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相约七夕、情定七夕、浪漫七夕

2017-08-27 点击关注👉 四季美文

今年的七夕时间为2017年8月28日,农历丁酉年 七月初七 星期一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凡间的妇女在七夕之夜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的妇女节,也是中国人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相传,每逢七夕之夜,抬头就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以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夜静人深时,在浩瀚无边的星空下,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在坐看牵牛织女星,坐看天上人间的思念终相逢,坐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大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夜。


问世间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时候,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天高水长,各自分离。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因为分离,因为等待,因为思念,因为重逢,爱情就有了永恒的期待。


节日起源


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间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数字崇拜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


“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节日发展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在南北朝时,祭拜双星、月下穿针、蜘蛛网丝等已成为七夕乞巧的主要习俗。


在唐代,七夕乞巧已经盛行。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就跟过春节一样。

后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希望能看到鹊桥相会,乞求智慧和巧艺,也祈祷自己有个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节日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节日美食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节日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穿针乞巧者,在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或穿七孔针,或穿九孔针,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最早记载了穿针乞巧的民俗:“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女子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也称喜子)放在事先准备妥当的小盒子中,翌日清晨打开盒子,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标准评价蜘蛛一夜所织,来研判得巧丰寡。


历代验巧之法也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兰夜斗巧


这种斗巧方式在民间并不常见,相传是汉朝宫廷里的游戏,说有位宫女拥有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的技艺,她将这些小工艺献给皇上,皇上便在晚上将之放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晒书晒衣


《尔雅翼》卷二:“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魏晋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多于七夕时用,为送子之祥物。


早期是穿有服饰的泥、木、蜡偶,供养祈求生男孩。后演绎为送婚亲家之礼物,因儿童喜爱,做了非庄重的玩偶。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


事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南方各地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传统文化之殇——七夕不是情人节

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节,这个传统节日在年轻一代人心中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烙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节日被不少人赋予了新的色彩,那便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对很多人而言,就是情侣之间吃个烛光晚餐,看场电影,送个鲜花,我说爱你,你说我也是,接着开个房。当各种商家、媒体以“中国的情人节”为主题来宣传和包装七夕节的时候却早已忘记了这个从银河两岸闪闪发光的两颗星,到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悲欢离合故事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七夕,绝对不应该是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起源于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

在中国古代,七夕与爱情无关。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家里的姑娘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穿针引线,小物品竞巧是最常见的乞巧方式,也是最早有记载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汉朝的七夕节,有登楼晒衣的民俗。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会把衣物拿到户外晒。但这习俗到了魏晋却开始变了味,成了土豪们炫富显摆的日子。土豪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屌丝们自然不意思把地摊货晾出来。于是,仕族文人开始把家里的书晒出来。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描述了有一人“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晒书,自谓满腹诗书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节也不断发展演变增添新的内容。文*革时期,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被斥之为封建迷信。除了清明节以外,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七夕节在内的传统节日遭受巨大的破坏,承袭上千年乞巧活动被中断。文*革结束后,传统节日满满地回归大众视野。只是,经过的10年浩劫的侵袭,再难重拾旧日的风致。传统的过节方式,文化生活大众文化中渐行渐远,只剩些模糊的背影。

在今天,同是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依旧在存在着七夕节。

七夕的风俗在奈良时代已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把七夕的日子,由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的七月七日,不过还是有少数地区继续沿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韩国的七夕节,和中国大一样,都为农历七月七。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节在日本和韩国都没有成为情人节,反而保留着最传统的节日方式。

日韩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和习惯,都是在祈求姑娘们能心灵手巧。这一天,日本人用五在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挂在院内的小竹子上。在韩国,年轻的姑娘们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相较于日韩对中国这个传统节日的继承,再看看把传统节日包装成情人节的我们,是否感到惭愧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失去的有多少?

来源:古典书城

往期精彩

你的声音里藏着你的修养

泰坦尼克号唯一存活副船长,隐忍半生:终于公开不为人知的沉船真相!

撒切尔夫人凄凉的晚年,让她悔悟出人生真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