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B新作|破茧成蝶:宁波周尧昆虫博物馆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宁波周尧昆虫博物馆迁建工程
项目位置:宁波鄞州公园
用地面积:3,169平方米
建筑面积:2,986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8年
设计单位:上海秉仁建筑师事务所 · 席地建筑工作室
联合设计: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
01
缘起
天蝉博物,破茧成蝶
▷周尧采样足迹图
周尧教授被誉为“蝴蝶之神”,是中国昆虫分类学的重要奠基人。在近百年的沧桑岁月中,他采集了数十万号昆虫标本,考察足迹遍布中国各地,由小昆虫处作大文章,从显微镜中观大世界,为中国的昆虫学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尧博物馆内藏有数千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昆虫标本,展现了人类行迹之下一个奇妙的自然生态,也记录了一位科学家近七十年的雕虫人生。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周尧昆虫博物馆兼具专题博物馆与名人纪念馆的双重性质。然而,如今的博物馆却面临设施老化、展示空间不足、展陈方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
▷区位分析图
此次迁建基地位于有宁波“城市绿肺”之称的鄞州公园内。如何更好地契合周边生态环境,同时为城市营造更好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何有效利用已有资源,在建筑用地与建筑高度受限的情况下,实现真正的“破茧成蝶”成为设计的核心。
02
场地
因地制宜,集约建筑的功能属性
▷总平面图
建筑的空间组织是由基地条件界定的。设计利用地块东南角的退界形成主入口广场。西侧设置一个次入口,集聚引导公园人流。北侧作为内部展陈空间的拓展,与已建成的采摘园融合设计,更强调与自然的互动。南侧集中布置辅助功能,方便从主路通达。
03
形态
蝶形三角,营造鲜明的城市形象
▷原型生成
我们从历史中寻找创作灵感,以“蝶形三角”为设计原型,充分运用到场地、空间、形体和立面中。在平面布局上通过大小变化将各功能空间有序地组织起来,北侧以展陈及附属功能为主,南侧布置科研及辅助功能,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
与此同时,利用高度差异将“蝶形三角”立体化,夹层被巧妙地隐藏在南侧,而建筑的两侧分别形成门厅和“蝴蝶谷”两个通高的交通空间,在丰富内部游览路线的同时,也使得建筑的各个角度呈现出翩翩起舞的动态美。
▷面向城市道路一侧,营造鲜明的城市形象
立面的白色半透明玻璃构建出一种柔和消隐的氛围,与表皮单元的渐变控制形成交错的编织,好似羽翼般轻盈,构成了建筑序列中一个特殊的层次。建筑好像被轻轻放置在自然的界面上。
▷蝴蝶谷:既是交通空间,又是共享空间
“蝴蝶谷”这个彩色的空间围合出另一个世界。建筑的生命力通过动态的自然图景表达出来,蝴蝶的斑斓羽翼在眼前织成一张张网,充盈至天顶又顺势倾泻至地面,形成一个流动于上下又穿梭于内外的连续整体。
04
空间
上下贯通,内外交融
建筑的游览路径将是一种穿插并行的双重体验,以此提示建筑、自然和环境的不可分割。叙事在两个时空里行进:建筑内部的展览空间,以及面向外部环境的公共空间,它们一同界定了整个场地的格局。
▷建筑流线,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
展览部分以“周尧足迹图”多媒体展示区为起点,通过楼梯连接二层演播厅,而后沿东西向通道进入主陈列区,最后到达“蝴蝶谷”——通向屋顶或折回首层。公共部分则有意将建筑对外打开,组成一条内外贯通的水平向走线,西侧与公园相接,北侧由半室外观演区过渡到蜜源植物区,串联起首层各功能区域,激发人的多样性行为与空间的互动。
▷请横屏观看,建议在wifi环境下浏览
05
不只是博物馆
建筑之外,多重语义
▷鄞州公园东北角回望建筑
在满足高品质的展陈需求之外,设计构建了一个更多参与性、更强互动性、更大开放性的博物馆,一个集展览、教育、社交和自然体验为一体的公共平台。在这里,人们看展、漫步、学习、体验、分享、休憩、拍照……博物馆的属性向多重语义的城市蔓延。建筑不只是一个静止的物体,而是城市语境下由人的多样性行为所引导的动态空间,这也赋予了博物馆未来更多的可能。
总建筑师
马庆祎
设计团队
席地建筑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
徐震鹏
项目建筑师
赵颖
助理建筑师
周亚英 姜晟
这个夏天,DDB在等你
建 筑
项目建筑师
建筑师助理
建筑师
实习生
市 场
市场经理
运营经理
运营助理
品牌助理
请以附件形式把个人简历(含个人近照)及作品集
通过电子邮箱发送至HR@DDB.NET.CN;
邮件标题请统一为“应聘职位+姓名+毕业学校”
联系人:单舒敏
座机:021-33773007-802
办公地点:上海市吴淞路575号-虹口SOHO 1001室
进入公司网站:www.ddb.net.cn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DDB秉仁设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