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世界生存指南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合成生态”

姚斯青 798艺术
2024-08-31

在诸多不确定性频频发生的今天,我们可能拥有怎样的未来?又该怎样想象未来?想象我们与脚下星球的关系?“合成生态”这一展览,通过链接“艺术”与“科学”两端,成功地指引我们漫游于 “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的新观念与新想象,同时也多样化地展示出科学知识与科学立场怎样被翻转为图像叙事。设想一下吧,如果宇宙形成于13年前,那么人类仅存在53分钟,而现代工业社会只存在6秒。但短短6秒中,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已经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从而对我们在未来将如何生存产生持续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展览,它就不啻是一种对未来世界的科学推演与艺术呈现,也可以说,正像是我们去未来的生存指南。


《古菌机器人:一个后奇点和后气候变化生命形式》,安娜·杜米特里乌 & 亚历克斯·梅,2018年,图片©798CUBEArchaeaBot: A Post Singularity and Post Climate Change Life-form, Anna Dumitriu & Alex May, 2018. Image©798CUBE
在整场展览中,对未来世界做了最悲观预设的作品,当属《古菌机器人:一个后奇点和后气候变化生命形式》,一个联结着数根管道、浮动在液体中的蓝色球状物,它带有自动探测、数据搜集与深度学习功能,并且像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古细菌一样,能够承受高温、酸雨污染等灾异环境。古菌机器人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同时也将是未来人类的意识容器、是未来人类的新肉身。也就是说,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身体,在环境极度恶化的未来将因为其脆弱而被抛弃,人类将主动自我改造、以新的物理形态来适应生存,否则就是灭绝。这个作品所提出的未来生存方式,固然让我们心惊肉跳,但艺术家站在一个生态恶化的未来时间点,通过讲述人类肉身的消失和替换,把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矛盾调节至最高点,也许更大的意义是为了提醒现实的紧迫性。毕竟,无论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还是增加绿带,无论是倡导“可持续发展”还是想象“后人类”的处境,21世纪的核心难题都在于,人们怎样改变他们的消费模式与理想生活的愿景,以便适应一个资源有限的生态系统。
《气候时钟》,干·戈兰、格雷格·斯瓦德克、格雷姆·肯尼迪、马尔钦·博尔泽基,2020年,图片©798CUBE
ArchaeaBot: Climate Clock, Gan Golan, Greg Schwedock, Graeme Kennedy, Marcin Borzęcki, 2020. Image©798CUBE

因此,从《古菌机器人》所设置的后奇点时间往回走,我们就很容易看见掩映于竹子丛中的《气候时钟》。自2020年首次亮相后,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展示两排实时变动的数据:上排的红色倒计时是对气候变暖的警示,提醒我们只剩下这些时间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阻止全球变暖超过1.5℃的剩余量,下排的蓝色则提示目前取得的积极进展。一般而言,计时时钟总是给我们一种能够不断向前的日常感觉,以方便现代人去合理规划行动;但是如沙漏一般的倒计时时钟则不太一样,它提醒我们,所有当下的行动最终会堆积成一个未来的灾难性结果,而在那个结果到来之前,我们仍有做出改变的能力。这是危机将来与避免危机的持续博弈,是强调每个主体的责任的当下性。
《双赢》,里米尼记录,2017年,图片©798CUBEwin >< win, Rimin Protokoll, 2017. Image©798CUBE 
这也就是说,在未来世界我们将如何生存,是否能继续生存,其实是取决于当下的,是当下对未来的赋能使得未来拥有多种可能性。而“里米尼记录(Rimini Protokoll)”剧团的作品《双赢》,比《古菌机器人》更为宽阔地容纳了这些可能性,因而也成为“合成生态”开展以来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表面上看,《双赢》也包含了一个与《古菌机器人》相似的未来观察节点,科学推演指出:由于环境恶化以及生理机能的适应性强弱,人类将可能灭绝而水母成为最大赢家。但是,作品的题目却不是《水母赢家》而是《双赢》,这正是艺术家希望观众能最终体会到的意义:不是人类与水母之间物种竞争的关系,更不是人类全面宰制自然的关系,而是客观地正视人类与水母的差异,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让新观点影响行动,这才是维持生态平衡与共生关系的核心要素。作为一件互动的剧场装置,观众将排队进入密闭的房间,每个人都在观众席上拥有一个位置,戴上耳机,在旁白的带领下看见镜子、观察镜中的自己、镜子渐变为漂浮着水母的水族箱、观察水母、又最终切换回镜子反思自身。在这里,旁白的指引性意义非常重要,它用几段科学式的客观特征描述把“人”与“水母”塑造为两种平等的物种,从而有效地剥离了旧有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促使人们换位思考。当观众在万物齐平的水线上设想自身的脆弱与局限性,也就从另一方面看到水母的简单机能使其能够强大而持久生存,通过这样曲折的编排方式,艺术家最终对人类拥有意识与能动性的善意提醒才充满了鼓舞的力量。未来不止一个,它也仍然有可能是人与水母的“双赢”。
《花》,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15年,图片©798CUBEBootflower, Patricia Piccinini, 2015. Image©798CUBE
在《双赢》中作为人借以反观自身的道具——镜子,在派翠西亚·匹斯尼尼(Patricia Piccinini)展示其作品群的镜厅中,则发挥了更加感性、柔和的共情作用:镜子映射出观众的身影与奇异生物同处;而观众身后的影像《同行》则讲述了人类女孩与不知名生物结伴而行的旅程,最终他们的分离指出一种尊重与友好的物种关系;对镜子的使用,在展厅里有效地粘合起观众与作品所欲传达的理念。回溯文艺复兴时期,镜子与其他光学仪器的发展曾对艺术和科学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清晰地探索外部世界,更好地掌握对自然的改造力,后来人们又发明出了种种镜子、如望远镜、显微镜等作为增大视域的辅助工具;而在人类文明已大加速而导致气候变暖、生态多样性饱受威胁的今天,镜子在《合成生态》这样一个充满未来想象的展览里面,似乎又恢复了它最古老的功用,那就是帮助人类观照自身,重新摆放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此重新摆放当下在未来世界中的作用和位置。看看镜子和镜中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我们也可以模仿著名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者指南》上说的,告诉自己“别慌”。
《同行》,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21年,图片©派翠西亚·匹斯尼尼We Travel Together, Patricia Piccinini, 2021. Image©Patricia Piccinini


正在展出"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票

365天畅享艺术科技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成为798CUBE会员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798艺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