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不按常理,却获金狮奖!
《暴雨将至》是米尔科·曼彻夫斯基的代表性作品,讲述了三个巴尔干地区因为不同文化、宗教、民族而发生的故事片段。
《暴雨将至》
马其顿(1994)
“影视上最伟大的处女作之一”
——电影史学家安奈特
Q1
以往,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往往是直线型的,即按照影片的情节按照开头-发展-高潮-结尾这样的常规套路开展。而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圆环”——影片的开头即是结尾,结局的尽头又出现了开头的场景……
《暴雨将至》
本片剧情结构独特,以三段独立的故事来刻画同一主题“人生的抉择”。三段中的人物虽有关联,但时空跳跃度却很大,包括发生在12世纪的马其顿修道院的一宗谋杀;当代伦敦的餐厅遭遇恐怖分子闯进乱枪扫射;第二段故事中的主角回到马其顿的故乡,却见到第一段故事的女主角;影片结束时,故事刚好回到电影开始时的修道院。
《暴雨将至》由言语、脸、照片三部分构成,时间地点从马其顿到英国,再从英国到马其顿。一对叔侄在背道而驰的时间段里书写着自己的希望和绝望,唯独那个被他们先后救起的穆斯林少女,有幸成为这唯一自由穿梭时空的人。
《暴雨将至》由三个部分的故事构成,看上去沿着时间顺序发展的三个故事,其实并不具有逻辑的严密谨慎性。首先这部电影具有现代性的一点,便是它实现对传统时间顺序的解构。时间在电影中成为一种圆环形式,而非笔直向前延伸的线性结构。导演可能试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时间只有一种状态吗?理性的、科学的时间就真的等同于人们所感受到的时间吗?当然了,这个问题暂时是没有明确答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暴雨将至》的时间圆环结构是无意义的,它至少带来了一种试验性和先验性的尝试,也同样带给我们一种突破常规思维的思考。
历史
在历史反思层面,《暴雨将至》也表达了对于历史的困惑和疑虑。究竟人类能否进步?还是会永远处在这种圆形循环状态而没有任何的进步空间?电影中医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可以说他是代替幕后的导演、代替所有处在深重战乱环境中的人发声:“这些人不会让他们的手干净点吗?”
人性
在人性反思层面,《暴雨将至》透露了对人性的质疑和感慨。人就是嗜血的动物吗?这使得我不经想起了霍布斯的人性本恶论,确实,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身体里自然还留存着野心的原欲和杀戮的冲动。但人能否改变这种原始性我还是持积极的态度。《暴雨将至》第一部分中我们看到了对动物的虐杀,猛烈的枪击声将屋顶上的花猫射击得血肉横飞,乌龟被扔在篝火之中,这一切一切触目惊心的景象已经不止出自成人之手,还来自于孩子们的杀戮行为。最天真最无邪的孩子,已经举起残暴的双手,将弱小者的死亡紧紧捏住,直到窒息,直到让双手感受到来自死亡的快意。他们并非要感受死亡,而是以死亡为娱乐,而是在寻找通往死亡的千百种途径。
宗教
在宗教反思层面,《暴雨将至》传达了对宗教的怀疑和思考。宗教是什么?宗教并不等同于信仰,它是人类精神社会解决自身问题的产物。它的产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精神健康的问题,却在根本上给更多的人带来了仇恨和战争。看似追求崇高信仰的民族,宗教冲突却将人类个体善良的爱情、亲情无情扼杀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扪心自问,我们毕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宗教站上道德制高点,无视一切来自美好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时,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去信仰它,去尊敬它?
整部
影片映射的是前南斯拉夫解体下的马其顿人民,饱受战争的困扰。但就艺术而言,这部影片真正的惊世之处在于它后现代三段式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以及片中两次出现的箴言式的“时间不逝,圆圈不圆。”(Time never dies,the circle is not round)但是时间当然不会停滞,圆圈必将圆满。环形叙事会回到开头,而暴力的恶性循环,战争的不可避免是马其顿无可逃避的命运。
当我们评价一部影片的好坏时,通常只局限于感官刺激和一般层面上的剧情逻辑,而这种后现代化的艺术处理方式却往往被主流所不接受,就像1998年上映的德国电影《罗拉快跑》。近些年来,电影艺术家们似乎也在与大众做着某种妥协——在缜密有趣又出乎意料的剧情之下,依旧坚持着他们的后现代手法,例如大热的《盗梦空间》和前一阶段的《看不见的客人》。
“圆将不圆(The circle is not round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怪圈,到底是置身于其中的人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还是历史潮流左右着置身于历史之中人的命运?关于这个问题,我倒是觉得远比“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问题来的深远得多。
时光无法倒流,所以发生过的悲剧无法挽回。
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电影里的三个故事,都是以死亡作为结尾。
无奈与伤痛,反复出现在生活中。
这就像巴尔干半岛的局势一样。
2001年,马其顿又爆发了一次两个民族间大规模的冲突。
摄影师亚历山大出生于马其顿,但在物欲横流的伦敦,逐渐迷失了自己,当他去报道波斯尼亚战争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人类正在遭受苦难,自己却因为没有可报道的素材去“挖掘”。在生命面前,工作、普利策奖都不重要,他要回到故乡洗涤自己的灵魂,寻找精神的家园。
可是回到故乡,迎接他的却是种族之间不断的冲突, 暴力。当他以血肉之躯去阻挡仇恨和暴力时,暴雨终于来临,他微笑着注视天空,躺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回归了真正的家园。他为了另外一个生命的存在,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要是时间不消逝,暴力的圆圈就会再度循环,它就像一个圈,会在你的头脑中萦绕,挥之不去,好像一部永远不会停止的电影,影片的结尾,同时也是她的开头;少女跑过岩石,在她的身后,风雨交加,伴着轰隆隆的雷声,她向镜头跑来,与此同时,阳光下,年老的神父在催促正在摘西红柿的克瑞,暴雨快来了,那边已经在下了,走吧,时间是不会等人的。
开始即是结束,结束即是开始,走不出的循环,逃不出的圆。
1994年出现了两部成功运用“环形结构”的电影,一部便是《暴雨将至》,另一部则是广为人知的、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的《低俗小说》。虽然表面上看去二者有些相似,但两部作品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低俗小说》全片可谓支离破碎,十数个情节发生的时序被昆汀·塔伦蒂诺打乱重组,对流行文化的运用、对暴力的极端渲染都具有全面而明显的后现代特征;《暴雨将至》则通过改造而非颠覆传统经典的“三段式”结构阐释出导演曼彻夫斯基对时间、暴力的看法,讲述民族、国家的悲惨命运,其内核是纯然的现实主义。
更进一步来看,影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倒叙,也不是简单的打乱顺序然后拼贴,而是在剧情中神乎其技地插入一些在当下时空中不可能发生或出现的事物(且通常是细节),以此来颠覆观众对时间的认知。比如,影片的第一部分(“言语”)中出现了女摄影记者(已故女星凯特琳·卡特利吉饰)身披黑纱为死去的亚历山大(拉德·舍博德兹加饰)致哀的场景,而第二部分(“面庞”)中亚历山大却再次出现于女记者的现实生活当中。从传统的叙事手法上讲,这意味着影片进入倒叙,即第二部分实际发生时间应位于第一部分之前。但随后,女记者却在办公室看到了第一部分结尾处被亲人枪杀的女孩和在一旁呆坐的青年神父的照片,这就意味着第二部分一定发生在第一部分之后。
虽然从前两部分我们仍然无法得知整个影片会以“环形结构”呈现,但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时间并不是被外在地重组,而是发生了内在的错乱。从这个意义上讲,《低俗小说》和《暴雨将至》是从不同层面展示了编剧的技巧性,而二者确实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通过这种“错乱”,导演将发生在不同时空之下的故事不动声色地编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种循环往复、无休无止的效果。可以想见,因为这种“环形”,不同时空中的剧中人将不断经历痛苦、别离和死亡,永远无法逃离自身的悲剧,整个民族、国家甚至世界也将陷入“万劫不复”——这便是谈及此片必须从叙事方法、从整体结构入手的原因,也无疑是曼彻夫斯基对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命运的终极拷问。
在一些访谈中,米尔科·曼彻夫斯基也一再提及自己对祖国马其顿现状和前途的忧虑。但他坦陈,《暴雨将至》“本不应成为先知预言,而只应是一剂警示”。他显然没有想到过,自己对种种冲突矛盾的展现,竟然预示了三年之后的科索沃战争,而这一战争的核心问题正是民族问题。唯一不同的是,科索沃战争的主角是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暴雨将至》的冲突则在马其顿人和阿族之间展开。当然,哪怕观众对巴尔干问题没有了解,理解该片都不会困难,因为片中每一个角色、每个眼神都确证着仇恨之于人类的普遍存在,影片的卓然之处,大概也正源于此。
类似悲剧的不断复现,归根结底是古老民族与现代国家不相兼容的后果,这既给巴尔干半岛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给这一地区的艺术家带来无尽的创作灵感。实际上在这一时期,《暴雨将至》的巨大成功绝不是个例:该片问世后的一年,也就是1995年,马其顿邻国塞尔维亚的世界级名导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即凭借《地下》一举获得了个人第二个金棕榈奖,而该片正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革命战争到前南斯拉夫内战期间永恒不变的生灵涂炭。有趣的是,巴尔干另一国家——希腊的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布罗斯恰在同年携《尤利西斯的凝视》前往戛纳并获得评委会大奖(也就是屈居亚军),该片用极其诗意的手法描绘了整个巴尔干半岛战乱频仍的现状,其中还集中展现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遭遇的围城战。
直到2001年,波黑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又凭借讽刺波黑战争前线情况的《无主之地》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等多个重量级奖项。可以说,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短短七八年间,巴尔干半岛上出现了太多名留青史的作品甚至巨匠级导演,但这似乎也成为影史之于巴尔干最为荒诞不经的地方:一群人的痛苦、分离甚至死亡成了另一群人交口称赞的对象。艺术还能做什么?艺术家还能做什么?作为观看者的我们还能做什么?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全人类画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时光不逝,圆圈不圆”,这是《暴雨将至》中最著名的一句“批语”,是电影结构和个中意涵的最终指向,也是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对人类最终能够突破暴力怪圈、逃离命运魔爪的深切期盼。只是,片中的亚历山大未能等到这天的到来。影片结尾(如果有的话),他绝望地盯着一颗枯萎的小草,仰面叹道,“暴雨将至啊。”乌云向远方翻滚,无人可以逃脱它的笼罩,豆大的雨点不停叩问着干涸的大地,锤出阵阵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