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队里年龄最大的,就该把上前线的每一位队员照顾好。”
2月15日起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推出《我在前线勿挂念》系列报道(第一集回顾点这里查看)
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对话四川省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前线成都医生为您带来救治现场的实录报道
也为成都家乡父老乡亲带来最为牵挂的消息
今日小锦为您带来系列报道的第二集
今天的连线对象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三党总支书记、消化内科护士长刘之超
“缺氧,但绝不能缺精神!”
“不曾在成都碰到你,却在武汉不期而遇。”
“疫情过后,我最想去武大看樱花。”
【小锦采访实录】
□ 你们目前在武汉当地所看到的一些情况是什么样的?
我们是四川省第三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第一批成都市公立医院出征的医疗队,我们这个队一共有19个队员,我作为队长,带着他们一起到湖北。到了湖北后,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进行医疗工作。
这个病区以前是胃肠外科,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东院区如今基本全部用于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我们2月2日出征,2月5日正式接管病房。当时到达东院区的时候,医院的医护人员非常少,都在接受医学隔离,而这里当时仅有15张病床。就在当晚,我们在此完成了第一批10个病人的收治。在不熟悉环境的情况下,这群“自己还是孩子”的队员,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打下了漂亮的第一仗。陆陆续续随着病区的扩大,后期还将计划扩展到50张床。由于部分重症病人的康复时间会较长,所以最高峰的时候,咱们病区收治了39个病人。
□ 去武汉十多天了,您觉得现在的武汉与您之前所认知的武汉有什么不一样?
我18岁的时候来过武汉,如今再来,我觉得武汉的变化非常大,城市发展得也很好。这次再看武汉,走在街上多了一些伤感,街上的行人少了生机,街道给人一种很空旷的感觉。来之前内心的恐惧还是会有的,但是来了后发现各界人士对我们都很关心,尤其是医护人员的防护问题。即使在物资很紧张的情况下,大家也都很好地去克服了种种困难,目的还是要打赢这场“战”!
□ 在医疗资源比较紧缺的情况下,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做得怎么样?对患者的及时治疗情况如何?
目前来看还是能满足日常自我防护和对患者的及时治疗的。在各个层面来看,对医护人员的防护都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能够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在病人的救治方面,重症病人较多的情况下,仪器设备就显得比较紧缺,不过,就目前来看,还是基本能满足现在的需求。
□ 在这十几天的工作中,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有两件事印象比较深刻。有一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位带队医生一下子在人群中认出了我,我觉得很惊讶,在成都从未碰过面,在武汉竟然遇见了,我们都很激动。大家为了共同的目的来到这里,在武汉不期而遇。还有一件事是在病房里,患者们都非常感恩,有时哪怕给予一点点的帮助,他们都会说谢谢你们,谢谢来自成都的你们。同时,他们能自己做到的事就尽量自己做。
□ 你们工作的氛围怎么样?是不是很累?
累是肯定的。比如穿着厚重感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视线上是会差一些的。同时,为了防护到位,需要戴专业的口罩,这些造成的不适也是存在的,但我发现来的每一个队员都未曾害怕和畏惧过,即使觉得辛苦,但心里都觉得这是应该要做下去,并且要做好的事情。
□ 每天的工作强度还是比较大吧?
毕竟穿着专业的防护服,行动会变得不那么方便,再加上心理上难免会有一些压力存在,所以,其实对于体力的消耗是很大的。
□ 您去武汉之前,有告诉过家人吗?
说实话,我走之前是没有告诉他们的,因为怕他们担心,但是由于新闻第一时间就做了报道,他们在新闻里一下子就看到了,并且发在了微信群里。他们知道了后,还是鼓励我,既然去了就要把工作做好。
□ 去武汉后,和家人联系过吗?
第一周没怎么联系过,因为第一周非常忙,有许多行程以及细节方面需要协调处理。这周偶尔联系一下他们。
□ 那你们对于战胜疫情有没有信心?
有!昨天我还和同事鼓劲说,争取一个星期把这个仗打赢。
□ 打完这场“仗”,你最想做什么?
去武大看樱花。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监制 方明远 吴东伟
策划/审核 张婷婷 李影 庄伟伟
文字 唐元 王静宇
采访/视频 于谭阳 曾书睿
编辑 唐元
校对 郑涵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