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肯家长说|云南到哈佛的距离有多远
温肯雪儿妈妈的“家长说”
云南到哈佛的距离有多远
故事人物
邓雪儿
温肯专业:英语(国际应用方向)
毕业去向:哈佛大学
毕业高中:保山市智源高级中学
她走过温州肯恩大学商学院大楼的那面布满世界大学名字的“温肯毕业生留学深造去向墙”,感慨万千!曾经不可及的梦,变成了可以推开、走进的门……
图:温肯毕业生留学深造去向墙
任何人与事的成功都不是空穴来风。
一件事的失败,溯源或为综合或为偶然。
但是,一件事的成功,必定是综合因素的集合!
我家在云南,彩云之南;
我家还在保山,小城保山。
我向外省朋友介绍保山时,我会说它是一个界于腾冲与大理之间的小城市。
前年,2022年底,保山才通了火车,通车前全城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图:家附近建筑物上露出的
“保山”二字,暗夜中被挂于
芭蕉树的枝头。
保山到温州约2700公里,这是空间距离。其他距离呢?新生入学进入全英文教学环境的她,语言困顿、知识围城、社交胆怯与极低绩点,以及难以融入的社群、无法进入下一轮复赛的名次等等,交织在一起……
那时的她,当然不敢问云南离哈佛的距离有多远。
她的心底之问是小城离温肯的距离能拉近一点儿,再近一点儿吗?
而如今的她,早已换了另一幅校园学习生活的好景致!
温肯卓越的发展平台,师长悉心的关爱培养,好友挚交的激励互助,自我衍生的勤奋自律,使她收获了批判性思维和学习与表达能力、规划与协作素质全面提升的“内啡肽快乐”。温肯教育环境提供的“破茧”平台,有力地支撑着她击破“视野茧房”“信息茧房”“资源茧房”诸多厚重的壳。并让她对努力的“长期主义”有了更生动、更深刻的获得感认知。
她的“蝶变”史,就是尽力抹平边地小城与温肯的距离史与个人成长的文化史。
她强烈地感受到了归属感是比融入感更无距离的一种距离之近与受育之美!
作为母亲,我既感叹命运的神奇,又感恩缘分的赠予!
她的愿望不大。她希望温肯四年中,自己能有一次奖学金;
她的愿望很大。她在初中一篇题为《生长》的小作文里,小小年纪就说自己:“要走更远的路,成为很棒的人,和同样很棒的人,做有趣的有挑战的事情。体验人生,追求灵魂中的星辰,当一切繁华落尽闭幕,我就能微笑着向这个世界谢幕了……”
所以,即使没有那封邮箱中的哈佛邮件,我的心里仍会一遍又一遍地去感受她“新变”所激起的阵阵涟漪。
她是一个能体察环境与身边人的善意的颗粒感从身上流过的孩子;她是一个能为了好友的名校offer焦虑共情,当如愿以偿时能够第一时间跑过去和对方相拥而泣的孩子;她是一个能耳熟能详我口中众多以孩子称谓相冠的温肯家长名字的孩子。
在她一份offer都没有收到时,她便已提议在毕业典礼后,希望父母携自己同去舟山,拜会家长群的群主叔叔,只因这位从未谋面的长辈在四年中教会了她妈妈太多成长的东西;她现在已经是一个有能力试错且不畏错,失败了也能挺直小身板,边站起来边微笑的不“玻璃心”的孩子……
她终于长成了她自己,以及我和她爸爸最喜欢的样子……
图:收Offer的当天,家里到了许多祝贺的花束
温肯教育,犹如一把新的钥匙。作为家长,我当然想帮助孩子握紧它,去积淀跨出国门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能力与胆识,去打开一扇新的更广阔世界的天空之门!
而我的身边,将一直并肩站着众多坚定的温肯人: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关心温肯的人……
我们共同守护着孩子们的“奋斗有我”,巅峰相见!
图:每年的毕业典礼夜,温州这座城市都为WKUer点亮
再次品读温肯的八字校训“于此启航,走向世界!”
“于此”之“此”,便为中国!
立足“此在”,
天高放眼亮……
这趟驶向更广阔天地的时光机,始发地为一所始办于2011年,我国中外合作大学中唯一合作双方均为公办大学的中美合作高校:中国温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我们最坚实的根!
我真高兴她能够在当今这样一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接受云南山地黄色文化熏陶之后,还能在以温州为代表的“敢为天下先”的江浙文化,以美式教育为体系内容、拥有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备丰富国际教育、教学和科研经历的专任教师、具有西方蓝色文化特质的温肯环境中去泡一泡、融一融……
中华文化长廊中,闪烁着众多受惠于中西文化滋润的人的璀璨名字!
而在中国的温肯,孩子们绝对不会成为外表黑头发黑眼珠黄皮肤、体内思想文化全盘西化的“香蕉人”。他们会成为中西文化融通和谐、国际视野与格局并重,又有一腔烈烈爱国情、一颗拳拳中国心的中国人!
中国需要这样的人!我们的家族、家庭的小辈中,也需要有这样的人!
此外,我偶尔会想:当我们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之时,父母与长大的孩子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一条除了目送孩子渐行渐远“背影”之外的“第三条路径”?
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有。
如果要让我用一个名词来形容父母与飞高的孩子之间的“第三条路”,我会用到“呼吸”这个词。
也就是说,我希望我的家是有“容器”功能的家。有最真实的认可、接纳与赏识;有最可靠的“家支持”系统;有代际关系的“呼吸”所能产生一呼一吸的适当距离,又提倡亲密有序的活力流动以呼应暖意。
这时,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出互相需要、彼此吸引的磁场这件事儿,便能够得以期待。与此同时,孩子又不会成为“妈宝”或“爸宝”。这样一来,哪怕心甘情愿将育儿育女底层逻辑归结为“彻底付出与奉献”的父母,都极可能会收到这个世间您最在乎的人自发自觉回应温暖的意外之喜,而不是在未来只勉强拼凑起一袭在不断流逝的光阴下孩子逐渐疏离的、渐行渐远的“背影”。
可是,这样的家庭“容器”功能,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件“奢侈品”呀!因此,我们得科学地对其进行持续建设,并警惕家庭“容器”功能受损。
怎么避损呢?也许我们有且仅有一条通往彼岸之美的曲径通幽之路。
那便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起成长的路注定不容易。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想:
这条不容易的成长路,辛苦的同时,肯定极具意义并很有趣!
我希望自己能做到两个“不变”:一是“好奇心不变”。要一直拥有对世界求异的、更新自我的好奇心不变;二是“容颜不变”,相由心生,我们可以老去,但应该是优雅的老去,无问西东,笑颜依旧,模样从容。
小城保山离温肯的距离有多远,我与孩子的成长路就有多长……
那么,如果置换了温肯这一环境变量,她还是今天的模样吗?
让我的思绪重新回到开篇,回到那面布满世界大学名字的温肯学子“去向墙”吧!
云南到哈佛的距离有多远?
在我的心里,
它的距离——
就是一个温肯……
相关阅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