方等市场主体。这一结算周期可能会延续1年之久。这对急于回收资金,投入其他业务当中的一些公司,十分不利。这是次要原因。现在的唐德就属此类。


唐德在去年提出“5个3电影计划”,即每年3个剧本在筹备、3部影片在筹备、3部在拍摄、3部在后期、3部在上映。这样高强度的开发与制作,必然需要持续充沛的资金流维持。因而,唐德此次组局保底,有部分原因是为了缩短资金回流周期。


在另一端的保底方,往往是电影行业的新人。他们在入行之初,渠道不广,无法接手优质项目。因而,向影片出品方提出,为他们预支票房收益,免除市场风险。凭此,行业新人才能够获得优质电影项目的发行权益。1999年成立的博纳文化(博纳影业的前身),在2002年为《天脉传奇》提供保底,正是出于新公司资源少的苦衷。


上述情形下,最为典型的案例是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




数年前的春节档,还没有现在这样“高大上”。2012年1月22日-1月28日春节档总票房只有4.11亿,期内榜首《大侦探福尔摩斯2》,票房仅为0.66亿。此时的春节档还不是档期至尊。


“降魔”定档2013年春节档上映。此前,周星驰出演男二的《长江七号》,票房上并不得意。并且,“降魔”是星爷首部只导不演的影片,是否有足够的票房号召力很成疑问。再加上,上文所述正处于长成期的春节档,周星驰与发行方华谊对本片的票房潜力,都没有给予过高预期。


因而,“降魔”保底线仅为2000万,过线之后,华谊独得70%的净收益。最终,本片实际票房12.4亿,华谊获益3亿左右。


在这一案例中,小官提醒诸位注意:此时的保底局,尚发生在电影行业的范围之内。


参局双方同是电影业内人士,他们的经营思维,最终落实在观众对影片的选择上,经营活动依然运行在电影业既有的平台上,依循着已有定规的行业工作流程展开。他们实现收益的主导方式,还是以票房为中心,扩及衍生品售卖等相关方面。 


这是保底1.0时期。


保底2.0时期:

 金融将依据自身所需大幅改组电影业

 

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保底局迈入了2.0时期。


今年春节档,《美人鱼》保底局涉及金额16亿-18亿,并且保底方之一的和和影业身份有些特殊。


高额保单的出现,意味着影片出品方,在保底局里的地位愈显强势;而和和影业背后的绝对大股东是五矿国际信托,占股达90%。


这两点是当前,在电影保底局中,所出现的、最重要的新趋势。


上证指数从2015年最高点的5178点,跌至近期在3000点左右盘整不休。国内经济不景气和投资环境的恶化,由此可见一斑。相比之下,影市却是一枝独秀,票房以年度递增至少30%的基数,飞速飙升。2016年春节档的《美人鱼》更是以33亿的票房震惊世人,凶悍地扒开了投资人对影市容量和增长远景的想象空间,更何况还有数千亿量级的衍生品市场正待开发。


从来不甘寂寞的资本,当然不会置身事外。近年来,资本发力追捧业内资源的多少大事件,这里不再赘述。这些做法累积到今天,强力推高了对电影业内各项生产要素的估值。优质电影项目的出品方,借势提高了自身在影市的权重,增强了在谈判中的强势地位。


这一新动态在中等量级影片《梦想合伙人》、艺术偏向的《师父》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看作是,资本涌入影业后,滋生的全行业性泡沫。



 

另一方面,和和影业的出现则预示着电影业内更具根本性的变革。


据传,传统影业公司的代表之一博纳,曾有意保底《美人鱼》。但是,最终在和和影业所开出的优厚条件面前落败。背靠大型信托公司的和和影业,使用金融手段所撬动的巨量资金,绝非传统电影公司可以匹敌。这些说法无论是否属实,都说明了影人对金融资本涌入行业的、深深的焦虑。


此外,在影片上映后的2月15日-18日,保底方之一的光线影业,股价累计上涨7%,出品方比高集团在香港上市,股价累计上涨15.69%。


在此之前,上市电影公司的股价,同样会因为影片上映而涨落。但是,在金融资本加盟之后,情形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金融资本拥有变现股市收益的必备知识与渠道,他们将会奋力拓展其中的容量和纵深。如果有一天,金融市场超越放映市场,甚至衍生品市场,成为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收益回报渠道,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叶问3》的失败有其自身原因,并不会让后来者望而却步。


迅猛增长的股价,预示着相对于传统影业,资本局里的新影业,不再局限于,只是从本行业传统渠道获益的狭隘范围,而是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利益操作空间。

 

今年暑期档,微影时代为《致青春2》开出4亿保底单,阿里影业在《绝地逃亡》10亿保底单组群里现身。


互联网巨头早已在电影业布局良久,此次保底尝鲜不会只是浅尝辄止。显然,他们同样希冀凭借资本的魔力,迅速切入产业链的上游。他们将为接下来的保底局,添加新的不确定成份和动荡因素,进一步炒高保单。


当前,盘踞良久的金融资本,与蓄谋已久的新到者——互联网资本,在保底上的做法,还显生硬粗暴。接下来,两者必将推动其向纵深开拓,更加精准、谋划详尽的保底局正在路上,暑期档只是开始。保底3.0时代正在路上。


即将到来的下一个10亿保底单《盗墓笔记》,只是保底方交纳的一笔影业上游业务的入场费。持有巨资,对影业各有谋划的各类资本,不会因为某部影片成败,而放弃对影业的投入。


>> 热文 <<


南派三叔|欢瑞世纪借壳

淘票票|孙旻创业|《幻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